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研究进展》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炜权,谢敏豪,王香生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11004119
  • 页数:827 页
图书介绍: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近30年来发展很快,该学科的研究已经深入到运动训练和全民健身的领域,并与解剖、运动生理、运动心理等相邻学科交叉。本书汇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有关运动生物化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将该学科体现时代精神的最新信息,最新研究成果编写成书,奉献给广大读者。

绪论 1

第一节 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地位 1

第二节 运动生物化学研究内容和展望 2

一、身体化学组成的相互作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2

二、运动时代谢过程的相互关系及其调节 3

三、提高运动能力和增强体质的生物化学基础 4

第三节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的发展 5

一、开设时期(1953~1957年) 5

二、发展时期(1958~1965年) 5

三、加强学科建设时期(1975年~ ) 6

第四节 运动生物化学学科的发展 6

第五节 运动生物化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 7

一、运动生物化学与体适能和健康 7

二、运动生物化学与运动训练 7

三、运动生物化学与运动人体科学中其他学科的关系 8

第一篇 机体化学组成、代谢与运动能力的研究进展 13

第一章 运动与磷酸原代谢和能量供应特点 13

第一节 磷酸原及其生化特点 13

一、ATP与CP的结构 13

二、ATP与CP的生化特点及其功能 15

三、ATP与CP的代谢 17

四、运动对ATP与CP含量的影响 17

第二节 磷酸原代谢 18

一、运动时ATP的代谢 18

二、运动时CP的代谢 19

第三节 运动时磷酸原供能 21

一、磷酸原供能系统 21

二、运动时磷酸原供能过程及其特点 21

三、运动时磷酸原供能的意义 22

四、运动时磷酸原代谢动力学及其应用 22

第四节 口服肌酸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22

一、肌酸及其代谢 22

二、口服肌酸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24

三、肌酸影响运动能力的机制 29

四、口服肌酸的副作用 31

第二章 糖代谢与运动能力 36

第一节 糖的供能 36

一、糖的生化作用 36

二、糖的供能特点 37

第二节 运动与糖代谢研究进展 40

一、安静时糖储量及其影响因素 40

二、运动与糖代谢 41

三、运动时糖利用速率的调节 46

第三节 运动与补糖的研究进展 48

一、糖原填充法 49

二、运动前补糖 50

三、运动中的糖补充 53

四、运动后补糖 55

五、小结 56

第四节 血糖指数及其在运动营养中的应用新进展 58

一、测试方法及决定因素 58

二、GI的准确度 59

三、血糖指数在运动营养中的应用 60

第三章 运动时脂类代谢与运动能力 71

第一节 运动中的脂肪供能 71

一、运动中的脂肪供能 71

二、影响运动时脂肪供能的因素 73

三、脂肪代谢与运动能力 76

四、骨骼肌细胞内甘油三酯与运动 77

第二节 运动对脂代谢的影响 81

一、运动对脂蛋白代谢的影响 81

二、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82

第三节 补充脂肪代谢物与运动能力 83

一、补充肉碱与运动能力 83

二、补充不饱和脂肪酸与运动能力 83

第四章 运动与蛋白质及某些氨基酸的代谢特点 87

第一节 运动与蛋白质代谢 87

一、运动时蛋白质分解代谢的特点 87

二、运动对蛋白质合成代谢的影响 90

第二节 运动能力和相关的几个氨基酸 95

一、亮氨酸 95

二、谷氨酰胺 97

三、色氨酸、支链氨基酸和神经递质 101

第五章 水和电解质 105

第一节 水代谢与运动 105

一、水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105

二、水的生物学作用 106

三、水平衡 106

四、运动时的水代谢 108

第二节 电解质代谢和运动 113

一、人体内的主要电解质 113

二、运动时电解质代谢 113

第六章 酸性缓冲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18

第一节 使用酸性缓冲剂的理论基础 118

一、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和酸性缓冲系统 118

二、运动性疲劳的原因之一:氢离子学说 119

三、补充酸性缓冲剂的基本原理 120

四、补充酸性缓冲剂与运动供能系统 120

第二节 酸性缓冲剂的研究和使用 121

一、碳酸氢钠 121

二、柠檬酸钠 125

三、磷酸盐 127

四、结语 129

第七章 运动和骨代谢 136

第一节 骨组织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136

一、骨组织的一般结构 136

二、骨组织的结构排列 142

三、骨在器官水平上的形态结构 143

第二节 骨的生长发育(塑建)和改建 144

一、骨的生长发育(塑建) 144

二、骨的改建 144

三、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和改建的因素 146

第三节 骨矿内环境平衡与骨质疏松症 147

