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理论与基础 3
第1章 滨江水体的基本特征与研究途径 3
1.1 滨江水体概念界定 3
1.2 滨江水体基本特征与问题分析 9
1.3 滨江水体研究内容与意义 20
参考文献 22
第2章 生态修复理论及技术 24
2.1 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 24
2.2 滨江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32
2.3 本章小结 61
参考文献 62
第3章 城市污水及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63
3.1 城市污水处理 63
3.2 工业废水处理 73
3.3 本章小结 80
参考文献 80
第4章 水环境数学模型及物理模型理论 81
4.1 水流数学模型基本理论及方法 81
4.2 水质数学模型基本理论及方法 90
4.3 湖泊富营养化的生态学模型 93
4.4 泥沙数学模型基本理论及方法 99
4.5 水体透明度模型 104
4.6 水环境容量模型 105
4.7 物理模型基本理论 107
参考文献 112
下篇 应用研究 117
第5章 内江水量、水质、泥沙基本特征 117
5.1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117
5.2 水文、水质、泥沙同步监测 118
5.3 内江水文特征分析 119
5.4 内江水质特征分析 123
5.5 内江泥沙特征分析 128
5.6 内江底质特征分析 139
5.7 内江水体透明度-含沙量平衡关系研究 142
5.8 内江生态系统特征分析 143
参考文献 144
第6章 内江水环境数学模型及物理模型建立 145
6.1 内江水环境数学模型建立 145
6.2 内江物理模型建立 158
6.3 物理模型对数学模型的校验 182
参考文献 185
第7章 室内外试验研究 187
7.1 污染物与藻类相互关系试验研究 187
7.2 不同类型水生高等植物的水环境效应 192
7.3 滩地土壤水分含量对挺水植物的胁迫 205
7.4 水位(水深)变化对挺水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10
7.5 水体浊度对沉水植物的胁迫 212
7.6 沉积物性质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 219
7.7 湿地水生高等植物对内江水体泥沙及污染物的影响野外示范研究 223
7.8 内江底泥污染物释放规律实验研究 230
7.9 水动力条件对内江水体中藻类生长影响实验研究 238
参考文献 242
第8章 物理模型实验研究 244
8.1 泥沙沉降速度特性 244
8.2 植被对明渠水流特性影响研究 248
8.3 内江模型水流特性试验 256
8.4 内江泥沙特性试验 260
8.5 泥沙控制及沉沙区论证试验 265
8.6 本章小结 270
参考文献 270
第9章 内江水环境容量计算研究 272
9.1 内江污染物通量计算 272
9.2 内江水环境容量计算 280
参考文献 286
第10章 内江水量、水质、泥沙基本平衡关系研究 287
10.1 建立内江水量-水质平衡关系的作用 287
10.2 内江水量-水质平衡关系研究 287
10.3 内江水量泥沙平衡关系研究 293
10.4 内江水量-水质-泥沙平衡关系研究 296
第11章 内江泥沙控制的工程方案研究 297
11.1 物理沉沙区总体布局 297
11.2 引航道节制闸方案设计研究 298
11.3 引航道暗堰方案论证 306
11.4 最终推荐方案 306
第12章 水位调控对内江生态系统影响及保护研究 307
12.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307
12.2 内江芦苇湿地保护方案研究 308
12.3 调控影响后沉水植物生长区域确定 311
参考文献 316
第13章 内江水位调控调度方案研究 317
13.1 水位调控方案总体原则及思路 317
13.2 调度方案比选 318
13.3 平衡调度方案的制订 323
13.4 平衡调度效果评估 328
第14章 工程后综合效益评估 334
14.1 内江水环境达标分析 334
14.2 内江泥沙淤积控制效果评估 339
14.3 对周边水体水环境影响评估 343
14.4 示范工程效益评估 344
第15章 长效管理技术 345
15.1 节制闸排沙技术 345
15.2 内江藻类控制的长效管理技术 349
15.3 内江生态管理技术 353
15.4 内江泥沙淤积的清淤管理及淤泥资源化技术 357
参考文献 359
附录1 内江数学模型率定验证图 361
附录2 植物光补偿深度分布图 377
附录3 沉水植物恢复区域分布图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