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概述 1
1.1.1 法的概念和特征 1
1.1.2 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2
1.1.3 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3
1.2 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 5
1.2.1 经济法的地位 5
1.2.2 经济法的作用 6
1.3 经济法的渊源 7
1.3.1 经济法渊源的概念 7
1.3.2 经济法的渊源的种类 7
1.4 经济法律关系 10
1.4.1 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 10
1.4.2 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0
1.4.3 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 12
第2章 企业法律制度 14
2.1 概述 14
2.1.1 企业的概念 14
2.1.2 企业的分类 14
2.1.3 有关企业的立法 16
2.1.4 企业法人制度 16
2.2 合伙企业法律制度 19
2.2.1 概述 19
2.2.2 合伙企业的设立 21
2.2.3 合伙企业财产 23
2.2.4 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 24
2.2.5 合伙企业与第三人 26
2.2.6 入伙、退伙 28
2.2.7 合伙企业的解散、清算 30
2.3 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 31
2.3.1 概述 31
2.3.2 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 31
2.3.3 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及事务管理 32
2.3.4 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和清算 34
2.4 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35
2.4.1 概述 35
2.4.2 外商投资企业的分类 36
2.4.3 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 38
2.4.4 外商投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与注册资本 40
2.4.5 组织机构 42
2.4.6 利益分配 44
2.4.7 外商投资企业合并、分立与清算 45
第3章 公司法 49
3.1 概述 49
3.1.1 公司概述 49
3.1.2 公司法概述 54
3.2 公司的设立 56
3.2.1 公司设立的原则 56
3.2.2 公司设立的方式 57
3.2.3 公司设立的条件 57
3.3 公司的组织机构 60
3.3.1 公司产权关系分析——股东权与公司法人权利的相互独立和制衡 60
3.3.2 公司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 61
3.3.3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和义务 65
3.4 公司的股权转让、股份发行与转让和公司债券 67
3.4.1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 67
3.4.2 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发行与转让 69
3.4.3 公司债券 71
3.5 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 72
3.5.1 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 72
3.5.2 公司税后利润的分配 73
3.6 公司合并、分立、增资、减资 75
3.6.1 公司的合并与分立 75
3.6.2 公司注册资本的增减 76
3.7 公司解散和清算 76
3.7.1 公司的解散 76
3.7.2 公司的清算 78
第4章 破产法律制度 82
4.1 破产法概述 82
4.1.1 破产的概念和特征 82
4.1.2 破产法的概念和特征 83
4.1.3 破产法的立法宗旨 84
4.1.4 破产法的适用范围 85
4.1.5 破产原因 87
4.1.6 我国破产法的历史沿革 87
4.2 破产申请与受理 88
4.2.1 破产申请 88
4.2.2 破产申请的受理 89
4.3 管理人制度 92
4.3.1 管理人的概念和特征 92
4.3.2 管理人的选任 93
4.4 债务人财产 95
4.4.1 债务人财产的概念和范围 95
4.4.2 债务人财产的追回和收回 96
4.4.3 他人对债务人财产的取回权 97
4.4.4 债权人的破产抵销权 98
4.5 破产债权 99
4.5.1 破产债权的申报 99
4.5.2 破产债权的确认 101
4.6 债权人会议 102
4.6.1 债权人会议的概念和法律地位 102
4.6.2 债权人会议的组成和召开 102
4.6.3 债权人会议的职权 103
4.6.4 债权人会议的决议 103
4.6.5 债权人委员会 104
4.7 重整制度 106
4.7.1 重整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106
4.7.2 重整的申请和受理 106
4.7.3 重整期间 107
4.7.4 重整计划的制定和批准 109
4.7.5 重整计划的执行 112
4.8 和解制度 113
4.8.1 和解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113
4.8.2 和解的程序 113
4.8.3 和解协议的无效和执行不能 114
4.8.4 法庭外和解 115
4.9 破产清算 115
4.9.1 破产宣告 116
