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河南省文化厅厅长 郭俊民 1
序言(二)&中共洛阳市委宣传部副副部长、市文化局局长 王家贞 3
贺词&洛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 曾广兰 7
辛勤耕耘 与时俱进&洛阳市文化局副局长 徐建莉 11
洛阳戏曲溯源&洛阳市文化局副局长 王经华 20
不泥古法求新奇&董广欣 3
谈舞美在戏曲中的作用&赵东红 15
也谈豫剧流派&吴金霞 20
繁荣戏曲之管见&何富伟 24
基本功,戏曲艺术的必修课&王涛 28
关于“五个一工程”的思考&王 琳 李振刊 33
河南曲剧浅议&黄居仁 吕明耀 39
关于振兴河洛大鼓的思考&白治民 48
浅议戏曲茶座&张晓红 52
戏曲虚拟化的美学特征&王巧平 55
谈艺品人品和艺德&吴建华 59
戏曲表演的虚拟性和程式性&李天方 63
浅谈戏曲音响的作用&金杉 66
程式、程式化与化程式&苏景涛 70
素描琐议&蔡建刚 73
小议“歌伴舞”&任海军 77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王雪景 83
戏曲演员要重视念白的训练&焦杰英 88
浅谈把子功的训练&李小兵 93
豫剧真假声唱法的发声训练&吴建华 97
中专艺校声乐训练中的几个问题&李建玲 102
戏曲教学的“教”与“学”&王雪景 107
关于培养艺术人才的断想&李小兵 111
植根沃土 生机无限&曹承 119
体会在外过年&盛忠文 123
谈电视音乐的特色&李虹霞 129
《梨园春》刍议&李青存 134
浅议通俗音乐的统一性和自由度&王文堂 141
曲剧的〔滚白〕及应用&梁献军 147
豫剧音乐创作中的吸收与借鉴&李晓燕 153
交响乐并不神秘&王建洛 158
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的共性互长&姬丽娜 164
豫剧锣鼓经的发展和运用&朱红斌 何富伟 170
松驰状态是歌唱的奥秘&任婉丽 176
曲剧击乐及其具体运用&石学仁 180
略论古琴艺术&郑慧玲 邵静 183
浅谈戏曲鼓师&苗逢春 189
戏曲乐队伴奏的配器原则&梁献军 192
贝多芬第17钢琴奏鸣曲赏析&邵静 197
司鼓与伴奏&朱红斌 202
谈音乐欣赏的过程&王建洛 207
浅谈民族打击乐&周海建 212
谈唢呐演奏的音色处理&王成稳 218
我在司鼓演奏中的一些体会&方少波 221
民乐中的重要乐器——笙&方红洛 224
关于司鼓伴奏&任东风 228
豫剧击乐及其应用&张磊 232
鼓板初级快速敲击法&石学仁 235
谈豫剧伴奏音乐的发展&张海生 238
我眼中的流行唱法&卢钢 242
豫剧打击乐的个性和使用&陈红卫 246
谈戏曲音乐的继承与发展&任彩晓 250
谈豫剧打击乐&田金鹏 254
伴奏员应有的综合素质&邵群英 258
戏曲音乐浅议&王宇峰 262
丰容盛鬋 蔚为大观&张金保 267
新时期社会舞蹈发展之我见&孙巍 275
标新立异 追求自然&宋晓东 282
舞蹈发展面面观&孙玉杰 孙巍 286
试谈戏曲与舞蹈之关系&李丹 291
锦上添花花似锦&李鹏举 李建玲 295
丹青难写是精神&陈大华 301
我演寇准的体会&郑庆恩 307
我在“一挂二花”中的表演&李广海 311
艺海无涯苦作舟&焦杰英 316
演戏就要演人物&刘爱云 320
曲当求新方可生&张晓红 325
以民族精神支撑我的戏剧人生&孙东娥 329
体验人物 认真表现&冯宝娥 336
谈我在《断桥》中的表演&朱秀珍 340
我在《秦雪梅》中的表演&雷鲜慧 344
用心演唱&王贵 349
从“形似”到“神似”的追求&曲韵 353
学习豫剧马派艺术的体会&关美丽 357
演戏不忘演人物&刘亚林 363
我演张元秀&李文革 368
不忘演员的历史使命&李世恩 372
我演凤月的体会&焦杰英 375
惟有情真 才能鲜活&孔素红 379
为演人物当空舞&朱雪娟 383
我演红嫂的一些体会&陈大华 387
把握情绪演人物&张松晓 392
我演魏玉荣的体会&刘爱云 395
把握人物性格 塑造艺术形象&李玉萍 400
妙运神情传心声&冯作朝 404
我演红娘&张小芳 408
梅花香自苦寒来&宁建华 412
曲剧唱腔在刻画人物中的作用&刘春红 416
努力创造“丑而美”的艺术新天地&刘亚林 420
我演秦雪梅&曲韵 425
绿叶扶衬花更红&雷鲜慧 429
总以真情换情真&张妙玲 432
巧用声腔唱人物&王雪琴 436
“小角”当成大角演&宁建华 440
演戏重在演神韵&乔蕾 444
角色无大小 只要演得好&宋彩丽 448
艺不惊人誓不休&康平 452
梨园十年话红娘&杨卫霞 456
厚积才能薄发&张豫洛 459
浅谈戏曲表演艺术&马瑞 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