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1
第一章 美术艺术综述 1
第一节 美术的本质与起源 1
一、美术的本质意义 1
二、美术的起源 7
三、美术的发展 13
第二节 美术的分类 19
一、多元美术种类形成的原因 19
二、美术的基本特征 21
三、美术的主要种类 24
第三节 美术作品的功能 53
一、美术作品的审美认识功能 55
二、美术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 57
三、美术作品的审美娱乐功能 59
第四节 美术创作 61
一、美术创作的条件 61
二、美术创作的过程 65
三、创作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77
四、美术的风格与流派 80
第二章 美术教育发展现状 85
第一节 国内美术教育状况 85
第二节 西方美术教育状况 91
一、西方美术教育发展概况 91
二、世界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趋势 98
第三节 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02
一、美术教育改革的背景 102
二、美术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110
三、基于课程改革的美术新课程 113
第三章 美术教学目标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115
第一节 美术教学目标 115
一、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目标 115
二、美术课程目标的内容 120
第二节 以学生的获得为准则的有效教学 126
一、有效教学的主要内容 126
二、优化选择学习内容 129
三、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29
第三节 多元智能合理运用的最优教学 130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功能 130
二、多元智能的合理运用 132
第四节 主体参与性的教学方式 134
一、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 135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37
三、教学方式的改变 138
第五节 美术教学方式改革趋向 140
一、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140
二、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143
三、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45
四、重视美术文化学习 151
第四章 美术教学的基本理念 154
第一节 美术学习兴趣的激发 154
第二节 美术学习中的人格塑造 157
一、让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 157
二、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发展身心 159
三、在美术学习中完善人格 160
第三节 在美术学习中关注社会 163
一、美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163
二、在美术学习中了解社会 165
三、在美术学习中认识人类及其生存环境 166
第四节 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67
一、综合化学习的发展趋势 168
二、在美术学习中培养能力 170
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72
第五节 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 173
一、教育评价简介 173
二、教学评价的两种主要作用 177
三、对教学方案的评价 182
四、解释评价结果 187
第五章 美术教学系统的设计 193
第一节 美术学习原理与条件 193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 193
二、美术学习原理 195
三、美术学习的条件 198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204
第三节 教学系统的设计 207
一、教学设计阶段 208
二、教学系统设计 218
第六章 “开发式”美术教学模式的构建 223
第一节 “开发式”美术教学原则 223
一、审美性原则 224
二、整合性原则 228
三、实践性原则 232
四、开发性原则 234
五、开放性原则 237
第二节 传统美术教学的改革 240
一、美术的课程学习领域的划分 241
二、各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 242
三、教学中对美术学习领域的把握 249
第三节 “开发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 250
