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社会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庆朴,张福记主编
  • 出 版 社:济南:齐鲁书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33310799
  • 页数:496 页
图书介绍:

(上册) 1

第一章 导论: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 1

第一节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 1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是什么 1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7

三、中国超越资本主义而实行社会主义的特定历史条件 15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研究 19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研究的实践基础 20

二、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研究的理论成果 22

三、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 31

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社会性质的确立 41

一、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确立 41

二、“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认同 46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定社会性质的揭示 50

四、历史分析及结论 54

第一节 漫长而愈益封闭的中国封建社会 63

第二章 1840年以前的中国与世界 63

一、中国特有的封建经济结构 64

二、君主专制集权的政治结构 75

三、血亲的封建宗法制度 80

四、儒、道、佛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 84

五、中国封建社会的周期性危机与循环 91

第二节 盛极转衰的清王朝 97

一、登峰造极的专制皇权 98

二、人口压力下发展滞缓的社会经济 101

三、重兵控守而废驰的军事 102

四、专制高压的文化政策 103

五、长期推行闭关禁海政策 104

六、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106

第三节 迅速步入世界近代化进程的欧美社会 109

一、欧洲“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 110

二、欧美民主革命和近代政治体制的确立 113

三、工业革命和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 119

四、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与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121

第一节 步入近代社会 129

第三章 1840-1911年晚清社会的变迁 129

一、中外贸易冲突与鸦片战争 130

二、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悲喜剧 134

第二节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阶段阶层的分化 138

一、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138

二、晚清手工业的兴衰 144

三、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146

四、在华外资扩张与垄断地位的形成 152

五、现代阶级阶层的产生 158

第三节 社会思潮的递嬗 163

一、经世思潮:西学传播到中国的中介与桥梁 163

二、西学东渐:中国蹒跚走向近代社会的起点 165

三、近代革命思想的集大成:三民主义理论 174

第四节 近代教育与科技事业的起步 180

一、晚清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180

二、近代科技事业的起步 182

第五节 晚清社会生活的变化 185

一、婚姻家庭 185

二、社会风俗 188

第六节 改良、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崩溃 195

一、中体西用下的洋务运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开端 196

二、戊戌维新:新兴阶级领导的第一次政治改革 198

三、清末新政: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200

四、民变与革命:封建帝制的终结与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 205

五、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形态的形成 213

第四章 1912-1928年北京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 219

一、纷乱不已的民初政局 220

第一节 军阀混战下的政治格局 220

二、名实难副的共和制度 222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的畸形发展 226

一、新经济政策的颁布和实施 227

二、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230

三、迅速发展的国内商业和金融业 234

四、外国在华资本的消长 236

五、农业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239

第三节 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面貌 242

一、新文化运动 243

二、东西文化论战 246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48

四、现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250

五、文学艺术和科技的发展 253

第四节 新旧杂陈的社会生活 257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 257

二、北洋时期衣食住行的变化 259

三、婚姻家庭的新潮 263

一、帮会横行 266

第五节 愈演愈烈的社会问题 266

二、土匪猖獗 268

三、毒品泛滥 269

四、娼妓遍地 271

五、赌博成风 272

六、灾荒连年 274

第六节 国民革命与北洋军阀的覆灭 277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共合作的形成 277

二、国民革命与北洋军阀的覆灭 282

一、社会矛盾的转移与政治格局的演变 291

第五章 1927-1949年的国统区社会变迁 291

第一节 民国社会的政治演变 291

二、法从人转的国民政府政治制度 298

三、国统区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303

四、风云变幻中的外交政策 308

五、帮会:国统区社会的一大赘瘤 318

第二节 社会经济 321

一、因时而变的国民政府经济政策 321

二、国家官僚资本的形成与膨胀 328

三、由盛而衰的民族工商业 333

四、满目凄凉的农村经济 338

第三节 社会思潮 343

一、中国式的法西斯主义 343

二、风行一时的社会思潮 349

第四节 社会流动和社会风俗 355

一、阶级阶层的变动 355

二、社会生活与风俗的变迁 356

第五节 南京国民党政权灭亡原因分析 359

一、发动内战 360

二、政治独裁 361

三、经济崩溃 362

四、派系林立 364

第六章 1931-1945年的中国沦陷区社会 369

第一节 东北沦陷区社会 371

一、殖民化的伪满政治制度 371

二、日伪对中国东北地区经济的控制与掠夺 377

三、伪满奴化的思想与文化统治 386

第二节 华北沦陷区社会 390

一、“新民会”:日军巩固华北占领区的重要统治工具 390

二、日伪统制华北经济的若干政策 393

三、日伪“新民主义”的殖民文化 399

第三节 华中华南沦陷区社会 400

一、汪伪政权及其“清乡运动” 400

二、日伪在华中华南沦陷区实施的“经济统制”政策 404

三、全面推行殖民文化 413

第一节 政治格局的演变与革命根据地社会形态的变化 417

第七章 1927-1949年革命根据地社会的变迁 417

一、苏维埃根据地社会的诞生 418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社会的出现 424

三、解放区人民民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429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制度建设 434

一、中国苏维埃制度:新中国政权制度的一块基石 434

二、抗日民主政权: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权制度的尝试 438

三、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向“人民民主专政”全国政权的过渡和转变 441

一、农业 445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经济发展的状况 445

二、工业 452

三、商业 456

四、财政金融 460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64

一、教育为革命、为人民 464

二、革命文艺 470

三、知识分子: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475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的新风尚新生活 477

