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临床基础学概述 1
第一节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 1
第二节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地位与作用 2
第三节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业务范围与内容 3
第二章 《伤寒论》的历史沿革 4
第一节 《伤寒论》源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第二节 《伤寒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9
第三章 《伤寒论》六经辨证辑要 13
第一节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3
第二节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38
第三节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49
第四节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55
第五节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59
第六节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67
第四章 《伤寒论》研究新进展 73
第一节 《伤寒论》六经实质研究 73
第二节 《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研究 75
第三节 《伤寒论》辨证思维方法研究 78
第四节 《伤寒论》体质学说研究 81
第五节 《伤寒论》未病学术思想研究 84
第六节 《伤寒论》时间医学研究 88
第七节 《伤寒论》腹诊研究 91
第八节 《伤寒论》治法研究 95
第九节 《伤寒论》方药研究 99
第十节 《伤寒论》六经病证关系研究 103
第五章 《金匮要略》的历史沿革 108
第一节 《金匮要略》源流及其对后世影响 108
第二节 《金匮要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第六章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辑要 114
第一节 脏腑经络先后病 114
第二节 痉湿暍病脉证治 117
第三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治 119
第四节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 120
第五节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122
第六节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125
第七节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126
第八节 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128
第九节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 132
第十节 水气病脉证治 133
第十一节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136
第十二节 妇人妊娠病产后病杂病脉证治 139
第十三节 其他病脉证治 144
第七章 《金匮要略》研究新进展 148
第一节 《金匮要略》临床应用研究 148
第二节 《金匮要略》学术思想研究 149
第三节 《金匮要略》诊法研究 151
第四节 《金匮要略》辨证研究 153
第五节 《金匮要略》治法研究 155
第六节 《金匮要略》方药研究 158
第八章 温病学的源流和历史沿革 163
第一节 温病学的渊源形成与发展 163
第二节 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研究现状 165
第九章 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辑要 169
第一节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169
第二节 温病的辨证 173
第三节 温病的常用诊法 177
第四节 温病的治法 186
第五节 常见温病的辨治 193
第十章 温病学研究的新进展 225
第一节 温病辨证规律的研究 225
第二节 温病病因与发病的研究 233
第三节 温病诊法的研究 236
第四节 温病治法的研究 240
第五节 伏气温病的研究 245
第十一章 21世纪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发展趋势 248
第一节 关于中医临床基础学的学科发展方向 248
第二节 关于中医临床基础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50
第三节 关于辨证论治体系的融合与深化 254
第四节 关于经典方剂的研究与开发 255
第五节 关于临床指导作用的强化 260
第六节 关于多学科渗透与交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