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引论篇 3
序章 郭嵩焘研究的学术意义 3
郭嵩焘其人 3
郭嵩焘研究的现状 5
郭嵩焘研究的意义 12
第一章 主题先行:为郭嵩焘寻找一个历史位置 15
郭嵩焘究系何类历史人物 15
湘军事业是郭嵩焘一生事业的根本 18
“与狼共舞,与虎谋皮”:郭嵩焘中西文化与文明观的理想主义色彩及其现实主义走向 22
中篇 湘军事业篇 29
第二章 论郭嵩焘在湘军军事、政治集团意识形态表现中的作用 29
意识形态对特定社会结构上层建筑的规范性作用 29
《讨粤匪檄》是湘军集团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宣言 32
郭嵩焘确切表达的湘军集团自由化意识形态的内涵:“创业垂统” 36
“中兴”还是“创业”——王闿运与郭嵩焘在湘军事业意识形态表达上存在的“路线分歧” 39
儒家意识形态理论对人治主义政治理想与现实的追求:“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立德”与“立功”的统一 43
第三章 郭嵩焘宗奉王船山思想为指导湘军事业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 49
“代圣人立言”的“一家之言” 49
郭嵩焘确立王船山的“道统”权威地位 51
郭嵩焘儒家理性的特定时代表现:突出一个“真”字 55
曾国藩与郭嵩焘是船山哲学的实践者,不是反宋、明理学的“汉学”实践者 59
船山哲学并湘军事业使中国一个文化新时代的开端成为现实 62
第四章 湘军事业促成中国地主阶级军事、政治体制全面自由化开端 69
一个抗礼清廷的地主阶级政治实体的存在 69
地主阶级全面自由化的政治模式 73
地主阶级全面自由化与全面反自由化的“枢府”与“外府”之争:同光党争 78
地主阶级自由化的文化模式 86
中国地主阶级自身更新与中国文化革新同步的可能性 90
第五章 郭嵩焘在湘军事业军事和政治活动中的表现:志大才疏,一位理想主义的实行家 95
事业高潮四起四落 95
善始不能善终,战场不能耐苦,官场不能任怨 98
志大才疏,不能“了事” 102
郭嵩焘理想主义的性质:“超前”还是“超人”? 106
文化理想与文明现实 112
下篇 涉外思想篇 123
第六章 中西文明开始较量的不可避免及其文化精神的根本差异 123
中国对西方现代文明结构的最早认识 123
处于较量状态的中西文明 127
“专于自守”: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保守性 130
“主于爱人”:西方现代文化思想的进取性 134
第七章 以中西文化交融为目的的妥协性涉外思想 139
由抵抗到妥协的由来 139
放弃宋以下第二文化时代妄自尊大的中华文明观,向唐以上第一文化时代民族平等交往的中华文明观回归 142
循理外交:以谈判代替对抗 148
通“夷情”,达其“理”:了解西方国家在华根本利益所在 151
提高中国人治主义文明的行政水平,获取西洋现代文明载体中最新文化成果——“强本逐末论” 156
“富国强兵”与“民富国强”经济战略的中西文化背景及其在中西文明中的现实主义走向 160
第八章 以中西文化交融为手段化解19世纪中西文明冲突的理想道路:以“富民”为先的“强国”之路 160
郭嵩焘的“民富国强”说 164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以中西文明对抗目标为导向,“师洋人之所利以利民”是以中西文化交融目标为导向 173
第九章 以实践中西文化交融为内容的一次和平主义外交活动 179
由应付文明对抗任务的“谢罪”使臣化为实践文化交融的亲善大使 179
郭嵩焘、严复、斌椿对西方文明的不同体验 186
对西方文明结构中议会政治制度的认知 190
明中国人治与西洋法制之道 200
第十章 中西文明冲突下实现文化交融的现实主义先行步骤:人才教育西方化 203
中西文化趋同的第一个聚焦点:人才教育 203
技术人才的培养:“强国之急务” 210
培养全面性人才的理想:“育通变之才” 216
附录 223
郭嵩焘生平大事年表 223
主要参考文献 229
后记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