一、骨矿内环境平衡 147

二、骨质疏松症 148

第四节 研究骨代谢的方法简介 149

一、骨代谢生物化学指标 149

二、骨形态计量学 151

三、骨质密度测量仪 153

四、骨生物力学特性检测 157

第五节 体育运动与骨代谢 164

一、体育运动性机械力学刺激与骨骼适应性的机理 165

二、适量运动对骨骼的影响 166

三、过量或非生理性大运动量体育运动对骨骼的影响 168

四、废用或失重对骨的影响 169

五、减体重与骨代谢 170

六、运动促进骨折愈合与康复 170

七、运动和药物或营养的配合应用 170

八、骨的分子生物学和生化指标在体育运动与骨代谢关系中的研究及应用 170

九、用计算机技术模拟研究骨代谢 172

第八章 运动与铁代谢 181

第一节 生物体内的铁 181

一、铁的分布 182

二、铁的生物学功能 183

三、生物体内铁的正常代谢 186

四、反映铁代谢状况的生化指标 197

五、铁的毒性 197

第二节 运动与铁代谢 199

一、运动对铁吸收的影响 200

二、运动对铁转运的影响 201

三、运动对铁贮备的影响 202

四、运动对铁排泄的影响 204

五、运动性贫血与铁代谢紊乱 206

第九章 维生素与运动能力 211

第一节 概述 211

一、维生素的分类 211

二、维生素指标 211

三、运动员的维生素状态 212

第二节 维生素A与运动能力 216

一、功能 216

二、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216

第三节 维生素E与运动能力 217

一、概况 217

二、补充VE对血浆和骨骼肌VE的影响 217

三、补充VE在运动应激中的抗氧化作用 218

第四节 维生素B1与运动能力 222

一、概况 222

二、与运动的关系 223

第五节 维生素B2与运动能力 223

一、概况 223

二、与运动的关系 224

第六节 维生素B6与运动能力 224

一、概况 224

二、VB6与运动 225

第七节 维生素C与运动能力 225

一、概况 225

二、VC与运动 225

第十章 运动与自由基代谢 229

第一节 自由基——从毒性分子到信号分子 229

一、活性氧(ROS)的生理功能 230

二、活性氮的生理功能 230

第二节 自由基对骨骼肌收缩的调节 231

一、一氧化氮(NO)对骨骼肌收缩的调节 231

二、内源性ROS对骨骼肌收缩的调节 232

第三节 剧烈运动时机体的氧化应激 233

一、急性运动与自由基的形成 233

二、力竭运动对自由基的影响 234

三、力竭运动后自由基和线粒体的钙循环 234

四、有氧力竭运动与线粒体通透性转变孔道 235

五、自由基与运动性疲劳 236

六、自由基与肌肉损伤 237

七、NO在骨骼肌损伤及修复中的作用 237

第四节 长期有氧运动过程中机体的适应 238

一、长期有氧运动后机体氧还原状态的适应 238

二、有氧运动训练与线粒体的生物发生 239

三、有氧运动训练机体适应的细胞内调节 242

第五节 机体的抗氧化系统 243

一、自由基清除 243

二、抗氧化剂的补充 244

第十一章 运动对结缔组织的生化影响 250

第一节 运动对肌腱的影响 250

一、肌腱的解剖与组织学及血液供应 250

二、运动与肌腱愈合 251

三、运动对肌腱的影响 252

第二节 运动对韧带的影响 252

一、韧带的组织学类型 252

二、运动对韧带的影响 254

第三节 运动对关节软骨的影响 256

一、关节软骨的组织结构 256

二、关节软骨的营养 259

三、关节软骨厚度的测定和组织形态的观察 260

四、运动对关节软骨的影响 260

第二篇 运动的物质代谢调节研究进展 267

第十二章 运动时代谢的酶调节 267

第一节 运动时骨骼肌代谢酶调节的形式 267

一、酶促反应的前馈和反馈 268

二、能荷的调节——产能和需能反应的调节 268

三、酶的共价修饰——磷酸化 268

第二节 运动时骨骼肌糖代谢的酶调节 268

一、糖原磷酸化酶的调节 269

二、丙酮酸脱氢酶系的调节 270

三、乳酸脱氢酶 271

四、磷酸果糖激酶 273

第三节 运动时骨骼肌脂肪代谢的酶调节 274

一、脂肪酸向肌肉转运的调节 275

二、激素敏感性脂肪酶的调节 277

三、脂肪酸向线粒体的转移 277

四、乙酰辅酶A羧化酶活性的调节 278

五、运动中糖和脂肪代谢的相互调节——对葡萄糖—脂肪酸循环的再认识 279

第四节 运动时骨骼肌氨基酸代谢的酶调节 281

一、支链氨基酸分解的酶调节 281

二、耐力训练对氨基酸代谢调节的影响 282

第五节 AMPK在糖和酯代谢中的调节作用 283

一、AMPK的概况 283

二、AMPK在骨骼肌糖原代谢中的调节作用 283

三、AMPK对肌肉脂代谢的调节作用 284

六、运动对AMPK基因表达的影响 286

第十三章 运动的内分泌调节 290

第一节 内分泌系统概述 290

一、激素分类与作用原理 290

二、激素分泌的生理调节 291

第二节 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292

一、运动应激对血激素水平的影响 292

二、运动训练对血激素的影响 293

第三节 运动对睾酮分泌调控的影响 294

一、影响睾酮生成的主要环节 294

二、运动影响睾酮生成的研究 299

第十四章 运动时中枢神经递质的代谢调节 304

第一节 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运动能力 305

一、脑内多巴胺与运动能力 305

二、脑内去甲肾上腺素与运动能力 310

三、脑内5-羟色胺与运动能力 312

四、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相互关系与运动 317

第二节 中枢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与运动 321

一、概况 321

二、运动对中枢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326

三、运动对中枢氨基酸类递质受体的影响 329

四、补充营养物质对运动中中枢氨基酸类递质的影响 329

