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美丽富饶的北大荒 1
第一节 自然 经济地理 1
垦区的自然地理 1
垦区的经济地理 4
第二节 解放前的北大荒 6
清代、民国时期的垦殖 9
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10
日伪时期的移民侵略与掠夺 11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土地改革和支前运动 12
第一章 星火燎原北大荒 14
第一节 毛泽东主席发布号令 14
北大荒的新纪元 14
北大荒上的“南泥湾” 15
第二节 多路垦荒大军开荒建农场 16
第一批国营农场的创建 16
第一个国营农场管理机构的建立 20
新建和扩建的一批农牧场 20
第一次形成的国营农场群 21
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走产业化道路 24
第三节 创建初期的经营管理 32
农场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 32
初期的经营管理 34
早期的农业技术 38
第四节 社会文化事业 44
初兴的农垦科技事业 44
初创的文教卫生事业 48
初始的北大荒文学艺术 51
初步萌发的北大荒精神 54
农场场区和公路建设 59
十万官兵扩建、创建农场 61
第二章 进军广阔天地 61
第一节 王震再次挥师开发北大荒 61
青年垦荒队和山东支边青年 64
新建一批劳改农场 65
第二节 领导体制、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方针 66
领导体制 66
企业管理体制 68
经营方针 69
制定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71
第三节 遵循自然规律,提高生产力水平 71
用机械化装备重点生产队 72
更新农业机构,提高农机管理水平 73
开展技术革新,改进农机具 75
加强技术培训,推广农业技术 76
掌握水利建设规律,提高抗灾能力 77
第四节 遵循经济规律,改进经营管理 79
所有制结构 79
经济责任制 81
专业化管理 82
发展多种经营 84
商业的兴起和外贸出口 90
改变经营管理的“五条”、“十六条” 91
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指导下获得新的发展 93
第五节 社会文化事业 96
科研事业日益发展 96
系统网络化的文教卫生事业 97
北大荒第一次文艺繁荣 101
开拓者培育了北大荒精神 109
场区小城镇建设雏形和交通建设 113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曲折中前进 117
第一节 领导体制的变动及新建农场 117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 117
知识青年是北大荒建设新的生力军 119
省属国营农场的二次“下放”及调整 120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的成立 121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及“左”的错误的危害 122
企业管理体制及经营方针 122
经营管理违背经济规律 123
农业生产违背自然规律 127
经济遭受挫折及其影响 129
第三节 总结经验教训,寻求发展生产 131
重新重视经营管理 131
改革分配制度 134
采取措施提高农业生产力 135
商品粮基地建设的重要决策 139
农业生产的恢复及“五五”发展规划 139
第四节 垦区经济在调整中发展 139
工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及“三为主”的发展方针 142
别拉洪河工程的重大举措 145
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对黑龙江垦区的关注 146
在徘徊中前进的三年 149
第五节 社会文化事业 150
垦区小城镇初步形成 150
农垦科研走出困境后的发展 151
农垦教育事业挫折后的振兴 152
农垦卫生事业动乱后的恢复 154
“军垦文化”与“知青文化”齐放异彩 157
建设者丰富发展了北大荒精神 163
第四章 北大荒的新时代 16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 169
第一节 重大的战略转折 169
领导体制的统一和机构改革 171
企业经营方针的调整和完善 173
多层次所有制结构的初步形成 177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探索 179
农业现代化的窗口——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 179
洪河农场——补偿贸易的探索 182
100个全盘机械化生产队试点——依靠国产装备迈向农业现代化的实验 183
我国农垦系统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第一个项目——黑龙江农垦项目 185
第三节 垦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 187
改革开放以来国营农场管理体制的变革 188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 193
第四节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世纪伟业 196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 196
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骤 201
黑龙江垦区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 203
实施科教兴垦战略 206
经济规模和经营成果 207
第五节 社会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209
新型的农垦城镇建设 209
科研事业硕果累累 210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217
卫生事业在改革中健康发展 224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228
弘扬北大荒精神,做北大荒精神的忠实传人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