4.9.2 破产财产的变价和分配 117
4.9.3 破产程序的终结 119
4.10 法律责任 120
4.10.1 民事责任 120
4.10.2 行政责任 120
4.10.3 司法责任 120
4.10.4 刑事责任 121
第5章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124
5.1 产品与产品质量法 124
5.1.1 产品与产品质量 124
5.1.2 产品质量法 125
5.2 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125
5.2.1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关 125
5.2.2 产品质量标准 126
5.2.3 产品质量的认证 128
5.2.4 国家优质产品的质量管理 129
5.2.5 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与社会监督 130
5.3 产品质量义务 132
5.3.1 对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的质量要求 132
5.3.2 对产品的标识要求 132
5.3.3 生产者的其他产品质量义务 132
5.3.4 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133
5.4 产品质量的法律责任 133
5.4.1 民事赔偿责任 133
5.4.2 产品质量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135
第6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137
6.1 概述 137
6.1.1 消费者权益的概念 137
6.1.2 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立法 137
6.1.3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137
6.1.4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原则 138
6.2 消费者的权利 138
6.2.1 保障安全权 138
6.2.2 知悉真情权 138
6.2.3 自主选择权 138
6.2.4 公平交易权 139
6.2.5 依法求偿权 139
6.2.6 依法结社权 139
6.2.7 求知获教权 139
6.2.8 维护尊严权 139
6.2.9 监督批评权 139
6.3 经营者的义务 140
6.3.1 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与消费者的约定履行义务 140
6.3.2 听取意见,接受监督 140
6.3.3 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140
6.3.4 不作虚假宣传 140
6.3.5 标明真实名称和标记 141
6.3.6 出具相应的凭据和单证 141
6.3.7 提供符合要求的商品和服务 141
6.3.8 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 141
6.3.9 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权 141
6.4 国家和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141
6.4.1 国家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141
6.4.2 社会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142
6.5 争议的解决 143
6.5.1 解决争议的途径 143
6.5.2 承担民事责任主体的确定 144
6.6 法律责任 145
6.6.1 民事责任 145
6.6.2 行政责任 147
6.6.3 刑事责任 147
第7章 专利法律制度 150
7.1 概述 150
7.1.1 专利的概念和专利权特征 151
7.1.2 我国专利权立法状况 152
7.2 专利权的主体和客体 153
7.2.1 专利权的主体 153
7.2.2 专利权的客体 154
7.3 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154
7.3.1 授予发明和实用新型的条件 154
7.3.2 授予外观设计的条件 156
7.4 专利的申请和专利申请的审查、批准 156
7.4.1 申请专利的原则 156
7.4.2 涉外专利申请 158
7.4.3 涉及国家秘密的专利申请 158
7.4.4 专利的申请、审查和批准 159
7.5 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161
7.5.1 专利权人的权利 161
7.5.2 专利权人的义务 162
7.6 专利权的期限、终止和无效 162
7.6.1 专利权的期限 162
7.6.2 专利权的终止 163
7.6.3 专利权无效 163
7.7 专利的实施 163
7.7.1 专利实施的概念 163
7.7.2 专利权人实施 164
7.7.3 许可他人实施 164
7.7.4 依照国家的需要指定实施 165
7.7.5 强制许可 165
7.8 专利权的保护 166
7.8.1 专利权的保护 166
7.8.2 违反专利法的法律责任 168
第8章 商标法律制度 172
8.1 概述 172
8.1.1 商标的概念、特征和功能 172
8.1.2 商标法的立法 173
8.2 商标权的主体与客体 173
8.2.1 商标权的主体 173
8.2.2 商标权的客体 174
8.2.3 商标的构成要件 175
8.3 商标注册 177
8.3.1 商标注册的概念 177
8.3.2 我国商标注册的原则 177
8.3.3 商标注册的申请 179
8.3.4 商标注册的审查和核准 180
8.4 注册商标的续展、转让和使用许可 181
8.4.1 注册商标的有效期和续展 181
8.4.2 注册商标的转让 181