第十五章 骨骼肌运动时神经肌肉调节的生化研究 333

第一节 运动的神经肌肉调节通路 334

一、神经系统控制与调节运动的方式—反馈控制与前馈控制 334

二、控制与调节骨骼肌运动的主要神经结构网络 334

第二节 骨骼肌疲劳的神经肌肉调节链测量和评定方法 338

一、骨骼肌疲劳的定义 338

二、调节肌肉力量生成的环节 339

三、肌肉疲劳的直接测定方法 340

四、疲劳的间接测试与评价 341

第三节 神经肌肉疲劳调节机制 343

一、神经肌肉疲劳的基本机制 343

二、神经疲劳—不同类型肌肉收缩中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345

第四节 神经-肌肉的生物化学与骨骼肌收缩调节 348

一、骨骼肌的运动神经支配概况 348

二、神经-肌肉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348

三、运动神经元和骨骼肌细胞间的营养性关系 352

第五节 神经肌肉调节对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反应 354

一、神经肌肉系统的耐力训练适应 354

二、神经肌肉系统的力量训练适应 356

第十六章 受体与运动 361

第一节 受体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361

一、受体的发展史 361

二、受体的现代概念 362

第二节 受体的分类及功能 363

一、膜受体 363

二、胞内受体 363

第三节 受体作用的特点 364

一、高度专一性 364

二、高度亲和力 364

三、可饱和性 364

四、可逆性 364

五、特定的作用模式 364

第四节 受体的调节 365

一、受体的失敏和增敏 365

二、受体调节的机制 365

第五节 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 366

一、细胞的信息传递 366

二、膜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 368

三、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 372

第六节 运动对受体的影响 373

一、运动与胰岛素受体 373

二、运动与红细胞膜C3受体 374

三、运动与糖皮质激素受体 375

四、运动与雄激素受体 378

五、运动与瘦素受体 381

六、运动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382

第三篇 竞技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389

第十七章 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能力 389

第一节 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供能过程 390

一、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能力的大小 390

二、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功率 391

三、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能量利用效率 392

第二节 运动时肌肉不同基质代谢与供能的关系 393

一、运动时肌肉中不同基质供能过程及其关系 393

二、递增强度运动时肌肉中不同基质的供能关系 395

第三节 运动时供能物质代谢动力学特点 397

一、运动时脂肪酸代谢动力学特点 397

二、运动时葡萄糖代谢动力学 398

三、运动时尿素代谢动力学 399

四、运动时磷酸原代谢动力学 400

第四节 不同运动项目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关系的研究 400

一、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供能的测定及其相关 400

二、运动时相关能量连续释放过程和能量动力学 401

三、不同运动项目供能体系的特点 404

第十八章 体能训练方法的生化监控研究 409

第一节 训练监控的概念和研究概况 409

一、训练监控的研究概况 409

二、运动训练生化监控的概念 412

第二节 体能训练和身体适应特点 413

一、训练与身体适应 413

二、力量训练与身体适应 416

第三节 训练监控的生物化学方法 419

一、监控体能训练的生物化学指标 419

二、血乳酸指标在训练监控中的意义 420

第四节 耐力训练监控 422

一、乳酸阈(强度)训练——持续耐力训练 422

二、最大乳酸稳态训练——持续耐力训练 432

三、有氧代谢耐力间歇训练 436

第五节 速度和速度耐力的间歇训练 438

一、速度和速度耐力间歇训练的生化基础研究 438

二、速度和速度耐力间歇训练的应用研究 442

第十九章 高原训练的生化研究 453

第一节 高原训练概述 453

一、高原训练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453

二、高原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454

三、我国高原训练的发展概况 455

四、影响高原训练成败的因素 456

第二节 高原应激的生物学基础 457

一、呼吸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457

二、心血管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458

三、血液成分的高原应激反应 460

四、神经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461

五、内分泌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462

