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吕大吉 1
导语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产生的思想背景 12
第一节 文艺复兴后日趋高涨的宗教批判思潮 12
一、泛神论 15
二、自然神论 17
三、百科全书派 20
四、怀疑论 29
第二节 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的几位重要思想家的宗教学说 34
一、伊壁鸠鲁 34
二、黑格尔 38
三、青年黑格尔派 46
四、费尔巴哈 49
第二章 从信仰、置疑走向理性主义的宗教批判 58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少年时代的宗教态度 60
一、少年马克思信仰的道德化宗教 60
二、严格宗教教育下成长的恩格斯 63
第二节 从置疑走向理性主义的宗教批判 67
一、马克思的大学时代和《莱茵报》时期 68
二、恩格斯的不来梅、柏林时期 93
第三章 对宗教的社会经济批判 102
第一节 宗教异化政治异化劳动异化 103
一、马克思的克罗茨纳赫时期 104
二、《德法年鉴》的筹划和出版发行时期——“政治异化”的提出 105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异化”的提出 118
第二节 恩格斯的曼彻斯特时期 123
一、对英、法、德三国的社会主义学说和运动及其宗教主张的评价 125
二、对卡莱尔泛神论和历史观的批判 130
第四章 唯物史观创立时期的宗教思想 136
第一节《神圣家族》对宗教的论述 138
一、关于犹太人问题的再论述 139
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与宗教的关系 141
三、对宗教道德的分析批判 143
第二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宗教思想 146
第三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的宗教论述 151
一、对施蒂纳的批判 152
二、宗教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关系 154
第四节 对“宗教共产主义”思潮的批判 157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丰富和发展 164
第一节 论宗教的本质 165
一、宗教是什么 166
二、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的特质 169
第二节 论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175
一、关于宗教的起源 175
二、关于宗教的发展规律 179
第三节 论宗教的消亡条件和消亡方式 186
第四节 论宗教的社会作用 193
一、宗教与落后的统治阶级结合所起的消极作用 194
二、宗教与非统治阶级结合所具有的“外衣”作用 198
第五节 无产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 203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当代价值 208
第一节 讨论的前提 208
一、不容忽视的今昔之别 210
二、难以小视的中西差异 219
三、必不可少的理性态度 22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当代价值 226
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方法论原则 227
二、需要还其本来面目的“宗教消亡论” 236
三、经实践证明应该加以完善的理论 241
四、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对宗教问题的新探索 253
参考书目 264
后记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