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 15
第一节 中国古人类的起源 15
第二节 中国原始人类分布与原始文化的分区 18
一、远古居民主要分布地区 18
二、边远地区 21
第三节 传说时代的原始部落集团 24
一、“三皇”时期 24
二、“五帝”时期 24
第二章 早期国家时期 27
第一节 夏商周时期各民族的分布与迁徙 27
一、夏王朝民族分布与迁徙 27
二、商王朝民族分布与迁徙 32
三、西周王朝民族分布与迁徙 39
第二节 夏商周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44
一、夏朝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44
二、商朝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48
三、西周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52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区域经济与人口 57
一、夏朝的区域经济 57
二、商朝的区域经济 62
三、西周的区域经济 68
四、夏商周时期人口数量与分布 73
第四节 夏商周时期区域文化 76
一、华夏文化区 76
二、东夷文化区 79
三、北方文化区 81
四、东北文化区 82
五、苗蛮文化区 84
六、巴蜀文化区 85
七、百越文化区 88
第三章 诸侯国分立迭起时期 91
第一节 诸侯国的分布与纷争兼并 91
一、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与纷争兼并 91
二、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分布与兼并战争 97
第二节 华夏族的形成 102
一、华夏族的孕育 102
二、华夏族的形成 103
三、华夏族的发展 105
第三节 边疆民族的分布格局 106
一、东方民族 107
二、北方民族 109
三、西方民族 112
四、南方民族 114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116
一、春秋时期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117
二、战国时期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121
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区域经济和人口 124
一、黄河流域经济区 124
二、长江流域经济区 128
三、东北经济区 130
四、北方草原经济区 132
五、西北经济区 133
六、西南经济区 134
七、人口数量与分布 136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区域文化 137
一、诸侯国文化区 137
二、东北文化区 148
三、北方文化区 149
四、西北文化区 150
五、西南文化区 151
第四章 第一次中央集权王朝统治时期 154
第一节 汉民族的形成 154
一、汉民族的孕育时期 154
二、政治大一统与共同地域的形成 156
三、大一统经济政策与共同经济的形成 157
四、“独尊儒术”与共同文化心理的形成 158
第二节 边疆民族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160
一、东北民族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160
二、北方匈奴族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164
三、西北诸族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166
四、南方民族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170
五、西南民族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173
第三节 秦汉帝国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175
一、秦帝国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176
二、汉帝国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180
第四节 秦汉帝国的区域经济与人口 193
一、郡县经济区 193
二、东北经济区 198
三、北方草原经济区 200
四、西北经济区 202
五、西南经济区 205
六、南方经济区 208
七、人口分布与变化 210
第五节 秦汉帝国的区域文化 212
一、华夏文化区 213
二、东北文化区 227
三、北方文化区 229
四、西北文化区 230
五、西南文化区 232
第五章 分裂割据与民族大迁徙时期 234
第一节 中原民族大迁徙与各民族政权、王朝的更替 234
一、北方民族称雄中原 234
二、南方汉人王朝、政权的更替与民族迁徙和融合 250
第二节 边疆民族政权与民族分布格局的变迁 257
一、东北民族与民族政权 257
二、北方民族与民族政权 260
三、西北民族与民族政权 263
四、南方和西南民族与民族政权 268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270
一、三国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270
二、两晋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275
三、南北朝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280
第四节 五胡十六国的政权结构与统治形式 289
一、中央政治制度 291
二、地方政治制度 293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区域经济与人口 296
一、郡县经济区 296
二、东北经济区 304
三、北方草原经济区 307
四、西北经济区 310
五、西南经济区 312
六、人口分布与变化 312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文化 313
一、郡县文化区 314
二、东北文化区 324
三、北方文化区 327
四、西北文化区 328
五、西南、南方文化区 331
第六章 第二次中央集权王朝统治时期 333
第一节 隋唐帝国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333
一、隋帝国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333
