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与体系结构 1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7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18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 21
第一章 “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26
一 邓小平对思想路线的继承和发展 26
(一)毛泽东树立起来的优良传统 26
(二)邓小平把“解放思想”视为“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29
二 江泽民: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42
(一)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42
(二)“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45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深化和完善 50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由来 50
(一)“老祖宗”的思考和探索 50
(二)邓小平的判断:中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52
二 “初始阶段论”的形成 57
(一)社会主义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 5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若干具体阶段 5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过程的初始阶段 59
第三章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一要务论的创立 61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61
(一)思想来源 62
(二)“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63
二“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74
(一)“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 74
(二)“财大才能气粗,落后就要挨打” 78
(三)“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80
(四)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82
(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84
(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 87
第四章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论的传承与创新 89
一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理论 89
(一)马克思、恩格斯考察所有制问题的特点和基本主张 90
(二)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构想 93
(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 98
二 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的发展 105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06
(二)深化了对公有经济及其主体地位的认识 108
(三)从“补充”到“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不断提高 112
第五章 “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分配论的创新之路 115
一 邓小平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由来与创新 115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按劳分配思想 115
(二)毛泽东关于按劳分配的思想 120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 123
二 江泽民:“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131
(一)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思想的由来 131
(二)“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 133
(三)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134
(四)逐步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136
第六章 “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确立和发展 140
一 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40
(一)老祖宗的观点: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 140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 143
二 江泽民:“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 152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2
(二)“我们要搞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54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6
第七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论的由来与演变 159
一 “小康社会”——邓小平心目中的中国式的现代化 159
(一)词源追溯 159
(二)到20世纪末,中国只能达到“小康的状态” 160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江泽民对小康社会论的发展 168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69
(二)“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172
(三)新“三步走” 174
第八章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论的确立 177
一 邓小平的构想:“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77
(一)毛泽东对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177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 183
二 江泽民的创新:“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91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191
(二)“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93
(三)“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197
(四)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99
第九章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群关系论的继承和发展 202
一 邓小平对党群关系的解读: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202
(一)毛泽东对党群关系的深刻揭示 203
(二)邓小平:党要让人民高兴、满意 209
二 江泽民所理解的党群关系:政党的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216
(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216
(二)“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219
(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221
第十章 “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阶层结构论的创立 224
一 邓小平在阶级关系、阶层结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224
(一)来源: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与阶级分析方法 225
(二)邓小平对阶级斗争理论的清理与创新 232
二 江泽民“阶层结构论”的创立 237
(一)“我们与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在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上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 238
(二)“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 240
(三)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时期解决阶级斗争问题的新方法 244
第十一章 从“两个文明”建设到“三个文明”建设——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论的形成 246
一 1979年:邓小平坦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246
(一)政治文明: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246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49
二 踏进新世纪:江泽民决意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59
(一)提出概念 260
(二)揭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 260
(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64
(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法论原则 265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建理论的创新之旅 267
一 邓小平对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67
(一)“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同志” 267
(二)邓小平:“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273
二 新境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78
(一)学习“三个代表”,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279
(二)完善民主集中制 281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285
(四)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288
(五)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89
第十三章 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执政规律论的由来 294
一 执政初始:邓小平深感“执政党也不是很容易当的” 294
(一)毛泽东初解“周期率” 295
(二)邓小平:“我们每天每时都要注意执政党的特点” 301
二 总结50年执政经验:江泽民系统揭示“共产党执政的规律” 305
(一)问题的提出 306
(二)在历史反思中探寻执政规律 309
(三)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深刻揭示执政规律 312
第十四章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祖国统一论的传承和发展 318
一 邓小平的天才构想 318
(一)新中国成立后对台方针的演变 319
(二)“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略 321
二 江泽民对祖国统一理论的新发展 337
(一)“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 337
(二)“不断用新的实践经验来丰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实践” 343
(三)“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 344
第十五章 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军队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47
一 邓小平:“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347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347
(二)邓小平“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新探索 356
二 江泽民对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的新思考 365
(一)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新时期战略方针的新定位 365
(二)“五句话”总要求的形成 368
(三)“打得赢”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370
(四)“科技强军”——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必然选择 371
(五)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374
第十六章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对外关系论的创新历程 376
一 邓小平的外交战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76
(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沿革 376
(二)邓小平对外交战略的新思考 380
二 江泽民对外交战略的新发展 385
(一)理论上的创新 385
(二)实践中的开拓 389
后记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