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篇 1
第一章 词汇学与训诂学 1
第一节 词汇学 1
一、词汇学的类别和功用 1
二、词汇学的历史和现状 8
三、词汇学同语言学其他学科的关系 10
四、词汇的体系性和结构层 17
第二节 训诂学 26
一、训诂学的性质 26
二、训诂学的作用 32
第三节 训诂产生的原因 56
一、文字载体改变 57
二、语法习惯改变 64
三、词语形义改变 70
四、语音改变 84
通论篇 89
第二章 古今词义的异同 89
第一节 词汇新陈代谢 89
一、旧词消亡 89
二、新词产生 94
三、动态词义观 95
第二节 古今词汇比较 96
一、一成不变 96
二、貌合神离 97
三、改头换面 98
四、面目全非 100
第三节 词义的时代性 102
一、词义的时代性和古汉语辞书 102
二、词义的时代性和古书阅读 104
第四节 词的通义和僻义 109
一、通义和僻义的比较 109
二、僻义识别和确认的途径 111
第五节 古今词义的差别 113
一、双音词方面的词义差别 114
二、单音词方面的词义差别 118
第六节 词语古义的掌握和辨析 123
一、语感和古义 123
二、现代汉语和古义 125
三、对文和古义 129
四、字形和古义 134
第三章 词的形构和意义 135
第一节 单音词 135
一、单音词的特点 135
二、单音词同双音词的区别 146
第二节 复音词 154
一、合成词的结构 154
二、合成词的意义和形式 159
三、联绵词的分类 164
四、联绵词的意义和书写形式 167
五、叠音词和词的重叠 174
第四章 词的关系 177
第一节 同义关系 177
一、什么是同义词 177
二、同义词产生的途径和原因 178
三、同义词的类型 182
四、同义词的辨析 187
五、同义词的运用 196
第二节 反义关系 199
一、什么是反义词 199
二、反义词的对应关系 201
三、反义词的变化 202
四、反义词的作用 204
第三节 同源关系 208
一、什么是同源词 208
二、同源词的形音义 208
第五章 词义关系 211
第一节 词的本义 211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 211
二、考索本义的方法 214
第二节 本义和引申义同词关系比较 216
一、相因推导关系 217
二、相似类比关系 218
三、相关借代关系 219
第三节 本义和引申义异词关系比较 222
一、相向引申 223
二、替补引申 223
三、同步引申 224
四、同归引申 225
第四节 词义演变鸟瞰 225
一、词义演变的外因 225
二、词义演变的内因 227
三、汉语语词的讹变 233
四、词义演变的方式 243
五、词义演变的结果 249
专论篇 256
第六章 汉语词义 256
第一节 汉语借代义 256
一、词的借代义 256
二、词的借代义与修辞学的借代手法 260
三、词的借代义的形成途径 264
四、借代义是词义演变的重要内容 273
第二节 汉语词义系统 275
一、汉语词义结构 275
二、静态义和动态义 280
三、词的语法义 281
四、词的语用义 282
第三节 汉语联绵词的形音义 294
一、联绵词的义素义 294
二、联绵词的语音模式 296
三、联绵词的文字形式 297
四、联绵词的分化演衍 300
第七章 组合与释读 304
第一节 语词组合 304
一、语词组合关系类别 304
二、语词组合关系变化 305
第二节 数词释读 317
一、成语中的数词组合格式 318
二、成语中数词组合格式的特点 320
三、成语中数词组合格式的含义 322
第三节 “月亮”义语词释读 330
一、兔系 330
二、蟾系 332
三、桂系 334
四、娥系 335
五、魄系 336
六、形系 337
七、综合系列 339
八、非系列性的 341
第四节 疑难语词释读 344
一、释“孰与” 344
二、释“境壤界” 348
三、释“首虏” 351
四、释“砍大山” 353
第五节 词缀释读 357
一、语音化词缀 357
二、语法化词缀 365
三、语用化词缀 370
四、词缀释读的误区 373
第八章 专书词汇和专书词汇学 376
第一节 《说文》义训条例 376
一、同义相训 377
二、反义相训 382
三、总名释分名 382
四、狭义训广义 382
五、说明作用 383
六、描摹形状 383
七、显示情貌 383
八、比类释义 384
九、设立界说 384
第二节 《史记》复音词 386
一、《史记》复音词的确定标准 388
二、《史记》复音词造词法 395
三、《史记》复音词的词形 415
四、《史记》复音词的特点 418
五、《史记》复音词的启示 455
第三节 《经义述闻》与汉语词汇学 456
一、《经义述闻》及其作者 456
二、因声求义 466
三、循境求义 474
四、汇比求义 483
五、《经义述闻》的语言学思想 494
六、《经义述闻·通说》的语言理论贡献 507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513
后记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