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学忠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考试录用司组织编写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03819014
  • 页数:36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1

第一章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5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5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5

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6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8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9

一、意识的起源 9

二、意识的本质 9

三、意识的作用 10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1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 12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2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2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2

第二节 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 13

一、质量互变规律 13

二、对立统一规律 14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6

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7

第四章 实践、认识、真理 19

第一节 认识和实践 19

一、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9

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19

三、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20

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

五、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20

第二节 认识和真理 22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22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3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3

第五章 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25

第一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25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5

二、社会存在 25

三、社会意识 26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规律 27

一、社会基本矛盾 27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运动 27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 28

第三节 阶段、国家、革命 29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 29

二、国家和革命 29

三、我国现阶段的两类社会矛盾和人民民主专政 30

第四节 群众、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1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31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31

第五节 人的本质和人类解放 31

一、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32

二、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32

第二部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3

第一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33

一、总结历史经验,反映时代特征 33

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34

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5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 36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6

二、首要问题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7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 39

第一节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基本涵义 3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4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40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1

一、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和内容 41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42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 4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3

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3

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44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 44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44

二、“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45

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政策 45

第四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47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47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47

二、对外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4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48

一、问题的提出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48

二、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 4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0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目标 50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和意义 50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 50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50

二、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 51

第五节 “一国两制”、统一祖国 51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51

二、“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52

三、“一国两制”的实践成果的意义 52

第三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政策第一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 53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53

一、商品与货币 53

二、资本和剩余价值 56

三、资本积累 58

第二节 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 58

一、市场的概念 58

二、市场的基本功能 59

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59

四、市场经济的主要规律 60

五、市场规则 61

六、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62

第二章 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内容 64

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 64

一、企业制度的形式 64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 66

三、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7

四、企业破产和兼并 69

第二节 市场体系 70

一、市场体系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70

二、市场体系中的各类市场 71

第三章 宏观经济调控 77

第一节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内容 77

一、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77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 78

三、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原则和手段 78

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 81

一、货币政策 81

二、财政政策 83

三、其他经济政策 84

第四章 社会保障制度 88

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与功能 88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 88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89

三、社会保障的功能 90

第二节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制度 90

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90

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91

第四部分 法律 93

第一章 法理学 93

第一节 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93

一、法的概念和本质 93

二、法的基本特征 93

三、法的作用 93

第二节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94

一、法与经济 94

二、法与政治、政策 94

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 95

第三节 法的制定 95

一、法的制定的概念 95

二、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95

三、立法程序 96

四、法的渊源与分类 96

五、法律体系 96

第四节 法的实施 96

一、法的实施及其相关概念 96

二、法律的效力 97

三、当代中国法律适用的要求、原则 97

四、法律关系 98

五、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98

六、法律实施的监督 99

第二章 宪法 100

第一节 概述 100

一、宪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 100

二、宪法的作用 100

三、监督宪法的实施(宪法监督) 101

四、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01

第二节 国家性质(国体) 101

一、国体概述 101

二、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101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01

四、统一战线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02

第三节 经济制度 102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 102

二、分配制度 102

三、经济体制 102

四、其它规定 102

第四节 国家形式 102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02

二、国家的结构形式 103

三、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 103

第五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03

一、概述 103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03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04

四、我国公民行使权利的基本原则 104

第六节 国家机关 104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104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05

