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山口久和 1
绪论:前近代中国城市社会网络中的知识分子 1
一本书的视角——前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和城市知识分子 1
二本书的课题、理论准备以及学术史的简要回顾 9
1本书的课题 9
2理论准备:网络论和文学社会学 23
3两种袁枚形象——兼学术史的简要回顾 20
4性灵派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25
三本书的构成 28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32
第一章城市知识分子的社会形态——清代中期苏州、扬州、南京的比较研究 38
一导论 38
二扬州、南京、苏州城市社会的特质 39
三血缘社会的空间探讨 46
1宗族形成契机的先行研究 46
2苏州、扬州、南京宗族构造的异同 50
3血缘社会的空间探讨 52
四城市化空间秩序中知识群体的编成 53
1作为『文学场』的扬州、苏州、南京 53
2作为『经学场』的苏州、扬州、南京 65
五城市基础设施和知识分子的猬集 71
1谋生城市和冶游城市 71
2地域中心城市知识分子的社会构造 76
六结语 81
第二章造访随园的人们 88
一清代中期知识话语的分裂 88
二围绕『知识』的社会结合 89
三袁枚与南京 90
1袁枚小传 90
2袁枚的『性灵说』 91
3清代中期的南京 92
4随园 96
〔一〕随园的机能 96
〔二〕灯笼与焰火的盛会 99
四造访随园的人们——袁枚在南京的交游网络 100
五江南乡试和南京交游网络的形成 112
六结语 118
第三章正统性是如何被生产的——袁枚的社会威信在苏州的扩张 122
一导论 122
二清代中期苏州文化的特征 124
三袁枚在苏州的交游网络 128
四袁枚在苏州的文化活动 232
五道学批判的符号斗争 142
六结语 147
第四章湖楼诗会考——袁枚晚年在杭州的文化活动 155
一袁枚在杭州的社会威信 155
二交游网络中的杭州籍成员 157
1以『同』为纽带的交游网络 158
2袁枚的同乡后盾:在南京的杭州籍官员(同年以外) 159
3晚年在杭州的交游者 159
三『湖楼诗会』与《湖楼请业图》 163
1第一次『湖楼诗会』 163
2第二次『湖楼诗会』 166
3《十三女弟子湖楼请业图》 168
四重整杭州社会基盘的意义 173
第五章作为媒介的《随园雅集图》 183
一文人画的媒介特征 183
二清代文士人物画的盛兴 185
三随园雅集与《随园雅集图》 187
四《随园雅集图》传递了什么 192
五余论 198
第六章袁枚雅集活动的意义解读——文人雅集的仪式化特征 201
一导论 201
二随园雅集、湖楼诗会和绣谷园诗会 204
三仪式化雅集的构造和功能 205
1仪式化雅集是虚拟的世界 207
2仪式化雅集是象征的体系 210
3仪式化雅集是社会的表象 214
四结语 216
第七章泛文与泛情——袁枚交游网络的共有话语 224
一清代中期知识分子的『才名焦虑』 224
1『泛文』与『泛情』的时代 224
2文人社会中的『才名焦虑』 229
二袁枚:『泛文』和『泛情』时代的象征 233
1《随园诗话》——随园的泛文性与泛情性之一 234
2《子不语》、《续子不语》——随园的泛文性和泛情性之二 239
3《续同人集》、《随园八十寿言》——随园的泛文性与泛情性之三 243
三围绕『著作』与『考据』的论争 249
1清代中期义理、考据、词章的分类 249
2袁枚与孙星衍围绕『著作』、『考据』的论争 250
3焦循与章学诚对论争的意见 257
四结语 260
附章十八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华夷观——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中心 267
一导论 267
二内在华夷观 268
1批判胡安国《春秋传》 268
2重新定义《春秋》本旨 270
3正统论 272
4对金朝的评价 274
三外在华夷观 279
1外国书提要 279
2杨光先事件(康熙历案) 284
四结语 286
附录袁枚的交游网络(数据库) 290
文献目录 314
后记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