六、消化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464

七、物质和能量代谢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464

第三节 高原训练的生化适应 465

一、呼吸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 466

二、心血管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 467

三、血液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 469

四、骨骼肌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 472

五、内分泌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 474

六、免疫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 474

七、身体成分对高原训练的适应 475

八、代谢功能对高原训练的适应 475

第四节 三种新的低氧训练模式 476

一、间歇性低氧训练 477

二、高住低练法 479

三、低住高练训练法 481

四、小结 482

第二十章 运动疲劳机理的研究 484

第一节 运动疲劳研究的概况 484

一、简单的历史回顾 484

二、运动疲劳的概念 485

第二节 运动疲劳时身体的生化变化 486

一、能源物质储备与运动疲劳 486

二、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紊乱 486

三、中枢疲劳的主要生化因素 488

四、内分泌调节紊乱 489

五、免疫功能下降和紊乱 490

第三节 运动疲劳的机理研究 490

一、值得再认识和商榷的问题 490

二、运动疲劳机理的研究进展 491

三、对运动疲劳机理研究的建议 498

第二十一章 运动后恢复过程规律和过度训练的研究 501

第一节 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物化学 501

一、运动后身体生化适应的特点 501

二、运动后生化适应的规律 508

第二节 过度训练的生化 518

一、过度训练的概念 518

二、过度训练的生化特点 518

三、过度训练的生化评定 521

第二十二章 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研究 528

第一节 运动员身体机能检测与评定的目的和意义 528

一、运动员选材的科学依据 529

一、客观评定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 529

二、科学监控运动负荷的重要环节 530

三、预测运动成绩的理论依据 530

四、监控运动员合理营养的手段 530

第二节 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理论依据 530

一、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理论 530

二、运动应激和运动疲劳与恢复过程的基本理论 531

第三节 运动员身体机能的检测方法 535

一、直接测定法 536

二、间接测定法 536

第四节 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生理生化指标与方法 537

第五节 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注意事项 540

一、保证测试条件的相对统一 540

二、针对性选择指标和综合性进行评定 540

三、注意个体差异、项目特点和个体纵向系统比较 540

四、注意与训练监控和恢复手段密切结合 540

五、注意“星期一训练综合症”的影响 541

第六节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541

第二十三章 运动营养的生化研究 543

第一节 人体营养素代谢、需要量及其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543

一、运动员能量消耗的研究 543

二、运动员糖和脂肪代谢的研究 544

三、运动员蛋白质代谢的研究 546

四、运动员水和电解质的需要 547

第二节 运动员营养生化监控系统的形成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548

一、运动员体能状态和能力的评定指标 548

二、血液学指标 548

三、反映肌肉状态及蛋白质代谢的相关指标 548

四、内分泌学指标 549

五、免疫学指标 550

六、自由基生成及抗过氧化能力的评定指标 550

第三节 合理膳食营养和营养学强力手段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应用 551

一、运动员膳食营养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551

二、运动员强力营养素补充 556

第四节 运动员机体对运动训练的不适应及其相应的干预措施 559

一、中枢神经系统疲劳的防治 560

二、内分泌功能的激活 560

三、免疫功能失调的预防和治疗 561

四、运动员低血红蛋白和贫血的预防和治疗 561

五、清除机体的自由基,帮助运动后疲劳的及时消除 562

第二十四章 运动环境与身体机能关系的研究 568

第一节 影响身体机能的主要运动环境因素 568

一、气象与气候 568

二、冷与热 569

三、空气污染 569

四、赛场噪声 569

第二节 气象、气候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569

一、气象变化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569

二、气候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571