三、国务院 105

四、中央军事委员会 106

五、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06

六、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106

七、“一国两制”与特别行政区 107

八、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 107

第三章 行政法 109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 109

一、行政法概念、渊源及特点 109

二、行政法关系 109

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10

四、行政法的作用 110

第二节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111

一、行政主体 111

二、行政相对方 111

第三节 行政行为概述 111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111

二、行政行为的内容与效力 112

三、行政行为的分类 112

四、行政行为的成立与合法要件 112

五、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止 113

第四节 抽象行政行为 114

一、抽象行政行为概述 114

二、行政立法行为 114

第五节 具体行政行为 115

一、行政征收 115

二、行政许可 116

三、行政确认 117

四、行政监督 117

五、行政处罚 118

六、行政强制 121

七、行政给付 122

八、行政奖励 122

九、行政裁决 123

第六节 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 123

一、行政合同 123

二、行政指导 124

第七节 行政程序 124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及特征 124

二、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 124

三、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 125

第八节 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 126

一、行政违法 126

二、行政责任 127

第九节 行政赔偿 127

一、行政赔偿概述 127

二、行政赔偿的范围 128

三、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128

四、行政赔偿程序 129

五、行政赔偿的方式和计算标准 130

第十节 行政复议 130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及其特征 130

二、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131

三、行政复议的范围 131

四、行政复议的管辖 132

五、行政复议参加人 132

六、行政复议程序 133

第十一节 行政诉讼 134

一、行政诉讼概述 134

二、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134

三、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135

四、行政诉讼的管辖 135

五、行政诉讼参加人 136

六、第一审程序 137

七、第二审程序 137

八、审判监督程序 138

九、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决定 138

第四章 刑法 140

第一节 刑法的性质、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140

一、刑法的性质 140

二、我国刑法的任务 140

三、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140

四、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 140

第二节 犯罪的本质和概念 140

一、犯罪的本质 140

二、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141

第三节 犯罪构成 141

一、犯罪的客体 141

二、犯罪的客观方面 141

三、犯罪的主体 141

四、犯罪的主观方面 142

第四节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142

一、正当防卫 142

二、紧急避险 142

第五节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142

一、犯罪的预备 142

二、犯罪未遂 143

三、犯罪中止 143

第六节 共同犯罪 143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143

二、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143

第七节 单位犯罪 143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 143

二、单位犯罪的刑罚 143

第八节 刑罚的概念和目的 144

一、刑罚的概念 144

二、刑罚的目的 144

第九节 刑罚的种类 144

一、主刑 144

二、附加刑 144

第十节 刑罚的具体运用 145

一、量刑 145

二、累犯 145

三、自首和立功 145

四、数罪并罚 145

五、缓刑 145

六、减刑 146

七、假释 146

八、时效 146

第十一节 犯罪的种类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犯罪 146

一、犯罪的种类 146

二、贪污贿赂罪 147

三、渎职罪 147

第五章 民法 149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149

一、民法的概念 149

二、民法的基本原则 149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149

一、公民 149

二、法人 150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150

一、民事法律行为 150

二、代理 151

第四节 物权与所有权 151

一、物权 151

二、财产所有权 152

第五节 债权 152

一、债的概念与特征 152

二、债产生的根据 152

三、债的分类 152

四、合同 152

五、债的履行 153

六、债的终止 153

第六节 知识产权 153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内容和特征 153

二、著作权 154

三、专利权 154

四、商标权 154

第七节 人身权 155

一、人身权的概念和分类 155

二、人身权的保护方法 155

第八节 财产继承权 155

一、财产继承权的概念与特征 155

二、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 155

三、法定继承 155

四、遗产的分配原则 155

第九节 民事责任 156

一、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156

二、一般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156

三、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156

四、民事责任的方式 156

第十节 诉讼时效 156

一、诉讼时效的概念 156

二、诉讼时效的种类 156

三、诉讼时效的中止与中断 157

第五部分 行政管理 158

第一章 行政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158

第一节 行政管理体制的构成和类型 158

一、行政管理体制的构成 158

案例分析1 应由哪个部门来解决 159

二、行政管理体制的类型 160

第二节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作用和内容 162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作用 162

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164

三、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165

案例分析2 “证”出多门何时了 166

第二章 政府机构及其改革 168

第一节 政府机构概览 168

一、政府机构的涵义与地位 168

二、中国政府机构的类型 169

三、中国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 170

第二节 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及其改革与机构编制管理 172

一、中央人民政府机构 172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 174

三、加快机构改革的步伐 176

案例分析3 机构改革的“刀”该砍什么 176

四、机构编制管理 176

第三章 国家公务员制度 178

第一节 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述 178

一、国家公务员的概念 178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179

第二节 职位分类与录用、考核、奖惩制度 179

一、职位分类制度 179

二、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 180

三、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 181

四、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 182

第三节 职务升降、任免、培训、交流、回避制度 184

一、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制度 184

二、国家公务员职务任免制度 185

三、国家公务员培训制度 185

四、国家公务员交流制度 186

五、国家公务员回避制度 187

案例分析4 这属何种亲属关系与回避类型 188

第四节 工资、保险、福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制度 188

一、国家公务员工资、保险、福利制度 188

二、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退休制度 189

三、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 190

第四章 行政领导者与行政决策 192

第一节 行政领导者 192

一、行政领导者的内涵 192

二、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 193

案例分析5 孰是孰非 194

三、行政领导者的职能与素质 194

第二节 行政决策 195

一、转向现代科学行政决策的趋势与标志 195

二、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构成 196

三、行政决策实施的模式 197

第五章 行政协调与行政监督 199

第一节 行政协调 199

一、行政协调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99

二、行政协调的类型及其机制 200

第二节 行政监督 201

一、我国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体系 201

二、我国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体系 204

案例分析6 这一“红头文件”该不该撤销 204

三、强化廉政勤政监督约束机制 206

第六部分 中国国情与国策 207

第一章 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概论 207

第一节 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207

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207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 209

第二节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及其启示 210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反侵略斗争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救国主张 210

二、近代农民战争 210

三、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211

四、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启示 213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及其基本经验 213

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213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历程 214

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223

第四节 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24

一、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224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及其经验 225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与人文概况 227

