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篇 中国奴隶社会(商—春秋)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7
第一章 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发展 9
第一节 奴隶社会形成发展时期(夏一西周)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斗争 11
第二节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春秋)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知识和思想斗争 17
第二章 商周时期进步思想的萌芽 21
第一节 商周之际宗教神学体系下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萌芽——《易经》和《洪范》的思想 21
第二节 西周时期怀疑上帝鬼神的思想 29
第三章 春秋时代社会思想的进步以及新旧思想倾向的斗争 33
第一节 活跃的反神秘主义思潮 35
第二节 对事物动因和世界起源认识的深化 37
第三节 素朴的辩证法思想 40
第四节 进步的重“民”思想 43
第五节 《管子》礼与法、富民和德教并重的治国方针 45
第六节 《管子》法天道、顺四时、遵五行的生活准则 48
第四章 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52
第一节 老子思想的产生 52
第二节 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思想 55
第三节 作为哲学最高范畴的道 57
第四节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63
第五节 轻视实践的认识论 68
第六节 小国寡民的社会思想 70
第五章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74
第一节 孔子的生平和立场 74
第二节 礼和正名思想 79
第三节 “克己复礼”的仁的学说 83
第四节 对天命的信仰 88
第五节 教育方法和思想方法 92
第六节 孔子的历史地位 97
第二篇 中国封建社会确立时期(战国)哲学思想的发展 101
第一章 封建社会确立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阶级斗争和思想战线上的“百家争鸣” 103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确立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03
第二节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自然科学水平的提高 105
第三节 封建社会确立时期(战国)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107
第四节 思想战线上的“百家争鸣” 109
第二章 在宗教外衣下墨子进步的社会观和认识论 113
第一节 墨子和他的学派 113
第二节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政治思想 115
第三节 墨子的社会思想和历史观 118
第四节 经验论的认识论 120
第五节 “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 124
第三章 宋钮尹文的精气论 127
第一节 作为万物本源的精气学说 127
第二节 虚一而静的认识论 132
第三节 法治兼礼治的社会思想 135
第四章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的辩证法思想 138
第一节 《孙子兵法》产生的历史条件 138
第二节 《孙子兵法》中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原始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139
第三节 《孙膑兵法》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145
第五章 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哲学思想 149
第一节 孟子所代表的阶级 150
第二节 仁政学说 152
第三节 义和利,劳心和劳力 156
第四节 性善说 159
第五节 尽心、知性、知天的哲学体系 162
第六节 孟子和许行、杨朱等人的辩论 167
第六章 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 171
第一节 从天道自然无为到宿命论 172
第二节 从相对主义到虚无主义 175
第三节 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181
第七章 惠施、公孙龙的哲学和逻辑思想 185
第一节 名辩思想的社会根源 185
第二节 惠施的“合同异”的学说 186
第三节 公孙龙形而上学的逻辑体系 192
第四节 关于其他辩者二十一事 197
第一节 后期墨家和墨经 202
第八章 后期墨家素朴反映论的认识论和它的逻辑学说 202
第二节 素朴反映论的认识论 203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 207
第四节 功利主义的社会政治伦理思想 212
第九章 《易传》的辩证法思想 216
第一节 《易传》对《易经》思想的发展 216
第二节 《序卦传》、《杂卦传》、《彖传》、《象传》和《文言》的辩证法思想。《说卦传》和《序卦传》中的万物起源论 217
第三节 《系辞传》的辩证法思想和宗教观念 220
第十章 荀子哲学——对先秦诸子的批判和总结 226
第一节 制天命的自然观 227
第二节 虚一而静认识论的发展 232
第三节 正名论的逻辑思想 237
第四节 性恶论 242
第五节 社会历史观 246
第六节 苟子对以前哲学思想的总结 251
第十一章 韩非进化的历史观和法治思想 254
第一节 法、术、势结合的法治思想 254
第二节 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258
第三节 以“参验”为特点的认识论 263
第四节 自然观——论道与理 265
人名索引 270
名词索引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