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曲折的人生道路 1
一、音乐与文化的积累时期(1891—1920) 1
湘潭黎氏大家族后裔 1
传统音乐的滋养 6
与音乐的不解之缘 7
国语统一运动的契机 10
新文化运动的熏陶 13
二、创作与创业的黄金时期(1921—1935) 16
编写语文教材的亮点 16
语专——儿童歌舞的摇篮 19
自学成才之路 24
首创中国歌舞学校 25
中国歌舞商业化的开端 29
“家庭爱情歌曲”一百首 33
平民音乐的理念 35
第一届明月歌剧社 36
两个“一百”——“黎派音乐”的载体 46
联华歌舞班与“爱国歌舞表演” 48
第二届明月歌剧社 54
“黑天使”事件 56
中国化的“爵士”舞厅音乐 58
“奋力自拔,未陷沉沦” 60
第三届明月歌剧社 61
三、思想转变与去向选择时期(1936—1949) 63
婚变与“爱的新生” 63
“奋斗多年,毁家五次”的感慨 67
投身抗日救亡 69
四、老骥伏枥、壮心未已时期(1949—1967) 72
迎接解放、否定自我 72
为新中国儿童写新歌 75
“明月社”情结 76
对号入座——“黄色音乐鼻祖” 78
字里行间见真情 79
乐观豁达、热诚奉献 81
悲剧的结局 84
第二章 多元的音乐创作 86
一、儿童音乐 86
儿童歌舞表演曲 87
儿童歌舞剧 99
学校教育歌曲 132
儿童音乐创作的艺术经验 139
二、时代曲 155
爱情歌曲大众化的探索期 155
“家庭爱情歌曲”的兴盛期 174
时代曲的高产与风格变异期 187
黎锦晖的笔名 192
时代曲“淫”与“靡”的重新解读 193
三、爱国救亡与抗战歌曲 195
爱国救亡歌曲 196
时代曲中的爱国救亡题材 198
抗战歌曲 200
第三章 进化的历史评价 203
一、同时代人的不同褒贬 203
20年代“主流派”的批判 204
积极的舆论支持 209
多元化的学术论见 213
爱国救亡运动中艺术观的“是”与“非” 219
二、建国后的肯定与批判 227
“双重人格”作曲家的定位 228
历史的客观检验 230
三、21世纪的重新认识与定位 234
一次意义深远的学术研讨活动 234
重新认识“黄色音乐” 236
黎锦晖研究在继续 239
[资料] 244
一、年谱与谱后 244
二、音乐作品总目 279
三、参考文献资料 318
四、插图索引 322
五、谱例索引 325
[附录] 328
一、《黎锦晖的后半生》梁惠方 328
二、《回忆“中华”和“明月”两个歌舞团的舞蹈》黎锦晖 342
三、《关于语调和音调问题》黎锦晖 349
后记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