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机地球化学基础知识 1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类型 1
一、脂肪族化合物 2
二、脂环族化合物 6
三、芳香族化合物 7
四、杂环化合物 8
第二节 石油的化学组成 8
一、石油的元素组成 8
二、石油的烃类组成 8
三、石油中的非烃组成 9
第三节 原油的物理性质 11
一、颜色 11
二、密度 12
三、粘度 12
四、荧光性 13
五、热蒸发性 14
六、旋光性 15
七、溶解性 15
第二章 国产YQ-Ⅲ型油气显示评价仪结构组成及主要部件功能 16
第一节 YQ-Ⅲ型油气显示评价仪的结构及各部件功能 16
一、YQ-Ⅲ型油气显示评价仪的结构 16
二、主机各部件功能 17
三、热解部分 19
四、微电流放大器 24
五、控温部分 24
六、电源系统 26
七、微处理部分 27
第二节 TOC- Ⅰ型残余碳分析仪的组成与结构 28
一、TOC- Ⅰ型残余碳分析仪的结构 28
二、TOC- Ⅰ型残余碳分析仪组成及各系统功能 29
第三章 YQ-Ⅲ型油气显示评价仪及TOC- Ⅰ型残余碳分析仪原理、分析周期及性能 40
第一节 YQ-Ⅲ型油气显示评价仪原理 40
第二节 TOC- Ⅰ型残余碳分析仪原理 41
第三节 YQ-Ⅲ型油气显示评价仪分析周期 43
一、分析周期一 43
二、分析周期二 45
三、分析周期三 46
第四章YQ-Ⅲ 型油气显示评价仪操作规程和分析参数 47
第一节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47
第二节 开机前的准备工作 47
第三节 开机检查 48
第四节 YQ-Ⅲ型油气显示评价仪的操作 48
一、操作面板说明 48
二、开机操作 51
三、具体操作参数的输入方法 52
第五节 分析参数及地质意义 53
一、周期一分析参数及地质意义 53
二、周期二分析参数及地质意义 54
第六节 计算参数 55
一、储层评价计算参数 55
二、生油岩评价计算参数 57
第五章 TOC-Ⅰ型残余碳分析仪操作规程及分析参数 59
第一节 TO-Ⅰ型残余碳分析仪操作流程 59
第二节 TO-Ⅰ型残余碳分析仪的操作 61
一、仪器面板说明 61
二、开机等待样品输入操作 62
三、具体参数的输入方法 63
第三节 样品分析参数及意义 64
第六章 仪器故障诊断及维修保养 65
第一节 YQ-Ⅲ型油气显示评价仪故障诊断与维修 65
一、微电流放大系统故障诊断及维修 65
二、温度控制系统故障诊断及维修 65
三、分析计算系统故障诊断及维修 67
四、FID检测系统故障诊断及维修 68
五、气路系统故障诊断及维修 68
六、电源系统故障诊断及维修 69
七、微机板故障诊断及维修 70
第二节 TOC-Ⅰ型有机残余碳分析仪故障诊断及维修 71
第三节 仪器维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72
一、FID检测器的清洗 73
二、密封圈的更换 73
三、热解炉丝的更换 73
四、FID加热块电烙铁芯的更换 74
五、载气控温杆丝的更换 74
六、氧化炉炉丝的更换 75
七、捕集井加热炉丝的更换 75
八、热导池使用注意事项 75
九、热解炉与氧化炉使用过程中注意事项 75
十、残余碳分析仪化学试剂的更换 76
第四节 仪器维护及保养 76
第七章 地球化学录井资料的录取及整理 78
第一节 地球化学录井准备工作 78
一、人员配置 78
二、设备配置 79
三、地球化学录井队岗位责任制 79
四、地球化学录井标准 80
五、地球化学录井基础记录 81
六、确物料准备 82
七、资料收集 82
第二节 样品的采集、处理及分析 83
一、样品的采集 83
二、样品分析 85
第三节 现场资料的整理 86
一、取样记录 86
二、样品分析数据表 87
三、分析谱图 88
四、地球化学录井草图 88
第四节 完井资料的整理 88
一、前言 89
二、主要成果 89
三、结论建议 89
第八章 储层含油性的评价方法 91
第一节 热解参数校正方法 92
一、周期二热解参数影响因素及校正方法 93
二、不同类别样品热解参数对应关系 96
三、热解参数校正方法 97