第三节 冷、热环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572

一、冷环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572

二、热环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574

第四节 运动环境空气污染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575

一、光化学烟雾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576

二、二氧化硫(SO2)与飘尘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576

三、一氧化碳(CO)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577

四、香烟烟气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578

第五节 赛场噪声对身体机能影响的生化分析 579

一、赛场噪声对运动效能的影响 579

二、赛场噪声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579

三、赛场噪声对运动时物质代谢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580

第四篇 体育健身的生物化学 587

第二十五章 有氧运动促进健康的研究 587

第一节 有氧运动作用的概述 587

一、有氧运动的概念 587

二、有氧运动促进健康的作用 588

三、有氧运动减少生理疾病的作用 588

四、有氧运动减少心身疾病的作用 590

五、影响有氧运动效果的因素 590

第二节 有氧运动对代谢的影响 593

一、有氧运动对骨骼肌细胞的影响 593

二、有氧运动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594

三、有氧运动的抗衰老作用 595

四、有氧运动抗疾病的生化机制 595

第二十六章 运动控体重的研究 599

第一节 控体重概述 599

一、控体重的意义 599

二、控体重的生化基础 605

第二节 运动减体重的生物化学 607

一、减体重的意义 607

二、运动与减体重 609

三、几个减体重的方案 610

第三节 控体重的营养问题 613

一、减体重的营养补充 613

二、体重过低的营养补充 614

三、不同人群控体重的营养问题 615

第二十七章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体育锻炼 619

第一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主要特征及病理机制 619

一、慢性疲劳综合征主要特征 619

二、病因和病理机制 620

第二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623

一、临床表现 623

二、运动抵抗与运动后的反应 624

三、实验室检查 625

四、诊断标准 626

第三节 体育锻炼的有效性 626

一、认知行为疗法 626

二、“调档”法 627

三、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法 627

第四节 预后和展望 629

第二十八章 胰岛素抵抗症与体育锻炼 632

第一节 胰岛素抵抗概述 632

一、胰岛素抵抗的评定方法 633

二、胰岛素抵抗的分类 634

第二节 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与运动 634

一、胰岛素抵抗—糖尿病与运动 634

二、胰岛素抵抗—肥胖与运动 636

三、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与运动 636

四、胰岛素抵抗—高血压与运动 637

五、胰岛素抵抗—冠心病与运动 638

第三节 运动影响胰岛素抵抗的机制 639

一、受体前水平胰岛素抵抗 639

二、受体水平胰岛素抵抗 641

三、受体后胰岛素抵抗与运动 644

第四节 胰岛素抵抗与营养 647

一、高能量与胰岛素抵抗 647

二、食物中的脂肪酸与胰岛素抵抗 647

三、膳食纤维与胰岛素抵抗 648

四、抗氧化剂与胰岛素抵抗 648

五、饮食预防措施 648

第二十九章 运动的代谢调节与心理和抗衰老的关系 655

第一节 运动与免疫细胞的关系 655

第二节 运动对免疫-内分泌系统调节的影响 657

第三节 运动对心理和免疫的影响 660

一、心理应激与免疫的理论基础 660

二、体育运动与心理应激 661

第四节 运动与神经肽、心理免疫 662

第五节 体育运动与防治老年性疾病的关系 663

第五篇 竞技运动中反兴奋剂的几个重要问题 671

第三十章 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的监测研究 671

第一节 竞技体育中滥用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的简短历史回顾 671

第二节 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的化学结构和作用 672

第三节 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的代谢 673

一、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的一般代谢规律 673

二、睾酮的体内代谢 674

三、大力补的体内代谢 675

四、司坦唑醇的体内代谢 676

第四节 对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在运动中作用的研究方法 677

一、研究设计 677

二、实际情况 678

三、其他因素的影响 679