8.4.3 注册商标的使用许可 182
8.5 商标权的消灭 183
8.5.1 商标权消灭的概念 183
8.5.2 注册商标的注销 183
8.5.3 注册商标的撤销 184
8.6 商标专用权的保护 185
8.6.1 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概念 185
8.6.2 商标侵权行为 185
8.6.3 正当使用行为 187
8.6.4 商标侵权的处理 187
8.7 驰名商标 189
8.7.1 驰名商标的概念 189
8.7.2 驰名商标的认定 189
8.7.3 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190
第9章 竞争法律制度 194
9.1 竞争法概述 194
9.1.1 竞争法的概念 194
9.1.2 竞争法的特征 194
9.1.3 竞争法的原则 195
9.2 反垄断法律制度 196
9.2.1 反垄断法的概念 196
9.2.2 反垄断法的产生和发展 196
9.2.3 我国的反垄断立法 197
9.2.4 反垄断管理机构和执法机构 198
9.2.5 反垄断法规制的垄断行为 199
9.2.6 对涉嫌垄断行为的调查 203
9.2.7 法律责任 204
9.3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205
9.3.1 不正当竞争的概念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 205
9.3.2 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立法 206
9.3.3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原则 206
9.3.4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06
9.3.5 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 214
9.3.6 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律责任 215
第10章 合同法律制度 217
10.1 概述 217
10.1.1 合同概述 217
10.1.2 合同法概述 219
10.2 合同的订立和成立 221
10.2.1 合同订立的概念 221
10.2.2 订立合同的主体 221
10.2.3 合同的形式 223
10.2.4 合同的条款 224
10.2.5 合同订立的程序 225
10.2.6 合同的成立 229
10.2.7 缔约过失责任 230
10.3 合同的效力 230
10.3.1 合同效力概述 230
10.3.2 合同的生效 231
10.3.3 欠缺生效要件的合同 233
10.4 合同的履行 237
10.4.1 合同履行的概念 237
10.4.2 合同的履行原则 237
10.4.3 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制度 238
10.4.4 合同履行中的保全制度 240
10.5 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243
10.5.1 合同的变更 243
10.5.2 合同的转让 244
10.6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246
10.6.1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的概念和效力 246
10.6.2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情形 246
10.7 违约责任 250
10.7.1 违约责任的概念 250
10.7.2 违约责任的种类 250
10.7.3 违约责任的免除 251
10.7.4 违约责任的形式 251
第11章 票据法律制度 257
11.1 概述 257
11.1.1 票据概述 257
11.1.2 票据的作用 259
11.1.3 票据的法律调整 261
11.2 票据法律关系及票据行为 262
11.2.1 票据法律关系 262
11.2.2 票据行为 264
11.3 票据权利 266
11.3.1 票据权利的概念和种类 266
11.3.2 票据权利的特征 267
11.3.3 票据权利的取得 267
11.3.4 票据权利的转让 268
11.3.5 票据抗辩 268
11.3.6 票据的伪造、变造及丧失 269
11.3.7 票据权利的消灭 270
11.4 汇票 271
11.4.1 汇票概述 271
11.4.2 出票 272
11.4.3 背书 273
11.4.4 承兑 274
11.4.5 保证 275
11.4.6 付款 275
11.4.7 追索权 276
11.5 本票与支票 277
11.5.1 本票 277
11.5.2 支票 278
11.6 涉外票据的法律适用 279
11.6.1 涉外票据的概念和原则 279
11.6.2 《票据法》关于涉外票据法律适用的规定 279
第12章 证券法律制度 282
12.1 概述 282
12.1.1 证券 282
12.1.2 证券市场 283
12.1.3 证券法 284
12.2 证券的发行 286
12.2.1 证券发行的概念和种类 286
12.2.2 证券的发行条件 287
12.2.3 证券的发行程序 288
12.3 证券的交易 291
12.3.1 证券交易的一般规则 291
12.3.2 证券的上市 293
12.3.3 持续信息公开 295
12.3.4 禁止的交易行为 298
12.3.5 上市公司的收购 300
12.4 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中介服务机构、证券监管机构 303
12.4.1 证券交易所 303
12.4.2 证券登记结算机构 306
12.4.3 证券中介服务机构 308
12.4.4 证券监管机构 313
12.5 违反证券法的法律责任 315
12.5.1 证券法的法律责任主体 315
12.5.2 证券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 315
