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城市 1
1.1 城市化的步伐不可阻挡 1
1.1.1 城市化的进程 1
1.1.2 城市化的现代化意义 2
1.1.3 中国的城市化 3
1.2 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6
1.2.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和内涵 6
1.2.2 城市发展的生态觉醒 7
1.2.3 生态城市令人向往 10
1.3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15
1.3.1 生态化 16
1.3.2 系统性 17
1.3.3 区域性 17
参考文献 17
2 可持续发展的监测与评估方法 19
2.1 城市可持续发展监测的需求 19
2.1.1 监测指标的意义与功能 19
2.1.2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 22
2.2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监测指标与评估模型的研究应用 23
2.2.1 国外可持续发展监测的进展 23
2.2.2 国内可持续发展监测的进展 49
2.2.3 我国生态城市的评估与指标体系的进展 57
2.3 国外若干评估模型的框架分析 58
2.3.1 概述 58
2.3.2 基于经济学的模型 60
2.3.3 三成分模型 61
2.3.4 压力-响应模型 62
2.3.5 联接人类/生态系统福利模型 63
2.3.6 社会财富的多资本模型 63
2.4 不同评估模型的对比 65
2.4.1 现有评估模型评述 65
2.4.2 关于指标方法存在的某些问题与典型的可替代指数 66
2.5 技术路线与方法学 67
2.5.1 调研得出的基本结论 67
2.5.2 技术路线的确定 68
2.5.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69
2.5.4 指标选取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71
2.5.5 数据的需求 77
2.5.6 计算软件的开发 78
2.5.7 案例城市的选取 79
参考文献 80
3 环境污染损失与资源损耗的计算 88
3.1 环境污染损失和资源损耗计算的综述 88
3.1.1 环境污染损失计算的综述 88
3.1.2 资源损耗计算的综述 91
3.2 大气污染损失的计算 91
3.2.1 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价值的评估方法 92
3.2.2 苏州市大气污染损失计算的案例研究 95
3.2.3 苏州市大气污染损失的计算结果 98
3.2.4 案例城市之间的比较 100
3.3 水污染损失的计算 103
3.3.1 水污染损失的计算方法 103
3.3.2 苏州市水污染损失计算的案例研究 104
3.3.3 案例城市之间的比较 106
3.4 噪声污染损失的计算 114
3.5 长期环境影响的计算 116
3.5.1 城市长期环境影响的综述 116
3.5.2 案例城市域外影响的比较 118
3.5.3 消耗臭氧层物质的长期环境影响 129
3.6 城市资源损耗的计算 130
3.6.1 不可再生资源损耗的计算 130
3.6.2 可再生资源损耗的价值计算 131
3.6.3 自然资源总损耗的分析与结论 137
3.7 各案例城市环境污染损失的总体分析 138
3.7.1 宁波市环境污染损失的分析 138
3.7.2 广州市环境污染损失的分析 139
3.7.3 扬州市环境污染损失的分析 141
3.7.4 苏州市环境污染损失的分析 142
3.8 案例城市资源损耗的总体分析 143
3.8.1 宁波市资源损耗的分析 143
3.8.2 广州市资源损耗的分析 144
3.8.3 扬州市资源损耗的分析 145
3.8.4 苏州市资源损耗的分析 146
3.9 技术附录 147
3.9.1 大气污染损失的计算方法 147
3.9.2 水污染损失的计算 150
3.9.3 噪声污染损失的计算 151
3.9.4 资源损耗的计算方法 152
参考文献 152
4 经济学测量模型——环境近似调整后的国内生产净值 154
4.1 对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测量 154
4.2 从经济学角度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159
4.2.1 梭罗和哈特维克(Solow-Hartwick)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159
4.2.2 “弱”可持续发展理论 161
4.3 环境近似调整后的国内生产净值(AEANDP)的涵义 162
4.4 环境近似调整后的国内生产净值(AEANDP)的计算 163
4.5 对案例城市的计算 164
4.5.1 计算流程 164
4.5.2 计算结果及分析 166
4.5.3 AEANDP模型计算后的政策建议 170
参考文献 171
5 经济学测量模型——真实储蓄率 173
5.1 城市财富的监测手段——真实储蓄率 173
5.1.1 真实储蓄率的提出 173
5.1.2 真实储蓄率的研究进展 176
5.2 真实储蓄率的基本理论 180
5.2.1 真实储蓄率的方法学 180
5.2.2 真实储蓄率的经济学含义 181
5.2.3 真实储蓄率的政策含义 186
5.2.4 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187
5.3 案例城市真实储蓄率的计算与比较 189
5.3.1 宁波市GSR的案例研究 189
5.3.2 广州市GSR的案例研究 197
5.3.3 扬州市GSR案例研究 203
5.3.4 苏州市GSR的案例研究 209
5.4 真实储蓄率(GSR)模型的案例比较与讨论 215
5.4.1 各个城市真实储蓄率的比较 215
5.4.2 真实储蓄率判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讨论 218
参考文献 220
6 生态学测量模型——生态足迹 222
6.1 生态足迹的由来 222
6.2 生态足迹的概念 223
6.3 生态足迹的内涵 224
6.4 生态足迹的计算理论 226
6.4.1 基本假设 226
6.4.2 生态足迹的生物生产土地分类 226
6.4.3 生态足迹计算的技术路线 227
6.5 生态足迹的计算分类 228
6.5.1 国家生态足迹 228
6.5.2 地区生态足迹 229
6.5.3 个人生态足迹 230
6.6 生态足迹计算的影响因素和局限 233
6.7 对生态足迹的国际研究进展 235
6.8 案例城市生态足迹计算 238
6.8.1 计算说明 238
6.8.2 各个消费账户的计算说明 239
6.8.3 生态足迹平衡表和生态足迹矩阵的计算 245
6.8.4 各案例城市的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 246
6.8.5 关于生态足迹计算结果的分析及建议 255
参考文献 258
7 社会政治学测量模型——真实发展指标 260
7.1 真实发展指标(GPI)模型 260
7.1.1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缺陷 260
7.1.2 真实发展指标(GPI)的提出 262
7.1.3 真实发展指标的研究进展 262
7.2 真实发展指标的基本理论 266
7.2.1 真实发展指标的经济与社会学含义 266
7.2.2 真实发展指标的方法学 268
7.2.3 真实发展指标的数据分析 273
7.3 案例城市真实发展指标(GPI)的计算 273
7.3.1 苏州市GPI评价结果的分析 273
7.3.2 宁波市GPI评价结果的分析 280