第四节 “开发式”教学模式的操作实施 253
一、感受环节 253
二、赏析环节 255
三、创作环节 256
四、评价环节 256
第七章 美术学习任务和作业设计 258
第一节 美术学习任务分析 258
一、学习任务分析的范围 258
二、信息加工分析 259
三、学习任务分析 259
第二节 学习者分析 261
一、学习者的特征 261
二、学习者的记忆的组织 266
三、图式 267
四、学习者参与教学方式 272
第三节 美术作业目标精确化 281
一、目标精确化 281
二、目标举例 292
三、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目标 297
第八章 美术单节课的设计 300
第一节 课件设计 300
第二节 学习智慧技能与设置目标顺序 302
一、智慧技能的分类 302
二、认知策略 315
三、元认知 321
四、学科中的智慧技能 322
五、设置目标顺序 324
第三节 备课 332
一、教学事件和有效的学习条件 333
二、备课的步骤 335
第九章 美术集体教学 339
第一节 集体教学的特征 340
一、教学集体的相互作用模式 340
二、教学事件的变化 341
三、学生起点能力的诊断 342
第二节 两人组教学 343
一、辅导中的教学事件 344
二、辅导中的教学过程 346
第三节 小组教学 347
一、小组中的教学事件 348
二、小组教学—问答法 351
三、讨论小组中的教学 351
第四节 大组教学 352
一、大组中的教学事件 353
二、交流 355
三、问答 357
四、大组辅导的特点 358
第十章 美术个别化教学 361
第一节 个别化教学的种类 361
一、地方开发的系统 362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363
三、教学事件的实施 365
四、个别化教学的种类 369
第二节 个别化教学的管理 371
一、适用于年幼学生的构成要素 372
二、运用于成年学生的构成要素 375
三、课件的功能 376
第三节 个别化教学中的教师开发 377
一、学生进步的监控 377
二、学生成绩的评估 378
三、个别化系统的活动 379
四、课堂控制 381
第四节 个别化教学中的媒体开发 382
第十一章 美术教学教师资源的开发与成长 386
第一节 教育观念 386
一、师生的交流互动 387
二、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388
三、教材是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桥梁 389
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390
第二节 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 391
一、掌握必备的学科知识 391
二、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 392
三、自觉运用教育学 392
四、正确运用心理学 393
第三节 教学能力的提高 394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394
二、对教材的开发和整合 395
三、课堂管理 396
四、教学机智 397
五、正确运用教学评价 398
第四节 研究能力的培养 399
一、策略与理念 400
二、反思与判断 400
三、行为与方式 401
四、课程开发 402
第十二章 美术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 404
第一节 环境资源的价值 404
一、校内美术教学环境的要素 406
二、校外美术教学环境的要素 412
第二节 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14
一、环境对人的意义 415
二、人对环境的改造 416
三、美术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417
第三节 教学环境资源的调控和优化 421
一、教学资源 421
二、调控和优化教学环境 423
三、调控优化的原则 426
第十三章 美术及其相关学科的相互促进 429
第一节 相关学科对美术教学的促进 429
一、知识的迁移 430
二、技能与能力的迁移 432
三、美感的迁移 433
第二节 美术与相关学科的融通教学 435
一、审美态度的迁移 436
二、创新态度的迁移 437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迁移 438
四、美术技能的迁移 438
第三节 实现相互促进中的注意事项 439
一、以美术教学自身的目标为本 439
二、让学生参与多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439
三、和其他学科教师交流、合作 440
四、注意教学方法 441
第二卷 443
第十四章 艺术心理学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443
第一节 艺术思维与艺术语言 443
一、艺术思维 443
二、艺术思维中的艺术语言 461
第二节 艺术心理定势 479
一、艺术心理定势结构 479
二、艺术心理定势的性质和功能 494
三、艺术心理定势形成的规律 505
第三节 艺术思维规律 520
