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原理新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顾祖钊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020030483
  • 页数:437 页
图书介绍:

导论 1

第一编 文学本质论 11

小序:新的文学本质观提出的理论依据 11

第一章 文学的初级本质 12

第一节 文学的哲理本质观 13

一 关于哲理本质观的争论 13

二 哲理文学的存在 18

三 文学哲理本质观的美学根据 22

第二节 文学的情感本质观 27

一 人类对文学情感本质观的发现 27

二 情感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成为文学的本质 31

一 人类对文学历史本质的认识 33

第三节 文学的历史本质观 33

二 文学的历史本质在作品中的反映 39

第四节 三种本质观的互补性及其共存的合理性 42

一 人类关于文学本质的争论 42

二 文学的初级本质与人类精神需要的对应关系 45

第二章 文学的中高级本质及本体 47

第一节 广义的文学历史本质 47

一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文学的质的规定性 47

二 人类对文学的历史哲学本质的认识 49

三 文学的历史哲学本质的内涵要素 51

第二节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 53

一 审美反映论形成的过程 53

二 审美反映与普通反映的区别与联系 56

三 审美反映论的理论意义 64

第三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67

一 马恩对文学本质的宏观把握 68

二 文学的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69

三 关于文学本质的初步结论 74

第四节 文学的本体 75

一 文学用语言构筑艺术世界 75

二 文学本体的心灵性 77

三 文学本体的文化性 80

第五节 文学的社会作用 82

一 文学的社会作用 82

二 文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90

第一章 文本的构成 94

小序:作品文本的构成及其艺术至境形态 94

第二编 文学作品论 94

第一节 文本的存在形式 95

一 关于文本存在形式的争论 95

二 文本是由审美信息构筑的艺术世界 98

三 文本是气韵生动的艺术世界 100

第二节 文本的语言层面 102

一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102

二 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不同 104

第三节 文本的形象层面 108

一 形象层面的重要性 108

二 文学形象的特征 110

一 关于意蕴 114

第四节 文本的意蕴层面 114

二 意蕴的层次与结构 116

第二章 文学形象的艺术至境形态 117

第一节 文学意象 118

一 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119

二 文学意象的艺术特征 121

三 文学意象的分类 127

第二节 文学意境 128

一 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129

二 文学意境的特征 130

三 意境的分类 136

第三节 文学典型 138

一 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 139

二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141

三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50

第三章 文学的类型 154

第一节 文学表现方式呈现的类型 154

一 象征型文学 154

二 抒情型文学 157

三 写实型文学 159

第二节 从文学体裁上的分类(上) 161

一 诗歌及其特征 161

二 散文及其特征 166

三 杂文与报告文学 167

一 小说及其特征 169

第三节 从文学体裁上的分类(下) 169

二 戏剧文学及其特征 172

三 影视文学及其特征 175

第四章 文学风格 178

第一节 文学风格的界定及其成因 179

一 关于文学的风格 179

二 文学风格形成的原因 181

第二节 风格的特性与分类 185

一 文学风格的一般特性 185

二 文学风格的分类 188

第三节 时代的风格和群体的风格 197

一 时代的风格 197

二 民族的风格 199

三 地域的风格 201

四 流派的风格 203

第三编 文学创作论 205

小序:应区分创作的本质与文学的本质 205

第一章 文学创作理论评述 206

第一节 中外传统创作论 206

一 摹仿说 207

二 摹心说 210

三 对摹仿说和摹心说的反思 213

第二节 心理分析学派创作论 215

一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创作论 215

二 荣格集体无意识创作论 218

一 格式塔质与元素主义的对立 221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创作论 221

二 格式塔心理学派创作论要点 223

三 阿恩海姆创作论的意义和局限 225

第二章 艺术思维 228

第一节 艺术思维的特征 228

一 艺术思维是审美性的思维 228

二 艺术思维是虚构性的思维 229

三 艺术思维是情感催动的思维 232

第二节 艺术思维的心理机制 233

一 审美知觉与艺术情感 234

二 艺术思维中的想象机制 241

三 艺术思维中的理性机制与非理性机制 245

一 意象思维 251

第三节 艺术思维的类型 251

二 具象思维 256

第三章 文学创作流程 260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 260

一 生活积累与情感积累 260

二 艺术发现 264

三 创作意图 267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 268

一 艺术构思的目的 268

二 艺术真实 271

三 艺术概括 274

四 艺术灵感 277

一 艺术传达过程的复杂性 279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艺术传达阶段 279

二 体裁对内容的征服 281

三 语言对内容的征服 283

四 即兴与推敲 286

第四章 文学创作的基本方式 288

第一节 文学叙事 289

一 故事 289

二 事件 289

三 情节 291

四 人物 295

五 视角与时间 299

一 关于抒情的界定 303

第二节 文学抒情 303

二 抒情的内容 305

三 抒情主体的建构 308

四 抒情话语 311

第三节 文学修辞技巧 319

一 比喻与象征 319

二 复义与含混 323

三 悖论与反讽 324

第四编 文学发展论 328

小序:应追问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328

第一章 文学的起源与一般发展模式 328

第一节 文学起源诸论 328

一 文学起源于劳动 329

二 关于游戏说 331

三 关于魔法说 332

四 关于文学艺术起源的几点思考 332

第二节 社会心理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 335

一 社会心理概念的提出 335

二 社会心理的特征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337

三 怎样理解马恩关于文学艺术发展的论述 340

第三节 文学发展的自律 342

一 人类关于文学艺术发展模式的猜测 343

二 文学发展自律的实质是审美理想模式的变化 348

一 文学发展历史继承性的一般原理 351

第一节 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 351

第二章 文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351

二 文学历史继承性的主要方式 353

三 文学发展历史继承性的具体内容 357

第二节 从民族文学到世界文学 361

一 人类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361

二 各民族文学相互交流和影响的一般规律 370

三 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 375

第五编 文学接受论 379

小序:应该建构中西融合的接受论 379

第一章 文学接受 379

第一节 文学接受发生的条件 380

一 文学接受者的素质 380

二 文学接受者的审美心境 382

三 文学接受的客体条件 383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过程 384

一 期待视野与接受动机 384

二 文学接受中的“同化”与“顺应” 386

三 文学接受的性质 388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 390

一 共鸣 391

二 净化 392

三 领悟 394

四 延留 395

第二章 文学批评 396

一 文学批评的意义 397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意义和方式 397

二 文学批评的方式 402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 407

一 道德批评 407

二 社会批评 409

三 文本批评 412

四 心理批评 41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 422

一 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相统一的批评原则 422

二 真、善、美相统一的批评标准 425

三 批评实践的方法与细则 430

后记 436

主要参考书目 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