第五节 运动员使用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的作用和副作用 679

一、对体成份的影响 679

二、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680

三、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681

四、对肝脏的影响 681

五、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682

六、其他作用和副作用 682

第六节 THG、双乙基诺龙和DMT 682

第七节 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类兴奋剂的检测 684

一、内源性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类兴奋剂的检测 684

二、非内源性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类兴奋剂的检测 684

第三十一章 促红细胞生成素监测的研究 690

第一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概况 690

一、EPO的发现 690

二、hEPO的体内生成和作用 691

第二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结构和生产 692

一、hEPO基因和hEPO的结构 692

二、rhEPO的结构和产品 693

三、EPO受体的结构和作用 695

第三节 rhEPO的作用 695

一、rhEPO的临床应用 695

二、rhEPO对安静状态和次最大强度训练的作用 696

三、rhEPO对最大强度训练的影响 696

第四节 rhEPO和NESP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698

一、rhEPO和NESP的临床药代动力学 698

二、rhEPO和NESP健康志愿受试者的药代动力学 699

第五节 体育运动中滥用rhEPO 700

一、滥用rhEPO的简短历史 700

二、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Darbepoetin alfa案例 702

三、体育仲裁法庭有关rhEPO阳性仲裁案例 702

第六节 rhEPO对运动员的副作用 703

第七节 rhEPO的检测 703

一、rhEPO检测的历史演变 703

二、EPO尿检 705

第三十二章 生长激素的检测方法研究 710

第一节 生长激素的概述 710

一、生长激素的生理、生化特性 710

二、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 712

三、生长激素分泌的调节 714

四、生长激素的临床应用 714

第二节 生长激素在运动员中的滥用 715

一、生长激素的滥用 715

二、生长激素的副作用 715

三、建立生长激素检测方法的难点 716

四、生长激素检测的特别要求 717

第三节 国内外对GH的研究思路 718

一、间接法 718

二、直接法 718

第六篇 运动分子生物学的几个重要问题 725

第三十三章 体育科研中的基因多态性战略 725

第一节 基因多态性的概念和分类 725

一、基因多态性的概念 725

二、基因多态性的分类 726

第二节 基因多态性的产生及生物学作用 727

一、基因多态性的产生 727

二、基因多态性的生物学作用 727

第三节 基因多态性的医学意义 728

第四节 体育科研中的基因多态性战略 729

一、基因多态性战略之一:优秀运动员基因选材 729

二、基因多态性战略之二:基因型个性化运动处方 734

三、基因多态性战略之三:运动性疾病的基因诊断 735

四、基因多态性战略之四:运动员品格的基因判定 735

第五节 基因多态性研究的基本方法 735

一、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735

二、基因芯片 736

三、基因多态性研究的基本策略 736

第三十四章 体育科研的重要工具——生物信息学 740

第一节 生物信息学的概念 740

第二节 互联网上的生物信息学资源 741

一、生物学信息资源中心 741

二、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741

三、日本DNA数据库 742

四、蛋白质分析专家系统 742

第三节 生物信息数据库的基本应用 743

一、相似性搜索 743

二、核酸序列检索 743

三、核酸序列基本性质的分析 744

四、限制性酶切位点分析 744

五、核酸序列的电子延伸 744

六、载体序列的去除 744

七、基因序列的染色体定位 745

八、基因序列的内含子/外显子分析 745

九、开放读码框分析 745

十、核酸序列的PCR引物设计 745

十一、蛋白质序列检索 745

十二、蛋白质结构预测 745

十三、蛋白质功能预测 746

第四节 基本序列数据库注释及序列格式 746

一、基本序列数据库注释 746

二、序列格式 747

第三十五章 基因工程与运动损伤的治疗 753

第一节 基因工程原理与流程 753

一、目的基因的获取 753

二、重组载体的构建 755

三、重组DNA分子导入宿主细胞 755

四、重组体的筛选与鉴定 755

五、克隆基因的表达 756

第二节 基因工程中的常用酶与载体 756

一、基因工程中的常用酶 756

二、基因工程载体 757

第三节 运动损伤的基因治疗 760

一、基因治疗的概念 760

二、基因治疗程序与策略 760

三、运动损伤的基因治疗研究 762

〔附〕第三十六章 运动生物化学术语的翻译研究 765

一、运动生化英文术语的翻译 765

二、对与运动生化有关的常用中文体育专业术语的翻译 769

三、小结 770

运动生物化学的专业机构网站及文献搜索引擎 772

本书中主要缩略语 773

汉英索引 780

英汉索引 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