一、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对立统一性 521
二、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反复转化规律 532
第四节 艺术灵感的产生 538
一、艺术灵感及其产生的条件 539
二、艺术灵感的生理机制和神经来路 546
第十五章 中国美术史 559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美术 559
一、旧石器时代美术 559
二、新石器时代美术 562
第二节 秦汉时期美术 573
一、秦汉雕塑艺术 573
二、汉代绘画 585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 591
一、魏晋南北朝绘画的发展 591
二、重要画家与作品 592
三、重要出土作品 596
四、魏晋南北朝绘画理论著述 599
五、魏晋南北朝雕塑 601
第四节 隋唐美术 602
一、隋唐绘画艺术 604
二、唐代壁画艺术 613
三、隋唐工艺美术 617
第五节 宋代绘画 620
一、宋代人物画家与作品 620
二、宋代山水画家与作品 628
三、宋代花鸟画及其代表画家 639
第六节 元代绘画 646
一、元代山水画 646
二、元代花鸟画 650
三、元代人物画 652
四、元代壁画 653
第七节 明清绘画 656
一、明代绘画 656
二、清代绘画 669
三、清末近代绘画 679
第十六章 中国工艺美术史 687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687
一、石器 687
二、陶器 689
三、纺织、编制及其它工艺 693
第二节 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695
一、青铜工艺 695
二、陶瓷工艺 703
三、漆器工艺 704
四、织染刺绣工艺 705
五、雕刻工艺 706
第三节 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 708
一、金属工艺 709
二、陶瓷工艺 714
三、画像石、画像砖、瓦当 716
四、漆器工艺 721
五、织染刺绣工艺 723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724
一、陶瓷工艺 724
二、织染刺绣工艺 726
三、金属工艺 727
第五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工艺美术 729
一、陶瓷工艺 729
二、织染刺绣工艺 734
三、金属工艺 737
第六节 宋元时期的工艺美术 739
一、陶瓷工艺 739
二、织染刺绣工艺 745
三、漆器工艺 748
四、金属及玉雕工艺 750
第七节 明代的工艺美术 751
一、陶瓷工艺 751
二、织染刺绣工艺 754
三、漆器工艺 757
四、金属、雕琢工艺及其它工艺 759
第八节 清代的工艺美术 762
一、陶瓷工艺 762
二、织染刺绣工艺 765
三、漆器工艺 768
四、金属、雕琢工艺及其它工艺 770
第九节 新中国的工艺美术 772
一、陶瓷工艺 774
二、织染刺绣工艺 777
三、漆器工艺 781
四、金属工艺 783
五、雕琢工艺 784
六、玩具、花画及编织 788
七、其它工艺和现代工艺美术 791
第十七章 外国美术概况 793
第一节 20世纪的西方美术 793
一、现代派美术 793
二、现实主义美术 824
第二节 东南亚和日本美术 831
一、印度美术 831
二、东南亚美术 843
三、日本美术 847
第三节 非洲、拉丁美洲美术 861
一、非洲美术 861
二、古代拉美美术 865
第十八章 透视基本技法 874
第一节 透视基本概念 874
一、透视图的有关概念 874
二、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 888
三、近大远小与消失 894
四、视点位置的选择与构图 907
第二节 曲线透视 915
一、曲线透视画法 915
二、曲线透视的应用 918
第三卷 929
第三节 人物透视 929
一、视高与人物高度的关系 929
二、人体透视的变化因素 933
三、头部的透视变化 936
第四节 阴影与反影透视 940
一、阴影透视 940
二、反影透视 953
第十九章 艺用人体解剖学基本技法训练 961
第一节 头部和躯干 961
一、头部的结构 961
二、头部的运动和形状类别 971
三、躯干的结构 972
四、躯干的比例和运动 984
第二节 上肢部 986
一、上肢的结构 987
二、手部结构 993
三、上肢的比例和运动 996
第三节 下肢部 1000
一、下肢的结构 1000
二、足部结构 1006
三、下肢的比例和运动 1011
第四节 人体动态 1013
一、人体动态的结构关系 1013
二、人体动态分析 1014
艺用人体解剖学附图 1017
第二十章 素描技法训练教学 1033
第一节 材料和工具 1033
一、铅笔 1033
二、画纸 1039
三、其他工具 1042
第二节 静物写生技法 1045
一、静物素描目的与要求 1046
二、静物写生要点 1047
三、静物的选择与布置 1049
四、静物写生的步骤 1050
第三节 石膏像写生技法 1055
一、石膏像写生目的与要求 1055
二、石膏像写生的光源、环境的布置 1059
三、石膏像写生 1061
四、石膏像写生方法和步骤 1064
第四节 人物头像写生技法 1071
一、人物头像写生目的与要求 1071