第一节 自然概况 227

一、我国的地理 227

二、我国的自然资源 228

三、我国的生态环境 229

第二节 人文概况 230

一、我国的人口 230

二、我国的行政区划 230

三、我国的民族与宗教 231

四、我国的居民生活 233

第三章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概况 234

第一节 经济概况 234

一、我国经济的主要结构 234

二、我国的工业经济 234

三、我国的农业经济 235

四、我国的国力 237

第二节 文化概况 238

一、我国的科技 238

二、我国的教育 239

三、我国的文化 240

四、我国的卫生 241

五、我国的体育 242

第四章 中国国策 243

第一节 计划生育 243

一、计划生育的政策 243

二、计划生育的实施 244

第二节 环境保护 245

一、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 245

二、环境保护的主要方面 246

三、环境保护的成绩与问题 248

第三节 资源保护 249

一、资源保护的政策、法律 249

二、资源保护的范围及措施 249

第四节 科教兴国战略 251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 251

二、科教兴国的基本内容 253

三、科教兴国的主要措施 254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 256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 256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认识 257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部署 259

第七部分 公文写作与处理 260

第一章 公文概述 260

第一节 公文的特点与功能 260

一、公文的特点 260

二、公文的功能 260

第二节 公文的种类 261

一、公文的分类 261

二、通用公文的文种 261

第三节 公文文体与结构 262

一、公文文体 262

二、公文的结构 263

第四节 公文的格式与稿本 264

一、公文的格式 264

二、公文的稿本 268

第二章 公文写作要则 270

第一节 公文写作基本要求 270

一、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规定,具有合法性 270

二、实事求是、讲求实效 270

三、主题明确、结构完整、格式规范 270

四、用语庄重严谨、简明通顺、平实得体 270

第二节 行文规则 271

一、遵守行文规则的客观必要性 271

二、行文规则的基本内容 271

第三节 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272

一、公文的语言特点 272

二、公文词语的选择 273

三、公文语句的组织 275

四、公文中若干事物和概念的特殊表达要求 279

第四节 公文写作程序 282

一、公文写作前的准备 282

二、撰拟文稿 283

三、审核修改 284

第三章 规范性公文的撰写 285

第一节 规范性公文的特点与结构 285

一、规范性公文的特点 285

二、常用规范性公文的适用范围 285

三、结构 286

第二节 写作要求 288

一、维护文件的高度一致性 288

二、维护文件的高度严密性 288

三、维护文件的条理性 288

四、维护文件的简明性 289

五、维护文件的稳定性 289

六、维护文件的连续性 290

第四章 领导指导性公布性公文的撰写 292

第一节 决定 292

一、特点与结构 292

二、各种决定的撰写要点 292

第二节 指示 293

一、特点与结构 293

二、撰写要求 293

第三节 通知 294

一、特点与结构 294

二、各类通知的撰写要点 295

第四节 通报 297

一、特点与结构 297

二、撰写要求 297

第五节 批复 298

一、特点与结构 298

二、撰写要求 299

第六节 通告 299

一、特点与结构 299

二、撰写要求 300

第五章 陈述呈请性公文的撰写 301

第一节 请示 301

一、特点与结构 301

二、撰写要求 301

第二节 报告 302

一、工作报告 302

二、总结报告 303

三、调查报告 306

四、答复询问的报告 307

第六章 函、会议纪要、简报的撰写 308

第一节 函 308

一、特点与结构 308

二、撰写要求 308

三、各类函的撰写要点 308

第二节 会议纪要 310

一、特点与结构 310

二、撰写要求 311

第三节 简报 311

一、特点与种类 311

二、结构、格式与撰写要求 312

第七章 公文处理 313

第一节 概述 313

一、公文处理及其基本任务 313

二、公文处理活动的地位 313

三、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 314

第二节 收文处理程序与方法 314

一、收文处理的一般过程 314

二、收文办理活动的方法要点 315

三、收文管理活动的方法要点 317

第三节 发文处理程序与方法 320

一、发文处理的一般过程 320

二、发文办理活动的方法要点 321

三、发文管理活动的方法要点 323

第四节 办毕公文的处置 325

一、处置办毕公文的主要活动 325

二、公文清退的范围与手续 325

三、公文销毁的范围与方式 325

四、暂存公文的保管 325

五、立卷归档 326

第八部分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介绍第一章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概述 327

第一节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概念和特点 327

一、知识、技能和能力 327

二、能力倾向的涵义及特点 327

三、职业能力倾向 328

第二节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作用 329

一、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在录用考试总体设计中的位置 329

二、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作用 329

第三节 行政职业能力的内容结构 331

一、内容结构设计原理 331

二、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内容结构 331

第二章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题型介绍及解题方法 333

第一节 知觉速度与准确性 333

一、题型介绍 333

二、知觉速度题型答题方法 336

第二节 数量关系 336

一、题型介绍 336

二、解题方法 337

第三节 判断推理 339

一、题型介绍 339

二、解题方法 342

第四节 言语理解 343

一、题型介绍 343

二、解题方法 346

第五节 资料分析 346

一、题型介绍 346

二、解题方法 348

第三章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施测方法及应试准备 349

第一节 行政职业能力应试准备 349

一、了解测验的性质和原理 349

二、分析测验的实施程序和题型特点 349

三、心理准备 349

第二节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施测程序 349

一、施测须知 349

二、施测方法简述 350

第三节 答卷纸填涂方法 350

一、基本要求 350

二、样例 351

附:模拟试卷及分析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