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澂唯识学思想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袁宏禹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10146447
  • 页数:344 页
图书介绍:吕澂先生作为20世纪研究佛教法相唯识学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宗于护法、玄奘系唯识今学的教旨,并多有批判、独创精神。该书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名为:吕澂唯识学思想与印中佛学源流;下篇名为:吕澂唯识学思想与真善美哲思。上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正学”,阐述了吕澂对唯识学基本概念和教义的诠解。第二部分“清源”,揭示了吕澂如何把唯识学溯源到印度佛学的律动性。第三部分“拣择”,探讨了吕澂一方面对中国佛教“性觉”说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再把其源头引入到唯识学上来的简别。下篇也分为三个部分:第四部分“求真”,主要厘清了吕澂对唯识因明逻辑学等议题作出辨证。第五部分“问善”,是说吕澂依据唯识学义理对儒道佛的心性伦理思想作出判摄。第六部分“审美”,呈现出吕澂凭藉佛教唯识教义,建构“唯识美学”以及对西方美学理论作出分析解构的系列观点。吕氏意图通过复兴玄奘传来的印度纯粹之唯识学,对中国佛学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纠正,从而“革新”出中国佛教,乃至人生、社会新的风貌出来。但是吕氏的批判理性同时也给佛教界和思想界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故而多遭到摈斥。如何在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张力中理解吕澂先生是一个交织的两难问题。

导论 1

一、近现代法相唯识学的复兴 1

(一)唯识宗的终结到唯识学的延续 2

(二)唯识学思潮与哲学科学的际遇 5

(三)三系唯识与多家论唯识的兴盛 12

二、吕澂的生平与著述 16

(一)生平的年代分期 17

(二)著述的整理分类 20

三、吕澂及其思想的总论 25

(一)研究动态综述及创新点 25

(二)吕澂唯识学思想的渊源 30

(三)吕澂唯识学思想的特点 35

上篇:吕澂唯识学思想与印中佛学源流 43

第一章 正学:吕澂对唯识学教理行证之阐释 43

第一节 教相名言 43

一、阐唯识学“真如”观 43

二、解唯识学“法界”观 48

第二节 分判界说 53

一、分瑜伽、唯识为二宗 53

二、划古、今唯识学有别 57

三、勾印、中唯识传承史 64

第三节 戒行修证 71

一、弘瑜伽行的戒律 71

二、言唯识学的定观 77

第二章 清源:吕澂对唯识学与印度佛学关系之探赜 83

第一节 唯识学与小乘佛学源流 83

一、探唯识学发源于原始《阿含》 84

二、推唯识学传承于部派《毗昙》 89

第二节 唯识学与大乘般若学同源 95

一、申唯识、般若义理不二 96

二、说瑜伽、中观二派合流 101

第三节 唯识学与大乘如来藏学判教 107

一、改《法华》为涅槃学科 108

二、判《华严》为瑜伽学科 113

三、归《楞伽》为唯识典籍 119

第三章 拣择:吕澂对唯识学与中国佛学关系之简别 126

第一节 唯识学与天台宗思想关系的批判与交涉 126

一、批天台宗的“实相”性觉说 127

二、证天台宗学发轫于唯识古学 132

第二节 唯识学与华严宗思想关系的诘难与考源 138

一、诘华严宗的“法界缘起”性觉说 139

二、考华严宗学导源于唯识古、今学 145

第三节 唯识学与禅宗思想关系的拒斥与回溯 150

一、斥禅宗的“心性”本觉说 151

二、定禅学渊源于大乘唯识学 156

下篇:吕澂唯识学思想与真善美哲思 165

第四章 求真:吕澂对唯识因明与论理思维之辨证 165

第一节 因明典籍译校与分期发展 165

一、译因明典籍及勘对 166

二、谈因明分期和发展 171

第二节 唯识逻辑学与因明认识论 176

一、议玄奘“真唯识量”的形式逻辑 176

二、倡《佛家辩证法》唯识辩证逻辑 180

三、述法称《正理一滴论》因明量论 184

第三节 法相唯识真义辩论 190

一、辩《楞伽》不思议熏变为现识因义 190

二、论《掌珍论》二个比量“真似”义 197

三、诤“真如”是否作“疏所缘缘”义 203

第五章 问善:吕澂依唯识学说对心性伦理之诠解 209

第一节 唯识学“佛性”、“种姓”义 209

一、藉唯识学诠“佛性” 210

二、释唯识学“五种姓” 214

第二节 唯识学心性思想与儒释道人性观 219

一、讲《华严原人论》儒道佛人论 220

二、以“唯识性”解孔孟人性善说 224

第三节 唯识学界域下的佛学心性论议题 228

一、与熊十力进行“性寂”、“性觉”之争 228

二、同巨赞讨论中国佛学心性明净问题 233

第六章 审美:吕澂对唯识美学系统与理论之解构 238

第一节 从美学斗士向唯识学者的转变 238

一、和陈独秀倡“美术革命” 239

二、驳蔡元培“美育代宗教” 243

第二节 唯识学教义视域下的美学系统 247

一、建“唯识美学”学科体系 248

二、取立普斯美感“移情说” 252

三、择梅伊曼“美的态度说” 257

第三节 评析康德与柏格森的美学理论 261

一、评康德的美学思想与唯识论契接 261

二、析柏格森生命美学与唯识论歧出 267

余论:对吕澂唯识学思想的时代性考察 272

一、吕澂“证伪存真”批判思维形成的时代背景 272

(一)沿袭清代、民国时期疑古学风余波 273

(二)受到西方实证主义东渐思潮的影响 275

(三)吸纳日本佛学界考证辨伪治学方法 277

二、吕澂对唯识学实践于人间社会的推展 279

(一)唯识转依义“革新”意涵的弹出 280

(二)佛法不离世间的唯识学三层展开 284

三、对吕澂唯识学思想地位及影响的评价 296

(一)吕澂唯识学思想的纵横向地位 297

(二)吕澂唯识学思想的正负面价值 302

附录一 吕澂与近现代唯识学者的思想比较 308

附录二 对吕澂的主要著述作分类的统计表 319

参考文献 327

索引 336

后记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