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养生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中云著
  • 出 版 社: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504850292
  • 页数:33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介绍了中医心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章 内心世界:阳光与阴霾 1

内心世界的对峙 2

阳光心态:人生的动力和健康的使者 2

心理阴霾:让生活黯淡,还可能成为疾病的诱因 5

阳光与阴霾是共生共存的 7

尽可能让阳光心态占据优势的地位 8

心理健康关系到每一个人 9

心理问题影响各类社会人群 9

各年龄段的人群都会有其心理问题 12

心理问题波及古今 15

心理养生:心理健康的卫士 16

中医心理养生:历史悠久、内涵丰厚的养生之道 17

传统的中医心理养生适用于现代人吗 18

人人都来做心理健康的卫士 19

第二章 孔子和老子的心理养生之道 21

孔子的人格魅力 22

执著的信念 23

坦诚的襟怀 24

自信与乐观 25

孔子的心理养生之道 25

仁义之道:仁德的人可以远离忧虑 26

中和之道:世间万物的理想状态 28

自省之道:自知之明带来心理愉悦 29

俭朴之道:宁愿选择俭朴的生活 30

交友之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1

老子的人生理念 32

归于宁静:老子找到的人生真谛 32

宁静心态利于心理养生 35

老子的忠告:淡泊个人欲望 36

提醒人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 37

完善自我:首先要战胜自我 38

老子对于福与祸的认识 39

老子论述的人生技巧 39

老子的心理养生之道 40

道法自然:让喜怒哀乐都顺其自然 40

静为躁君:用宁静的心态来制约浮躁的心态 41

上善若水:崇尚水所象征的品德修养 42

少私寡欲:减少私利,淡泊欲望 42

为天下谿:要拥有博大的胸怀 43

“入世”与“出世”思想的交融与平衡 43

孔子和老子心理养生之道的相似与不同 43

孔子的“入世”与老子的“出世” 44

“入世”与“出世”思想的共存 45

第三章 中医心理学: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的医学奇葩 47

中医心理学源远流长 48

久远的历史:以《内经》为源头 49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50

历代医家的卓越贡献 50

现代对中医心理学的发掘与研究 53

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54

形神合一论:心理现象与人体五脏的关联 55

“形”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56

人的心理状态对身体的反作用也很重要 60

关于个性气质论 62

生活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于心理的影响 63

中医心理学的临床治疗方法 64

心理治疗方法 64

药物治疗方法和其他治疗方法 65

中医心理学与心理养生 66

中医心理学和中医心理养生何以如此渊源久远 66

我们为什么要向古人学习心理养生的理论和经验 67

中医心理养生方法:贴近普通人的心理感受 69

第四章 情志与健康 71

情志过激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73

中医学的“情志” 73

情志超过限度是重要的致病原因 74

喜伤心:过度喜悦会耗损心气 75

怒伤肝:激怒的情绪使肝气上逆 76

思伤脾:思虑过度损伤脾胃的消化功能 77

忧伤肺:忧伤的人唉声叹气,长期忧伤损毁健康 77

恐伤肾:过度恐惧会阻碍气的运行,使肾气受伤 78

五脏功能互相关联,情志影响也应综合看待 79

适度的情志活动与七情平衡 80

七情都有积极作用,适度的情志活动不会引起疾病 80

喜:积极的情绪状态 81

怒:心理的宣泄 82

忧:忧患意识有助防患于未然 83

思:一把双刃的剑 84

悲:化悲痛为力量 85

恐:人总应该有所敬畏 86

惊:惊悚刺激要避免过度 87

“情”与“思”的相互影响 88

七情平衡是理想的心理状态 91

“情志相胜”与情志调节 93

关于“情志相胜” 93

古代医家采用“情志相胜”的治疗案例 94

采用“情志相胜”调节情志 95

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96

情志因素致病 97

积极的情志因素有利于战胜疾病 97

第五章 中医心理养生的出发点和原则 99

中医心理养生的出发点:不治已病治未病 101

治理水患,应该在水还是涓涓细流的时候 101

与身体疾病相比,心理疾病更需要“治未病” 102

中医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03

能够经常保持乐观的心境 105

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求 106

心神宁静,不妄想妄为 106

意志坚强,理智行事 107

身心有劳有逸,生活有规律 108

人际关系良好 109

根据生活环境的变化而自我调整,适应能方强 109

善于涵养性格,陶冶气质,不断完善自身 110

中医心理养生的基本原则 110

讲求中节与和谐 111

注重品德修养 112

遵循客观规律 113

讲究清静养神 114

养神与养身相结合 115

第六章 中医心理养生的基本方法 117

提高品德修养 120

儒家的“德”与道家的“德” 120

健康长寿与道德修养 121

道德修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122

顺应自然,顺时调神 123

顺应天候规律,顺时调神养生 123

顺时调神法的现实意义 125

顺时调神养生的应用实例 128

顺应自然理念的拓展 129

认知自我,悦纳自我 130

与其羡慕别人,不如悦纳自我 130

多从积极的角度认识自我 131

提高自我认知的一些具体方法 133

节制欲求:避免为物欲所扰 138

欲求体现了人们的物质、精神需要 138

《内经》倡导“志闲而少欲” 139

欲望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140

现代人应该节制自己的欲求吗 141

怎样节制欲求 144

调节情志:保持情志的中节与和谐 146

调节方法之一:恬淡心态 146

调节方法之二:梳理心结 147

调节方法之三:用喜悦战胜忧愁 149

调节方法之四:宣泄法 150

调节方法之五:移神法 151

情志调节方法在“七情”调节中的具体应用 152

清静养神:维护心境的稳定与安宁 159

道家的主张与《内经》的论点 159