一、两性关系的大变革 478

二、新价值观的产生 482

三、新型人际关系的确立 485

四、人们社会生活社会地位的大变化 488

(下册) 497

第八章 1949-1956年共和国初期的社会巨变 497

第一节 社会形态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498

一、《共同纲领》:确定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498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中国要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500

第二节 经济、政治和外交领域里的重大变动 512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 512

二、经济结构的变动 514

三、在政治领域开始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 519

四、对外政策的变化 523

第三节 中国社会的深层次变迁 530

一、社会结构的变动 531

二、社会生活及文化习俗的变化 543

三、群体社会心理的变迁 555

第四节 建国初期的社会演变与社会现代化 565

一、国家权力扩张对现代化的影响 565

二、社会成员的组织化 566

三、社会生活的平等化取向 568

四、社会生活的政治化倾向 568

第九章 1957-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的中国社会 573

第一节 八大前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 574

一、《论十大关系》: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点 575

二、中共八大历史地位分析 578

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583

第二节 “大跃进”与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困难 587

一、急躁冒进的“大跃进”运动 587

二、“大跃进”运动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影响 593

第三节 共产主义的社会实验——人民公社化运动 598

一、人民公社的兴起 598

二、人民公社体制下的中国农村社会 600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分析 602

一、八个月的局部纠“左” 605

第四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困难的克服 605

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制定与贯彻 606

第五节 政治与文化领域“左”倾错误的发展 613

一、开门整风与反右派运动 613

二、1959年的庐山会议 616

三、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619

四、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623

五、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批判 626

一、国防建设 628

第六节 国防、科教与对外关系 628

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 632

三、教育事业的改革 634

四、对外关系 637

第十章 1966-1978年全面“左”倾时期的中国社会 651

第一节 中国社会陷入政治动乱之中 651

一、全面的政治动乱:“文化大革命”运动 651

二、“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方法:“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654

三、红卫兵运动 658

四、“全面夺权”局面 661

五、林、江集团的覆灭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结束 665

六、在徘徊中前进 670

第二节 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系列错误大批判 674

一、批《海瑞罢官》 674

二、对“三家村”的批判 675

三、批判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 677

四、“批林批孔”运动 679

五、评《水浒》批宋江 681

一、政治动乱年代中的家庭、婚姻、人际关系及衣食住行 682

第三节 社会生活和民族宗教政策的畸变 682

二、扭曲了的社会就业举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685

三、极“左”的民族政策及宗教政策 689

第四节 遇到严重破坏的教育、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一定发展 692

一、全面混乱时期的教育 692

二、“两个估计”:教育灾难性破坏的直接动因 696

三、文艺百花凋零中的“一花独秀”:京剧样板戏 697

四、科学技术在个别领域中的进步 699

第五节 政治动乱下频繁起落的国民经济 700

一、1966-1969年的经济波动 701

二、1969-1974年的恢复及受挫 702

三、1974-1978年的整顿与冒进 705

四、经济建设的若干成绩及经验教训 709

第六节 一度混乱的外交工作及其新局面的打开 712

一、全面紧张的外交关系 712

二、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及中日外交关系的建立 714

三、外交新局面的再度出现:创造了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 717

一、“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720

第七节 “文化大革命”成因及教训分析 720

二、十年动乱的教训 726

第十一章 1978年以来在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进的中国社会 729

第一节 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的大变动 729

一、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不断解放 729

二、文化领域中的思潮涌动 744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748

一、改革始于农村而逐步转向城市 748

二、国企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751

三、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壮大 756

四、价格、财税、金融及计划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 759

五、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762

六、高速发展的经济 765

第三节 改革与发展中的政治体制和科教事业 767

一、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767

二、科教体制改革及其成就 772

第四节 国防现代化和灵活务实的外交 778

一、国防现代化 778

二、灵活务实的外交 782

第五节 社会生活的巨变 784

一、改革开放给中国百姓带来巨大实惠 784

二、社会分层的加剧 787

三、婚姻家庭的变化 790

四、价值观念的更新 794

五、人际关系的调整 798

第六节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800

一、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801

二、中国人口增长、流动和就业的巨大压力 802

三、日益泛化的犯罪与反犯罪、腐败与反腐败斗争 804

第十二章 香港澳门的主权回归和社会发展 811

第一节 香港的割让与回归 811

一、香港的割让 812

二、香港的回归 818

第二节 香港社会生活透视 824

一、人口 824

二、衣食住行 825

三、社会风尚与习俗 829

四、社会福利 832

五、社会病态 833

第三节 香港回归后的繁荣、稳定与发展 836

一、政治 836

二、经济 837

三、文化教育 839

第四节 澳门问题的由来与解决 841

一、澳门问题的由来 842

二、澳门问题的解决 846

一、人口 851

第五节 澳门社会变迁 851

二、政治 853

三、经济 856

四、文化教育 857

五、社会风情 861

第十三章 台湾社会现状与祖国和平统一 865

第一节 台湾问题的由来 865

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865

二、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而进行的努力 869

一、人口 878

第二节 台湾社会的变迁 878

二、政治 879

三、经济 883

四、文化教育 893

第三节 台湾社会生活透视 897

一、衣食住行 897

二、风俗民情 899

三、社会问题 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