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人工林生态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田大伦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30147065
  • 页数:17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根据长期定位观测资料,结合样地调查数据,系统总结了樟树人工林群落结构特征和生物生产力、樟树生理生态特性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樟树人工林的小气候的特性、樟树人工林的物质循环、樟树人工林的水文学过程、有机污染物对樟树人工林的危害及缓解污染的生物途径和水文学途径等内容。这些内容对我国南方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城市绿化树种环境保护功能的研究具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第一章 樟树人工林概况 1

第一节 樟树的栽培历史 1

第二节 樟树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2

一、形态特征 2

二、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3

第三节 樟树的地理分布及立地类型 6

一、地理分布 6

二、立地类型 7

第四节 樟树人工林的病虫害防治 11

一、樟树人工林主要的病虫害类型及防治方法 11

二、樟树黄化病源调查 12

三、成土母质土壤对樟树黄化的影响 14

第二章 樟树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20

第一节 树木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概述 20

一、树木光合作用的一般特性 20

二、树木光合作用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21

三、树木光合产物的分配与物质积累 22

四、树木光合作用的测定方法 22

第二节 植物光合特性参数的测定 22

一、测定仪器介绍 22

二、自然状态下光合生理生态参数的设定 23

三、光响应的测定 23

四、CO2响应的测定 23

五、几个主要生理参数的计算 23

第三节 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25

一、幼树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 25

二、成年樟树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26

第四节 光合作用的季节变化 28

第五节 气孔导度 29

一、樟树气孔导度特性 29

二、樟树气孔导度、CO2浓度和胞间CO2浓度的关系 30

第六节 光合作用的光响应 31

一、自然条件下的光响应 31

二、CO2浓度倍增条件下的光响应 33

第七节 樟树光合作用的CO2响应 36

第八节 净光合速率与其主要生理生态因子间的关系 38

一、Pn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38

二、Pn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的关系 39

三、Pn与CO2浓度的关系 40

四、Pn与胞间CO2浓度 40

五、Pn与空气温湿度的关系 41

六、樟树叶片的光合速率对温度的响应 42

七、光合特性与生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 43

第九节 植物的耐荫性 43

第十节 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叶片全磷和叶片全碳含量的关系 44

一、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44

二、叶片净光合速率与N素含量的关系 46

三、叶绿素总含量与叶片N素含量的关系 47

四、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片P素含量的关系 47

第三章 樟树蒸腾特性研究 48

第一节 树木蒸腾生理生态特性研究概述 48

一、树木蒸腾的一般特征 48

二、树木蒸腾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49

三、树木蒸腾的测定方法 49

第二节 树木蒸腾速率的确定 49

一、测定仪器 49

二、个体蒸腾速率的计算 50

第三节 樟树蒸腾速率的日变化 50

一、叶水平上的蒸腾速率日变化 50

二、个体水平上的蒸腾速率日变化 51

第四节 樟树蒸腾速率的季节变化 52

一、单叶水平上的季节变化 52

二、樟树个体水平上的季节变化 53

第五节 樟树蒸腾速率与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 53

一、单叶水平 53

二、个体水平 55

第六节 樟树的水分利用效率 55

一、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55

二、与生理生态因子关系分析 56

第四章 樟树人工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 58

第一节 森林生物产量研究概述 58

一、森林生物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学基础 58

二、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59

三、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与生产力的一般特征 59

四、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模型 60

第二节 研究方法 61

一、乔木层生物量测定 61

二、林下植被、凋落物生物量测定 61