二、头部结构与比例关系 1072
三、头像写生要点 1073
四、模特儿的选择与布置 1075
五、头像写生步骤 1075
六、作业设置参考 1081
第五节 人物半身像写生技法 1083
一、目的与要求 1083
二、躯干的形体结构与比例 1083
三、半身像的写生要点 1085
四、模特儿的选择与布置 1087
五、半身像写生与步骤 1087
六、作业设置参考 1092
第六节 人物全身像写生技法 1094
一、目的与要求 1094
二、全身人物的结构与比例 1094
三、全身像写生要点 1096
四、模特儿的选择与布置 1098
五、全身像写生步骤 1098
六、作业设置参考 1102
第七节 人体写生技法 1104
一、目的与要求 1104
二、人体的结构与比例 1104
三、人体写生的要点 1108
四、模特儿的选择与布置 1109
五、人体写生的步骤和要求 1111
六、人体写生的语言形式 1118
第二十一章 设计专业素描训练与教学 1122
第一节 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方法 1122
一、教学方法 1122
二、教学程序 1124
第二节 结构方式素描技法训练 1126
一、几何形体素描 1126
二、静物素描 1141
第三节 明暗方式素描技法训练 1153
一、静物素描 1153
二、人像模型素描 1158
第四节 装饰意味的素描技法训练 1159
一、装饰意味的素描 1159
二、装饰意味的构图形式 1160
三、装饰意味的造型特征 1162
四、装饰意味的表现手法 1165
第二十二章 速写理论概述 1167
第一节 速写基本知识 1167
一、速写的分类 1169
二、速写的情感与生活 1170
三、速写的感性与理性 1173
四、速写基础训练特点 1174
第二节 中国画传统造型与速写 1176
一、造型训练的摸索期 1176
二、造型规范的建立 1178
三、传统造型的蜕变时代 1181
四、融合中西的造型时期 1183
五、中国画的速写情结 1184
第三节 西方绘画中的速写 1188
第四节 速写的独立性 1191
一、速写与白描 1191
二、速写与写生 1192
三、速写与默写 1193
第五节 速写的教学课程设置示例 1194
一、主动与被动 1199
二、速写教学的阶段划分 1200
第六节 速写的应用 1214
一、素材的收集 1215
二、体验生活 1217
三、学术研究 1217
第二十三章 速写技法训练 1219
第一节 速写基本技法 1219
一、拿握铅笔方法 1219
二、压力 1223
三、手部的运动 1228
四、线条和排线 1234
五、纹理和意图 1239
第二节 构图技巧 1240
第三节 根据记忆写生 1247
第二十四章 色彩构成设计与应用 1254
第一节 色彩基本知识 1254
一、色的认识 1254
二、光与色 1255
三、可见光 1256
四、物体色与固有色 1257
五、色彩的属性 1260
六、色彩的表示法——色立体 1263
七、日本色研所色彩的符号表示法 1274
第二节 色彩的混合规律 1274
一、色彩的混合 1274
二、加色混合 1274
三、中性混合 1275
四、减色混合 1276
第三节 色彩的设计与调和 1277
一、色彩的构成 1277
二、色彩对比构成 1278
三、色彩调和构成 1291
第四节 色彩与心理 1306
一、知觉的特征 1307
二、色彩的心理效应 1310
第五节 色彩构成原则 1319
一、地色与图色 1319
二、色的平衡 1320
三、色的节奏 1320
四、色的强调 1322
五、色的分隔 1322
六、色的统一 1323
七、音乐的色 1323
八、色的采集构成 1324
第六节 色彩的运用技法 1327
一、建筑环境色彩 1327
二、室内环境色彩 1331
三、广告色彩 1337
四、企业形象色彩 1341
五、工业产品色彩 1345
六、流行色彩 1350
第四卷 1353
第二十五章 水彩画技法训练 1353
第一节 水彩画工具及材料 1353
一、主要工具及材料 1353
二、其他工具及材料 1356
第二节 水彩画基本技法训练 1358
一、笔触 1358
二、水分 1361
三、两种基本作画的方法与步骤 1362
第三节 水彩画特殊技法训练 1365
一、撒盐法 1366
二、涂蜡法 1367
三、刀刮法 1368
四、湿纸法 1368
第四节 水彩画中的色彩调配 1369
一、色彩的基本原理 1369
二、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1371
三、色调 1374
第五节 静物与室内写生技法 1377
一、静物写生 1378
二、静物写生实例 1380
三、室内写生实例 1383
第六节 建筑风景写生技法 1385
一、天空 1385
二、树 1388
三、水面 1389
四、山 1393
五、草地 1393
六、建筑风景写生实例 1394
第二十六章 水粉静物写生 1397
第一节 基本技法 1397
一、干画法 1397
二、湿画法 1398
三、常用笔法 1399
四、质感表现 1400
第二节 着色方法 1401
第三节 写生步骤 1404
第二十七章 工艺美术教学与多种美术资源的开发 1406
第一节 工艺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思路 1406
一、工艺美术教育发展概况 1406
二、工艺美术教育改革思路 1414
第二节 工艺技术与艺术 1424
一、技术与工艺技术 1424
二、工艺技术的存在方式 1427
三、工艺技术与艺术 1432
四、技术与艺术的区别 1440
五、艺术的进化观 1443