7.3.3 广州市GPI评价结果的分析 287
7.3.4 扬州市GPI评价结果的分析 294
7.4 案例城市真实发展指标(GPI)的比较 301
7.4.1 城市间人均GPI和人均GDP的比较 301
7.4.2 人均GPI和人均GDP的增长率比较 302
7.4.3 GPI子账户的比较分析 303
7.5 GPI监测对于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305
参考文献 306
8 社会政治学测量模型——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 308
8.1 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的由来 308
8.1.1 GDP与经济福利测量 308
8.1.2 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的由来 309
8.2 ISEW的概念内涵 311
8.3 ISEW的国际研究进展 313
8.4 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的计算流程 317
8.4.1 ISEW计算总表 317
8.4.2 对ISEW各组成栏目的说明和计算结果 317
8.5 案例城市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322
8.5.1 ISEW计算结果的动态变化趋势 322
8.5.2 各项因素对ISEW的贡献率 324
8.5.3 一些关键因素对ISEW的影响 328
8.5.4 通过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模型计算后的政策建议 331
参考文献 332
9 中国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34
9.1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 334
9.1.1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定义 334
9.1.2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 335
9.1.3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功能和应用 339
9.1.4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局限 340
9.2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指标解释 340
9.3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计算方法 341
9.3.1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342
9.3.2 因子分析 344
9.3.3 权重的选取 345
9.3.4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计算 345
9.3.5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346
9.4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应用和案例研究 346
9.4.1 苏州市UEDSI的计算结果和分析 347
9.4.2 宁波市UEDSI的计算结果和分析 351
9.4.3 广州市UEDSI的计算结果和分析 356
9.4.4 扬州市UEDSI的计算结果和分析 360
9.4.5 苏州、宁波、广州、扬州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比较 365
9.4.6 UESDI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 368
9.4.7 部分指标的比较和分析 369
参考文献 371
附录A 中国各级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372
表A-1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001年修正) 372
表A-2 山东省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75
表A-3 江西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一)——系统要素型 376
表A-4 江西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二)——发展特征型 377
表A-5 云南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78
表A-6 国家环保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及计分方法 379
专栏A-1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试行) 379
专栏A-2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指标(试行)考核要求摘抄 380
表A-7 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级环境优美城镇考核指标 381
表A-8 昆明市和玉溪市可持续发展指标框架 382
表A-9 南阳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83
专栏A-3 绿色城市的标准 384
表A-10 园林城市基本指标表 385
表A-11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385
附录B 国家环保总局 387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 387
专栏B-1 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县建设指标(试行)” 387
表B-1 生态县建设指标 387
专栏B-2 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市建设指标(试行)” 389
表B-2 生态市建设指标 390
专栏B-3 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 391
表B-3 生态省建设指标 392
附录C 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监测与评估的技术指南 394
C.1 数据处理方法 394
C.2 因子分析法 397
C.3 建立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步骤 400
附录D 案例城市的基本概况 406
D.1 宁波 406
D.2 广州 409
D.3 苏州 413
D.4 扬州 417
附录E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指标解释 421
E.1 资源支持系统(21个变量) 421
E.2 经济发展能力系统(15个变量) 431
E.3 社会支持系统(18个变量) 440
E.4 环境支持系统(17个变量) 450
E.5 体制和管理系统(11个变量) 459
缩略语索引 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