绪言 1
一、有无之间——老子哲学的本体论 9
(一)“道”与本体论 9
(二)否定性的形上学 13
(三)有无统一的形上学意蕴 17
二、“无知之知”——老子认识论思想新探 21
(一)本体论与认识论 22
(二)无知之知是谓真知 24
(三)涤除玄鉴,静观直觉 28
(四)知与行的统一 31
三、否定性方法——老子哲学的形上学方法 35
(一)哲学与方法 35
(二)否定性方法及其意义 37
四、有无模式——老子哲学体系展开的一个内在逻辑 44
(一)以反求正 44
(二)肯定与否定 47
(三)有无模式 50
五、玄同于道——老子道论的人学意蕴 55
(一)人学本体论 55
(二)“道”的境界 57
(三)“玄同于道” 59
六、道法自然——论老子自然主义的美学意蕴 63
(一)反传统的审美追求 64
(二)真与美的统一 68
(三)恍惚之象与曲涵之美 74
(四)语言困境与直觉体验 78
七、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三义 83
(一)“无为”即“自然” 83
(二)“无为”即“无事” 85
(三)“无为”即“善为” 88
八、退化史观——老子历史哲学新探 92
(一)历史退化论 92
(二)历史循环论 96
(三)历史辩证论 99
九、浩荡奇言——庄子哲学与楚文化的关系 105
(一)隐士作风 106
(二)平等思想 108
(三)浪漫主义 110
十、探寻家园——庄子哲学的精神 114
(一)诗化哲学 114
(二)异化人生 115
(三)还乡之路 118
一、大道之源——道家哲学的思想文化渊源 127
(一)《易经》思想 128
(二)史官文化 132
(三)兵家传统 134
(四)原始道家 139
(五)氏族遗风 143
二、道家流变——道家哲学的形成和发展 147
(一)老学 148
(二)庄学 152
(三)黄老之学 155
(四)魏晋玄学 157
(五)薪尽火传 159
三、无的哲学——道家的形上学及其理论特质 161
(一)以无为本 161
(二)本末一体 168
(三)天人合一 171
(四)传统形上学的现代转型 174
四、生命与超越——道家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176
(一)生命的自由 176
(二)审美的超越 179
五、审美与自由——道家美学的基本精神 183
(一)自由与审美心境 183
(二)审美人生与自由 186
六、权威的消解——论道家的社会批判思想 192
(一)反权威与不合作 193
(二)社会批判系统的创立 198
(三)从内圣开不出外王 201
七、大音希声——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206
(一)崇尚自然 207
(二)辩证的睿智 210
(三)古典人道主义 213
(四)批判现实主义 215
(五)无为主义 217
八、东方之智——老庄哲学与汤川秀树的真理观 221
(一)科学与真理 221
(二)真理的相对性 223
(三)求真之道 225
(四)真理的源泉 229
(五)真理与价值 232
九、自然之歌——道家思想的现代生态伦理学意蕴 237
(一)自然主义 238
(二)“道通为一” 241
(三)自然无为 247
(四)知止知足 252
(五)热爱生命 256
十、古道西风——道家与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 262
(一)现代生态伦理学与西方文化传统 263
(二)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 267
(三)评价和思考 272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278
后记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