四、周期一热解分析影响因素及参数校正 100
第二节 储层含油饱和度的热解计算方法 108
第三节 含油级别的热解参数划分方法 110
一、不同地区含油级样品S1+S2平均值与S1/ (S1+S2)平均值的相关性 110
二、不同含油级别样品S1+S2的理论分布 111
三、含油级别的热解参数划分 113
第四节 热解分析对储层原油性质的判别 113
一、原油性质与烃类组成的关系 113
二、原油性质的密度划分 114
三、热解参数比值法判断储层原油性质 114
四、图版法判断储层原油性质 115
五、公式法判别储层原油性质 116
六、原油粘度的热解估算 117
第五节 真假油气显示的识别 118
一、真假含油显示的区分 119
二、不同类别样品污染程度分析 121
第六节 储层含油性的热解定量描述方法 129
一、渗透率的基本概念 129
二、相对渗透率与油水饱和度的关系 130
三、润水岩石不同性质原油相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 131
四、润油岩石不同性质原油油水相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 133
五、润水储层产液性质的热解判别图版 134
六、润油储层产液性质热解判别图版 138
七、中间润湿储层产液性质热解判别图版 141
第七节 储层原油产能的热解估算方法 145
一、储层原油产能的达西计算公式 146
二、储层原油渗透率与含油饱和度的关系 146
三、储层原油产能的热解估算公式 147
四、原油粘度校正系数b值的确定 148
五、岩屑录井井段有效含油厚度的确定 148
第八节 储层原油聚集量的计算方法 150
一、体积法计算储层原油聚集量 150
二、油气聚集量的热解计算公式 151
三、储层可采储量的计算 152
第九章 储层流体的气相色谱识别方法 153
第一节 储层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和样品制备 153
一、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153
二、样品的制备 154
第二节 油气水接触带位置的气相色谱确定方法 155
一、巨厚砂岩含油气水层气相色谱指纹图特征 155
二、气水接触带位置的气相色谱确定方法 157
三、油气水接触带位置的气相色谱确定方法 158
第三节 储层产液性质的气相色谱识别 160
一、气层气相色谱定性识别方法 161
二、油层气相色谱识别方法 161
三、气水层气相色谱定性识别方法 161
四、油水层气相色谱定性识别方法 163
五、油气层气相色谱识别方法 164
六、水层的气相色谱识别方法 165
第十章 生油岩热解评价方法 167
第一节 热解法评价生油岩原理 167
一、生油岩沉积学特征 167
二、泥岩生油岩有机质数量指标 168
三、泥岩生油岩有机质质量指标 169
第二节 生油岩有机质的热解分类 169
一、氢指数HI与Tmax值图版划分有机质类型 170
二、用降解潜率D和Tmax值图版划分生油岩有机质类型 172
三、高成熟生油岩原始降解潜率、原始氢指数的恢复 173
第三节 生油岩成熟度热解分类 175
一、应用氢指数判断生油岩成熟度 175
二、应用产率指数判断生油岩的成熟度 177
三、应用热解峰峰顶(Tmax)判断生油岩成熟度 178
第四节 生油岩有机质丰度定量分级 181
第五节 生油量计算 182
一、已生油量计算 182
二、原始状态有机质类型指数计算 183
三、生油岩排油量计算 183
四、盆地总生油量计算 186
第六节 碳酸盐岩生油岩评价 187
一、碳酸盐岩生油岩沉积学特征 187
二、碳酸盐岩生油岩有机质丰度评价 188
三、碳酸盐岩生油层有机质成熟度评价 188
第十一章 储层评价实例 191
第一节 热解参数校正实例 191
第二节 真假油气显示识别实例 194
第三节 含油级别热解定量划分实例 196
第四节 含油饱和度热解估算实例 198
第五节 原油性质热解判别实例 199
第六节 储层含油性判别及产能预测实例 202
第七节 储层产液性质气相色谱判别实例 205
参考文献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