二、唐帝国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337
第二节 边疆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 343
一、羁縻府州制度的产生 343
二、羁縻府州的分布 344
三、羁縻府州的管理 353
第三节 边疆民族政权及其与中央王朝的关系 356
一、高句丽政权及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356
二、渤海政权及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359
三、突厥政权及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360
四、回纥政权及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364
五、吐谷浑政权及其与唐王朝的关系 366
六、高昌政权及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370
七、吐蕃王朝及其与唐王朝的关系 371
八、南诏政权及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374
第四节 隋唐帝国的区域经济与人口 377
一、州县经济区 377
二、东北经济区 384
三、北方草原经济区 386
四、西域经济区 389
五、青藏经济区 391
六、西南经济区 393
七、人口分布与变化 396
第五节 隋唐帝国的区域文化 399
一、州县文化区 400
二、东北文化区 407
三、北方文化区 409
四、西北文化区 412
五、西部文化区 414
六、西南文化区 416
第六节 古代中国疆域的基本走向 419
一、东北边疆的基本走向 419
二、北部边疆的基本走向 421
三、西北边疆的基本走向 422
四、西南边疆的基本走向 423
第七章 多王朝、政权并立时期 425
第一节 宋朝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425
一、中央政治制度 426
二、地方政治制度 428
第二节 辽金西夏王朝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433
一、辽王朝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433
二、西夏王朝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441
三、金王朝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444
第三节 西部边疆诸民族政权 451
一、西北边疆民族政权 451
二、青藏高原民族政权 457
三、西南地区大理政权 460
第四节 各王朝、政权之间的关系 462
一、宋辽金西夏的关系 462
二、宋与其他民族政权的关系 467
三、辽、金、西夏及其他民族政权的关系 470
四、西北地区各政权之间的关系 472
第五节 各民族大迁徙与民族融合 475
一、契丹族的迁徙 475
二、女真族的内迁 477
三、汉人的北迁 479
四、汉人的南迁 480
五、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 482
第六节 辽宋夏金时期区域经济与人口 483
一、中原经济区 483
二、东北与北方经济区 489
三、西北经济区 493
四、青藏经济区 498
五、西南经济区 500
六、人口分布与变化 501
第七节 辽宋夏金时期区域文化 503
一、内地文化区 504
二、东北及北方文化区 511
三、西北文化区 518
四、西部文化区 523
五、西南文化区 524
第八章 第三次中央集权王朝统治前期一元明时期 526
第一节 元明时期民族分布格局 526
一、元代的民族分布格局及各民族发展状况 526
二、明代的民族分布格局及其发展状况 532
第二节 元帝国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538
一、中央政治制度 539
二、地方政治制度 540
第三节 明帝国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552
一、中央政治制度 552
二、地方政治制度 557
第四节 北元政权及其与明朝的关系 566
一、北元政权 566
二、明前期与北元的关系 569
三、明中后期与北元的关系 572
第五节 元帝国的区域经济与人口 574
一、内地经济区 574
二、北方经济区 579
三、东北经济区 581
四、西北经济区 583
五、青藏经济区 585
六、西南经济区 586
七、人口分布与变化 588
第六节 明帝国的区域经济与人口 590
一、内地经济区 590
二、东北经济区 595
三、北方草原经济区 597
四、西北经济区 598
五、青藏经济区 600
六、西南经济区 601
七、人口分布与变化 604
第七节 元明帝国的区域文化 605
一、内地文化区 606
二、东北文化区 612
三、北方草原文化区 614
四、西北文化区 616
五、西部文化区 619
六、西南文化区 621
第八节 古代疆域的发展与变化 623
一、元朝疆域 623
二、明代疆域 627
第九章 第三次中央集权王朝统治后期一清帝国时期 631
第一节 清帝国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631
一、中央政治制度 631
二、地方政治制度 636
第二节 清帝国多种形式的民族区域统治制度 642
一、东北地区 642
二、北方地区 649
三、西北地区 650
四、西南地区 654
五、西藏地区 655
六、台湾地区 655
第三节 清帝国的区域经济与人口 656
一、内地经济区 657
二、东北经济区 661
三、北方草原经济区 662
四、西北经济区 664
五、青藏经济区 667
六、西南经济区 668
七、台湾经济区 670
八、人口分布与变化 672
第四节 清帝国的区域文化 674
一、内地文化区 675
二、东北文化区 682
三、北方草原文化区 684
四、西北文化区 686
五、西部文化区 688
六、西南文化区 689
第五节 外国侵略使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 691
一、反帝爱国运动加强了中华民族意识 691
二、东北各族人民反对沙俄、日本入侵的斗争 693
三、西北各族人民抗击俄、英帝国主义的斗争 695
四、西藏人民反抗英国入侵 697
五、台湾各族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698
第六节 中国领土边界的划定与在帝国主义蚕食下的变化 700
一、东北疆域 700
二、北方疆域 706
三、西北疆域 707
四、西藏疆域 711
五、西南疆域 712
六、东南海疆 713
参考文献 715
后记 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