“清静”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静与动的平衡 160

清静养神的现实意义 160

现代人进行清静养神应该注意什么 161

清静养神的具体方法 162

和志意、节阴阳与调刚柔 163

扁鹊“换心”的故事 164

“和志意”,关键是一个“和”字 164

意志与情感、情绪的关系 167

节阴阳:陶冶气质 168

调刚柔:涵养性格 171

饮食、运动及音乐养生方法 172

中医关于饮食与饮食心理的论述 172

饮食养生及其与心理养生的关系 173

运动养生法 175

音乐养生法 176

多种养生方法的综合运用 177

第七章 摆脱抑郁情绪 享受心理阳光 179

抑郁的情绪并非都是抑郁症 180

心理正常的人也会有抑郁情绪 181

抑郁情绪与抑郁症 181

导致抑郁症发病上升的环境因素 182

抑郁症的危害 183

中医经典对于抑郁心理和抑郁症的认识 184

关于中医的“郁”和郁证 184

《内经》:“木郁达之” 186

朱丹溪的观点:“凡郁皆在中焦” 187

叶天士: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189

中医对于郁证病因的总体认识 190

现代医学对于抑郁症的认识 191

关于抑郁症的病因 191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抑郁症 195

抑郁情绪的调节与抑郁症的预防 197

预防抑郁症的四个主要途径 197

青少年的心理保健:阻击抑郁症的第一道防线 199

青年人的职业选择与个性调节 202

品德修养与认知方式的调节 205

情绪调节:用积极情绪战胜消极情绪 212

交友之道:性格反差的作用与支持系统的建立 215

饮食和生活起居调理及运动养生 218

每天做“三件事”:走出抑郁的具体举措 219

第八章 青少年的心理养生 223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224

幼小心灵难以承受沉重压力 224

青春年华的不幸事件 225

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养生 226

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 227

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228

中医对于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心理养生的认识 229

执者失之:少儿教育应该走出误区 232

借鉴“中和之道”,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234

避免不良的外界影响和心理刺激 235

把纯真还给少年儿童 235

青年人的心理特征和常见心理问题 237

青年人的心理特征 237

青年人的常见心理问题 239

青年人的心理养生 241

经常保持乐观的心境 241

有梦想,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努力 244

学会关心和理解别人 245

悦纳自我,给自己以信心和勇气 247

理智行事,让自己在心理上成熟起来 247

缔结友谊,走出孤独 249

中医心理养生的各种方法对青年人都会有所裨益 251

社会应为青年人的成长提供一个怎样的环境 252

第九章 中年人的心理养生 253

中年人的心理特点 254

中年时期的两个阶段 255

中年人的基本心理特征 255

中医对于中年人心理的认识 256

中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258

心理疲劳:像绷紧弦的钟表 258

孤独感:缺少心灵的倾诉与倾听 259

安全感降低,忧虑感增加 261

过度的执拗 262

中年人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262

自身气质性格和成长经历导致心理问题 262

家庭和工作原因导致心理问题 263

更年期原因导致心理问题 264

中年人怎样心理养生 265

自我认知:活出自己的本色 265

哀莫大于心死: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267

顺应自然,调节身心 269

恬淡宁静,懂得放弃 270

在逆境中要有自强的意志 272

珍惜家庭和友谊,建立和维护支持系统 273

第十章 女性的心理养生 275

女性三个重要时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养生 276

青春期:从性的好奇到恋爱的困惑 276

妊娠期:调心神,和性情 277

更年期:恬淡心态,度过多事之秋 278

女性的心理优势与心理弱势 279

女性的心理优势 280

中医理论体系是平等地对待女性与男性 282

女性的心理弱势 283

女性的常见心理问题与心理养生 285

依附性与独立性 285

情感与理智 288

婚恋心理:你相信一见钟情吗 291

青年女性的心理养生 293

第十一章 老年人的心理养生 295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标准 296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296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标准 297

中医关于老年人心理养生的论述和著作 298

《内经》中关于健康长寿的论述 299

《老老恒言》:老年养生的经典著作 300

其他中医著作关于老年人心理养生的论述 300

老年心理养生的基本方法 302

修身养性,清静养神,动静结合 302

顺应自然,顺时调神养生 306

老年人的养生要寓于日常生活中,注重饮食起居 307

运动养生,身心兼养 309

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310

关于家庭的影响 310

关于社会的责任 311

第十二章 历代名医名人的心理养生 313

嵇康与《养生论》 314

嵇康的生平 314

《养生论》提出的养生主张 315

《养生论》的现实意义 316

孙思邈的健康长寿之道 317

孙思邈生平 317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 318

朱丹溪的品格风尚和养生之道 320

用积极进取应对人生逆境 320

虔诚的信念 321

坦荡的襟怀 322

朱丹溪的养生之道 323

曹庭栋与《老老恒言》 324

曹庭栋生平 325

《老老恒言》的养生之道 325

陆游的心路历程 326

人生理念:执著与超脱 327

酣畅淋漓地抒发情感 329

博爱的襟怀 329

陆游的养生之道 330

陆游的心路历程引发的思考 331

写在结尾的话 333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路历程 333

心理学正在走出象牙之塔 334

主要参考文献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