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导论 1
1.1 课程导引 2
1.2 数字美术的主要特点 5
1.3 数字美术与其他视觉艺术的关系 5
1.3.1 与绘画的关系 5
1.3.2 与摄影的关系 7
1.3.3 与建筑的关系 8
1.3.4 与雕塑的关系 9
1.3.5 与影视的关系 11
1.4 数字美术课程的学习方法 12
1.4.1 学习模块 12
1.4.2 写给教师与学生 13
1.4.3 将数字艺术美学作为新的艺术观念的来源 15
第二章 造型 17
2.1 理解 21
2.1.1 形状、形态与形象 21
2.1.2 造型元素——点、线、面、体 31
2.1.3 光与影的作用 40
2.1.4 实体感和虚体感 52
2.1.5 强调观念和强调感官的造型 54
2.2 欣赏 56
2.3 表现 61
2.3.1 造型表现 61
2.3.2 几种传统的造型表现学习方法 61
2.4 应用 69
2.5 人文探索 72
第三章 色彩 75
3.1 理论 76
3.1.1 光与色彩的关系 78
3.1.2 光源色与固有色 79
3.1.3 色彩心理 79
3.2 色彩的体系 79
3.2.1 色彩的基本要素 79
3.2.2 伊顿表色系统 80
3.2.3 色立体 81
3.2.4 曼塞尔表色系 81
3.2.5 奥斯华德表色系 82
3.2.6 色彩的命名 83
3.3 原色与混色 83
3.3.1 色光三原色 83
3.3.2 色料的三原色 84
3.3.3 色彩与颜料 84
3.3.4 并置混合 85
3.3.5 混色现象实验 86
3.4 色彩的对比 86
3.4.1 同时对比和继续对比 86
3.4.2 色相对比 88
3.4.3 明度对比 88
3.4.4 纯度对比 88
3.4.5 补色对比 89
3.4.6 冷暖对比 90
3.4.7 色面积 90
3.5 色彩感觉 91
3.5.1 色彩的情感性与象征性 92
3.5.2 色调 93
3.5.3 练习作业 94
3.6 色彩的搭配 100
3.6.1 同一色相的配色 100
3.6.2 类似色相的配色 101
3.6.3 对比色相的配色 101
3.6.4 补色色相的配色 102
3.6.5 配色的美感原则 102
3.6.6 色彩的渐变 102
3.6.7 色彩的强调 103
3.6.8 支配色调 104
3.7 绘画与色彩 105
3.7.1 美术作品中的色彩方法 105
3.7.2 写生色彩欣赏与练习 107
3.8 综合表现 112
3.9 实践应用 114
3.10 人文 114
第四章 空间 117
4.1 理解——空间与人体知觉 118
4.1.1 空间的艺术特性 118
4.1.2 人类的空间智能 119
4.2 透视法与空间 125
4.2.1 透视的基本原则 125
4.2.2 线性透视法 126
4.2.3 绘画的平面性与虚拟三度空间 134
4.2.4 超现实主义的矛盾空间 138
4.2.5 透明空间 139
4.2.6 雕塑空间 140
4.2.7 建筑空间 141
4.2.8 艺术空间的主观特性 142
4.3 欣赏与思考 143
4.4 综合表现 145
4.5 实践应用 146
4.6 人文 146
第五章 肌理 149
5.1 理论 150
5.1.1 视觉与触觉 150
5.1.2 材质 153
5.1.3 质感的视觉表现方法 153
5.1.4 美术作品中的材质与肌理表现 159
5.2 欣赏 162
5.3 综合表现 168
5.4 实践应用 169
5.5 人文 169
第六章 构成 171
6.1 构成——视觉语言的组织安排 172
6.1.1 构成法则 174
6.1.2 静态画面构成法则——构图 178
6.1.3 变化统一 180
6.1.4 构图的基本结构形式 187
6.1.5 明暗 195
6.1.6 色彩 196
6.1.7 空间分割 196
6.1.8 空白 198
6.1.9 构图与透视空间的紧密关系 199
6.2 综合表现 200
6.3 实践应用 201
第七章 时空 203
7.1 理解时空的概念 204
7.1.1 视觉艺术中的三类时空 206
7.1.2 第二类时空——媒介记录 210
7.1.3 第三类时空——虚构的世界 213
7.1.4 视觉艺术中的动态 217
7.2 分析 219
7.3 综合表现 221
7.4 人文 222
第八章 观念与批评 225
8.1 观念 226
8.1.1 视觉艺术的观念性 226
8.1.2 形象性 226
8.1.3 形式感 227
8.1.4 文化性 227
8.2 现代艺术观念概览 229
8.2.1 西方现代主义美术 229
8.2.2 后现代主义艺术 230
8.3 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些重要画派、艺术家和作品 232
8.3.1 后印象主义和塞尚、凡·高、高更 232
8.3.2 立体派和毕加索 234
8.3.3 野兽派和马蒂斯 235
8.3.4 抽象艺术和蒙德里安 236
8.3.5 表现主义和蒙克 237
8.3.6 超现实主义 239
8.3.7 达达主义和杜尚 239
8.3.8 未来主义与波菊尼 240
8.3.9 抽象表现主义与波洛克 241
8.3.10 欧普艺术 242
8.3.11 观念艺术 242
8.3.12 大地艺术和环境艺术 243
8.3.13 波普艺术和沃霍尔 243
8.3.14 偶发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事件艺术 244
8.4 后现代主义艺术现象 244
8.5 艺术批评与史论研究 246
8.5.1 艺术批评 246
8.5.2 艺术的史学研究 246
8.5.3 描述作品 247
8.5.4 分析艺术作品 248
8.5.5 解释艺术作品 249
8.5.6 评价 249
第九章 美学 253
9.1 形式美的法则 254
9.1.1 多样统一 254
9.1.2 比例与尺度 255
9.1.3 对称与平衡 257
9.1.4 对比与和谐 258
9.1.5 节奏与旋律 259
9.1.6 反复与连续 259
9.1.7 统觉与错觉 260
9.2 审美 261
9.2.1 艺术经验的重要性 261
9.2.2 美与丑 261
9.2.3 境界与视野 263
9.2.4 形式与内容 264
9.3 数字影像的独特美感 266
9.3.1 数字与视觉艺术 266
9.3.2 数学函数曲线与曲面的美感 268
9.3.3 数字影像的美感 268
9.4 视觉艺术家的创作 270
附录1 273
附录2 278
附录3 282
附录4 283
附录5 287
附录6 290
附录7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