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绪论:为何“工业革命”不是在中国爆发?——从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演变进程中寻找答案 1
一、“李约瑟问题”及其思想主旨 1
二、研究“李约瑟问题”的意义 3
三、东、西方法制变迁比较:解读“李约瑟问题”的钥匙 5
四、制度需求与制度供应的辩证关系:一个更深刻的话题 9
五、中国法制变迁的特殊性和典型性 13
六、本书的基本思想与表述体例 16
第一章 神权法思想与古代法制宗族化 19
第一节 概述 19
一、中国传统法制的起源 19
二、夏商周法制建设概况 21
三、夏商周法制的基本特点 23
第二节 夏商周神权法思想及其演变 25
一、天命神权思想 25
二、祖宗崇拜观念对法制的影响 26
三、德治思想 28
第三节 周礼及其主要内容 29
一、《周礼》与“周礼” 29
二、周礼的主要内容 31
第四节 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37
一、家族奴隶制——宗法制度的社会基础 37
二、家法到国法的演变 39
三、宗法制度的影响 41
第二章 法家法律思想与秦代法制封建化 44
第一节 概述 44
一、社会经济概况 44
二、法家法律思想 46
三、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及其基本特点 48
第二节 “商鞅变法”与秦国法律的封建化 50
一、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50
二、“商鞅变法”与秦国封建主义法的形成 51
三、秦国法制的形式渊源 54
第三节 韩非法律思想与秦朝法律制度 55
一、韩非其人及其法律思想 55
二、秦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57
三、秦代法制的主要特点 61
第四节 法家法律思想与秦律的局限性 63
一、法家“缘法而治”的局限性 63
二、没有民主的法制就等于专制 65
三、民族文化的差异 67
第三章 道家思想与西汉法制省约化 69
第一节 概述 69
一、汉初主要问题与汉高祖恢复社会生产的措施 69
二、道家与道家思想 70
三、西汉初年法制建设概况 72
第二节 黄老思想与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74
一、“无为而治”的理论与实践 74
二、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76
三、黄老法律思想的历史作用 79
第三节 西汉初年的法制体系 80
一、律 80
二、令 83
三、科与品 86
第四节 道家法律思想与汉初“省刑约法”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87
一、道家的自然法思想及其局限性 87
二、道、儒法律思想的斗争与合流 89
三、汉初法制省约化运动的历史地位 91
第四章 儒家思想与传统法制儒家化 94
第一节 概述 94
一、社会经济概况 94
二、儒家与儒家思想 96
三、汉唐时期法制儒家化的基本线索与主要发展阶段 98
第二节 儒家法律思想及其正统地位的确立 100
一、汉儒的法律思想 100
二、在“尊儒”旗帜下的法制改革 102
三、盐铁会议与白虎观会议 104
第三节 法制儒家化运动的主要形式 106
一、“春秋决狱” 106
二、比:汉代的判例法 108
三、儒家对法律的系统性修改 110
第四节 法制儒家化运动的历史地位与局限性 111
一、汉武帝尊儒的实质 111
二、法制儒家化运动的社会基础与历史作用 113
三、法制儒家化的历史局限性 115
第五章 “均田运动”与隋唐法制定型化 118
第一节 概述 118
一、社会经济概况 118
二、主要社会思潮 119
三、主要立法活动 120
第二节 均田制:隋唐法制定型化的经济基础 122
一、“均田运动” 122
二、隋朝的均田运动及其法制保障 124
三、唐朝均田运动及其相关法制的变革 125
第三节 《唐律疏义》的主要内容 127
一、唐律的总则:名例律 127
二、唐律分则之实体规范 130
三、唐律分则之程序规范 136
第四节 隋唐法制定型化的标志、历史地位和基本倾向 138
一、隋唐法制定型化的主要标志 138
二、历史地位 141
三、“伦理法”:隋唐法制定型化的基本倾向 143
第六章 “王安石变法”失败与宋代法制僵硬化 146
第一节 概述 146
一、社会历史概况 146
二、宋朝主要立法活动 147
三、宋朝法律思想与法学研究之风 149
第二节 “王安石变法”及其主要内容 151
一、“王安石变法”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151
二、王安石其人及其法律思想 153
三、“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与实施过程 156
第三节 民法缺失:宋朝法制凝固性的另一面 159
一、宋朝民法的主要内容 159
二、为什么说宋朝存在民法缺失的问题? 161
三、“王安石变法”对纠正宋朝民法缺失的意义 163
第四节 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宋朝法制僵硬化的根源 165
一、“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分析 165
二、宋朝法制僵硬化的主要根源 168
第七章 宋明理学与中国传统法制专制化 172
第一节 概述 172
一、社会经济概况 172
二、元明清立法概况 173
三、中国传统法制专制化的主要表现 175
第二节 宋明理学及其对法制的影响 178
一、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78
二、程朱理学及其对法制建设的影响 180
三、陆王心学及其对法制建设的影响 182
第三节 法律专制化对社会生产力的束缚 185
一、丧失了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 185
二、家族主义法制的反人类性 188
三、国家机关的堕落 190
第四节 关于中国传统法制专制化的反思 192
一、中国传统法制专制化的主要原因 192
二、“内发型”法制发展模式能否走出专制主义泥潭? 195
第八章 清末变法思想及其法制改良化 199
第一节 概述 199
一、从“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 199
二、愈演愈烈的国内矛盾 202
三、清末法制改良的基本情况 204
第二节 清末变法思想 207
一、清末变法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207
二、清末变法思想的主要代表 209
三、清末变法思想的主要成果 212
第三节 清末法制改良的特点、作用与局限性 215
一、清末法制改良运动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215
二、清末法制改良的三大历史贡献 216
三、清末法制改良的历史地位、经验和局限性 219
第四节 关于清末法制改良运动失败根源的比较分析 222
一、清末法制改良的日本因素 222
二、中日法制改良运动的主要因素比较 225
三、中国不可能走“明治维新”式的法制改良道路 230
第九章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法律思想与民国法制法典化 234
第一节 概述 234
一、社会经济概况 234
二、关于中国前途的思想争论和斗争 235
三、民国时期历届政府的政权结构 238
第二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法律思想 240
一、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240
二、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思想 244
三、南京国民政府对孙中山法律思想的继承与阉割 247
第三节 “六法全书”与国民政府法制的特点 250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机构与立法特点 250
二、民国六法体系创立的三个阶段 251
三、“六法全书”形式与实质的“二律背反” 255
第四节 关于“六法全书”历史地位的反思 256
一、废除“六法全书”的反思 256
二、怎样看待“六法全书”对中国法制法典化的历史贡献 260
第十章 马列主义法律思想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265
第一节 概述 265
一、“五四运动”以及马列主义法律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265
二、中国当代新型法制的主要发展阶段 266
三、当代中国新型法制的基本特色 267
第二节 土地革命与土地法 270
一、中国的土地革命与制定土地法的指导思想 270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各阶段土地法的主要内容 272
第三节 毛泽东宪政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274
一、毛泽东的宪政实践与理论贡献 274
二、中国新时期制宪活动及其主要成就 277
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宪法建设的主要经验 279
第四节 全球化视野: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新课题 282
一、当代世界法制发展的基本趋势 282
二、当代世界法制发展的主要潮流 284
三、现状与问题: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法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