三、叶面积测定 61

四、植物光合生产力的计算 61

第三节 生物生产量的估算及模型 62

一、林分结构特征 62

二、乔木层生物量 62

三、林下地被物生物量及其分配 67

四、樟树人工林生物量的空间分配 68

第四节 樟树人工林的生产力 68

一、乔木层生物生产力 68

二、林分生物生产力 69

三、叶面积指数 69

四、乔木层总生产力的估算 70

第五节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估算 71

一、光合生产潜力的估算——阶乘式模型 71

二、光温生产潜力的计算 72

三、植被气候产量模型(Lieth-Box估算法) 72

第五章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75

第一节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概况 75

一、国外研究概况 75

二、国内研究概况 76

第二节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分析 79

一、乔木层养分含量 79

二、灌木层养分含量 83

三、草本层养分含量 84

四、植被层养分含量 84

五、凋落物层养分含量 85

六、凋落物与植被层养分含量比较 85

七、土壤层养分含量 86

八、樟树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富集能力 87

第三节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的积累与分布 88

一、乔木层养分积累与分布 88

二、灌木层养分积累与分布 90

三、草本层养分积累与分布 91

四、凋落物层养分积累与分布 92

五、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积累与分布 92

六、樟树林养分利用效率 93

七、樟树人工林乔木层营养元素年净积累量 94

第四节 樟树人工林降水化学性质研究 95

一、大气降水(林外降水)的养分特征 96

二、树干茎流的养分特征 96

三、穿透水的养分特征 97

四、降水中养分含量的变化情况及淋溶量大小 98

第六章 樟树人工林碳贮量和分布 99

第一节 森林碳平衡研究概况 99

一、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100

二、温室效应与林业研究状况及各种对策 101

三、森林土壤CO2释放量定位研究状况 108

第二节 林地土壤CO2释放量 110

一、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110

二、樟树人工林不同坡向林地CO2释放量的比较 113

三、樟树人工林林地CO2释放量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114

四、樟树人工林林地CO2释放量的昼夜变化 116

五、不同林型的林地CO2释放量的比较 117

第三节 樟树林生态系统中各组分的碳素含量 118

一、樟树林乔木层碳素含量 119

二、林下植被及土壤中碳素含量 119

第四节 樟树人工林的碳贮量 120

一、樟树乔木层各器官碳贮量 120

二、樟树林乔木层碳贮量的垂直分布 121

三、樟树林生态系统中碳贮量的空间分布 121

四、樟树林碳素年净固定量的初步估算 122

第七章 樟树人工林小气候特征分析 123

第一节 森林生态系统小气候研究概况 123

一、森林群落的能量环境 123

二、森林群落的空气环境因子变化 124

第二节 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 125

一、辐射通量的日动态及季节差异 125

二、群落内辐射通量的垂直变化及时间动态 126

第三节 樟树人工林内空气温度的时空动态 127

一、林内气温的时间变化 127

二、林内气温的空间变化 129

第四节 樟树人工林内空气湿度的时空变化 129

一、林内空气湿度的时间变化 129

二、林内相对湿度的垂直分布 129

第五节 林内土壤表层温湿度分布 130

第六节 群落中CO2的垂直梯度 131

第八章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 134

第一节 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概况 134

第二节 樟树生态系统中多环芳烃的研究方法 136

一、试验设计 136

二、试验方法 137

第三节 樟树植物体中多环芳烃的行为研究 139

一、樟树各器官中PAHs的种类和含量 139

二、林下植物中PAHs的种类和含量 140

三、樟树人工林凋落物层中PAHs的种类和含量 141

四、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中PAHs的积累与分布 141

第四节 樟树人工林地土壤中PAHs的行为研究 144

一、樟树人工林地土壤中PAHs含量 145

二、无林地土壤中PAHs含量 148

三、樟树人工林地土壤中PAHs的评价 150

第五节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森林水文过程中多环芳烃的行为研究 150

一、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学过程的研究概况 151

二、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森林水文学过程 151

三、大气降水中PAHs的含量 152

四、森林水文学过程中PAHs的淋溶作用 153

五、地表径流中PAHs的特征与迁移 154

第六节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 155

一、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中PAHs的来源 155

二、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对PAHs的净化作用 156

参考文献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