12.5.3 违反证券法的法律责任的具体形式 315
第13章 税收法律制度 319
13.1 税收基本原理 319
13.1.1 税收的概念与实质 319
13.1.2 税收的形式特征 319
13.1.3 税收的种类 321
13.1.4 税收原则 322
13.1.5 税收的作用 323
13.2 税法基本原理 323
13.2.1 税法概述 323
13.2.2 税收法律关系 324
13.2.3 税法结构 325
13.3 税收实体法 327
13.3.1 流转税制 328
13.3.2 所得税制 334
13.3.3 资源税制 340
13.3.4 土地增值税 341
13.4 税收程序法 342
13.4.1 税务管理机关 342
13.4.2 税务管理 343
13.4.3 税款征收 344
13.4.4 税务检查 345
13.4.5 法律责任 345
13.4.6 税务争议 348
第14章 劳动法律制度 350
14.1 劳动法概述 350
14.1.1 劳动法的概念 350
14.1.2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352
14.1.3 劳动者 352
14.2 促进就业 353
14.2.1 促进就业概述 353
14.2.2 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责 353
14.2.3 政策扶持 354
14.2.4 公平就业 355
14.2.5 就业服务与管理 355
14.2.6 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356
14.2.7 就业援助 356
14.3 劳动合同 357
14.3.1 劳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357
14.3.2 劳动合同的订立原则 357
14.3.3 劳动合同的种类 358
14.3.4 劳动合同形式与内容 359
14.3.5 劳动合同的效力 361
14.3.6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362
14.3.7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363
14.3.8 违反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责任 366
14.4 集体合同 368
14.4.1 集体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368
14.4.2 集体合同的内容 369
14.4.3 集体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 369
14.4.4 集体合同争议处理 371
14.5 劳务派遣 371
14.5.1 劳务派遣的概念 371
14.5.2 劳动派遣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 372
14.5.3 劳动力派遣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372
14.6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373
14.6.1 工作时间的概念和种类 373
14.6.2 休息休假的概念和种类 375
14.6.3 加班加点的主要法律规定 376
14.7 工资 377
14.7.1 工资的概念和特征 377
14.7.2 工资形式 378
14.7.3 工资分配原则 378
14.7.4 基本工资制度 379
14.7.5 工资支付保障 380
14.7.6 最低工资 380
14.8 劳动安全卫生与女职工、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 382
14.8.1 劳动安全卫生的概念 382
14.8.2 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方针和制度 382
14.8.3 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 382
14.8.4 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 383
14.9 社会保险 383
14.9.1 社会保险的概念 383
14.9.2 社会保险的特征 384
14.9.3 各项社会保险制度 384
14.10 劳动争议的解决 390
14.10.1 概述 390
14.10.2 协商 390
14.10.3 调解 390
14.10.4 仲裁 391
14.10.5 诉讼 393
第15章 经济纠纷的解决 396
15.1 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396
15.1.1 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 396
15.1.2 管辖 397
15.1.3 审判组织和回避 399
15.1.4 诉讼参加人 400
15.1.5 证据 401
15.1.6 调解 403
15.1.7 财产保全 403
15.1.8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404
15.1.9 第一审普通程序 404
15.1.10 简易程序 405
15.1.11 第二审程序 405
15.1.12 审判监督程序 406
15.1.13 督促程序 407
15.1.14 公示催告程序 407
15.1.15 执行程序 407
15.1.16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 409
15.2 仲裁法律制度 410
15.2.1 仲裁的一般原则和制度 410
15.2.2 申请仲裁的条件 410
15.2.3 仲裁机构和仲裁员 411
15.2.4 仲裁程序 412
15.2.5 仲裁裁决的撤销 413
15.2.6 仲裁裁决的执行 413
参考文献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