六、工艺美术的进化与非进化 1446
第三节 工艺与装饰 1448
一、装饰的意义 1448
二、工艺与装饰 1457
第四节 工艺设计 1463
一、中国工艺设计思想 1463
二、西方工艺设计思想 1473
三、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 1477
四、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1481
第五节 陶艺教学示例 1487
一、陶艺 1487
二、陶艺教学:陶与火 1487
第六节 其它美术资源开发 1490
一、雕刻 1490
二、卵石造型 1492
三、粘贴画创作 1492
四、石膏板装饰 1493
第二十八章 工艺美术经济学 1495
第一节 工艺美术的经济性 1495
一、工艺美术的经济性概述 1495
二、工艺美术的价值结构 1496
三、工艺美术商品学 1503
第二节 工艺美术的生产与消费 1507
一、商业运动的过程 1507
二、从日用工业品流通趋势看工艺美术 1510
三、工艺生产与生活和消费 1511
四、消费心理与工艺设计、生产 1516
五、从消费看发展 1519
第三节 工艺美术发展及设计师的培养 1523
一、工艺美术转折与发展 1523
二、工艺美术传统、选择、创新 1528
三、工艺设计师的位置与素养 1530
四、工艺美术未来发展 1534
第二十九章 建筑美术基础 1536
第一节 建筑美术基本知识 1536
一、素描 1536
二、素描类型和学习意义 1536
三、正确的观察方法 1537
四、基本的透视原理 1540
第二节 设计素描 1547
一、设计素描的表现特征 1547
二、线的表现 1548
三、几何形态表现 1553
四、单件产品形态的表现 1556
五、产品形态的空间组合表现 1558
第三节 调子素描 1561
一、调子素描的表现特征 1561
二、结构与体面 1562
三、光影与明暗调子 1562
四、肌理与质感 1563
五、调子素描写生的方法步骤 1564
六、石膏几何体形态的空间组合写生训练 1570
七、产品形态的空间组合写生要点 1573
八、石膏柱头的写生要点 1575
第四节 室内与建筑场景写生 1578
一、室内与建筑场景写生的表现形式 1578
二、室内与建筑场景写生的构图规律 1579
三、室内场景写生 1582
四、建筑场景写作 1588
第三十章 电脑美术设计 1603
第一节 电脑美术设计原理 1603
一、平面构成的元素和形象 1603
二、电脑美术设计构成的点、线、面 1610
第二节 电脑构成设计训练 1638
一、渐变的构成训练 1638
二、重复的构成训练 1644
三、近似的构成训练 1645
四、发射的构成训练 1646
第三节 电脑美术设计的立体构成 1650
一、电脑立体构成观 1650
二、电脑立体构成要素 1652
三、电脑立体构成法则 1658
第四节 电脑美术设计的色彩构成 1661
一、色彩构成原理与基本概念 1661
二、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1670
第三十一章 美术英语教学 1677
第一节 美术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1677
第二节 美术专业英语课程设置 1681
一、教程组织 1683
二、学习层次和教学序列设计 1693
三、整合多种目标 1696
四、美术英语课程文章示例 1700
第三十二章 美术鉴赏与美术批评 1714
第一节 美术鉴赏特点与过程 1714
一、美术鉴赏的性质 1714
二、美术鉴赏的意义 1717
三、美术鉴赏产生的条件 1720
四、期待视野及其变化 1721
五、美术鉴赏的三个阶段 1724
第二节 美术鉴赏的心理特征 1726
一、美术鉴赏的过程充满了联想与想像 1726
二、美术鉴赏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1727
三、美术鉴赏过程中情与理是互相渗透的 1728
四、美术鉴赏的差异性 1729
五、美术鉴赏的一致性 1731
六、美术鉴赏中的“共鸣”现象 1732
第三节 美术批评的性质、功能与主体 1735
一、美术批评的性质 1736
二、美术批评的功能 1739
三、美术批评的主体 1746
第四节 美术批评的方法 1754
一、社会/历史批评 1754
二、道德批评 1755
三、印象主义批评 1756
四、心理学批评 1758
五、文化学批评 1761
六、本体论批评 1764
七、结构主义批评 1767
八、解构主义批评 1768
九、读者批评 1769
十、女权主义批评 1770
十一、新历史主义批评 1771
第五节 美术批评的文本与写作 1773
一、美术批评文章的分类 1773
二、美术批评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 1775
三、美术批评文章的写作方式 1776
第三十三章 美术家素质修养 1781
第一节 美术家身份与素质 1781
一、美术家的身份 1781
二、美术家素质 1784
第二节 美术家的修养 1786
一、艺术技巧 1786
二、文化修养 1787
第三节 美术家的心理 1787
一、美术家心理结构概述 1787
二、美术家与超常心理 1792
第四节 美术家的创造精神 1797
一、美术家的创造精神 1797
二、创造精神的生成 1797
三、创造精神与美术的创造生命 1798
四、创造精神与创造个性 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