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绪论 1
第一章 证据法概述 1
第一节 证据法的概念与证据法的目的 1
一、证据法的概念 1
二、证据法的目的 2
第二节 证据法的立法与体系 4
第三节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8
一、证据裁判原则 8
二、证据辩论原则 10
三、及时公开原则 12
四、直接言词原则 13
五、自由心证原则 15
第二章 中外证据制度的历史轨迹 19
第一节 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轨迹 19
一、中国古代证据制度 19
二、中国证据制度的近代转型 22
三、中国现代证据制度 22
第二节 外国证据制度的历史轨迹 28
一、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制度 29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制度 38
第一节 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 41
一、与证据和证据运用有关的法律规范 41
第三章 证据法学的研究与发展 41
二、与证据和证据运用有关的司法实践 43
三、诉讼证明的方法、规律和规则 43
四、古今中外的证据制度和证据理论 44
第二节 证据制度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44
第三节 对外国证据制度的法律移植 48
一、法律制度移植的基本原理 48
二、法律文化情境中的证据制度移植 51
三、对外国证据制度移植的综合考量 56
第四章 证据概述 59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 59
第二编 证据论 59
第二节 证据的基本特征 61
一、客观性 61
二、关联性 62
三、法律性 63
第五章 书证 66
第一节 书证的概念和特征 66
一、书证的概念 66
二、书证的特征 67
第二节 书证的分类 69
一、两大法系对书证的分类 69
二、我国证据理论的分类 70
第三节 书证的证据力 77
一、书证的证据能力 78
二、书证的证明力 81
第四节 其他国家或地区有关书证的法律制度 84
一、英美法系国家有关书证的规定 84
二、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有关书证的规定 89
第六章 物证 98
第一节 物证的概念和特点 98
一、物证的概念 98
二、物证的特点 99
第二节 物证的范围 101
一、物证限于具有诉讼意义上的物证,并非所有的物质都等同于司法活动中的物证范围 102
二、可能成为物证的物品和痕迹种类繁多,各种物证的证明作用和证据价值各不相同,主要表现 104
第三节 物证在审判上的运用 107
一、对物证进行审查判断所借助的必要方式和手段 107
二、物证保全 108
第四节 物证与书证的关系 109
一、物证与书证的联系 110
二、物证与书证的区别 110
第五节 其他国家有关物证的法律制度 111
一、英美法系的物证 111
二、大陆法系的物证 113
第一节 证人证言的概念和特征 115
第七章 证人证言 115
第二节 证人资格 117
一、证人资格的概念 117
二、证人资格的法律特性 117
三、国外有关证人资格立法规定的特点 119
第三节 证人出庭作证 120
一、证人出庭作证的行为属性与法律功能 120
二、证人出庭作证在程序上的要义 123
三、现行立法、司法解释对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 126
第四节 证人的义务与权利 131
一、证人的义务 131
二、证人的权利 135
第五节 对证人的询问 137
一、询问证人的方式 137
二、对证人的隔离询问及证人之间的对质 140
第八章 当事人的陈述 142
第一节 当事人陈述的概念和特征 142
第二节 当事人的陈述在法律上的定位 143
第三节 当事人的自认 145
一、自认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145
二、自认的性质 146
三、自认的基本分类 148
四、自认的效力 157
五、自认的例外 159
七、自认的撤销 163
六、自认的追复 163
第四节 刑事被害人的陈述 165
一、刑事被害人陈述的概念 165
二、刑事被害人陈述的特征 167
三、刑事被害人陈述的意义 169
第九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171
第一节 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的概念和特征 171
一、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的概念 171
二、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的特征 173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意义 175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运用 176
三、要进行情理推断,审查其供述与辨解是否合情合理 177
四、关于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能否互为证据使用的问题 177
一、严格遵守“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原则 177
二、从口供材料的来源上,审查其讯问的程序是否合法 177
五、审查被告人的品质 179
六、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与其他证据有无矛盾 179
七、关于对待和正确处理翻供问题 179
第三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关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法律规定 180
一、关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法律规定的历史渊源 180
二、关于保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供述自愿性的重要规则 183
三、各国关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主要法律规定 185
一、视听资料的概念 188
第一节 视听资料的概念和特征 188
第十章 视听资料 188
二、视听资料的特征 190
三、视听资料的意义 193
第二节 视听资料的种类 193
一、录音资料 194
二、录像资料 194
三、计算机数据资料 195
四、其他技术设备提供的信息资料 196
第三节 视听资料在审判上的应用 197
一、视听资料的调查收集主体 197
二、视听资料的调查收集内容 199
四、视听资料的审查判断 200
三、调查视听资料的原则与方法 200
第十一章 鉴定结论 202
第一节 鉴定结论的概念和特征 202
一、鉴定结论的概念 202
二、鉴定结论的特征 204
第二节 鉴定人的法律地位 206
一、鉴定主体 206
二、司法鉴定 212
第三节 鉴定的基本程序 214
一、关于鉴定决定权和委托权问题 214
二、鉴定范围 215
三、出具鉴定结论 217
四、补充鉴定与重新鉴定 218
第四节 我国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完善的规则 220
一、我国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 220
二、我国鉴定制度完善的规则 222
第五节 其他国家有关鉴定结论的法律制度 225
一、英美法系国家有关鉴定的法律制度 225
二、大陆法系国家或者地区有关鉴定的法律制度 227
第十二章 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 231
第一节 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的概念和特征 231
一、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的概念 231
二、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的特点 233
第二节 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的内容与制作 237
一、勘验、检查和现场笔录的内容 237
二、勘验、检查笔录的制作程序 241
三、现场笔录的制作程序 242
第三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关勘验、检查和现场笔录的法律规定 242
一、法国有关勘验、检查和现场笔录的法律规定 243
二、英国有关勘验、检查和现场笔录的法律规定 244
三、德国有关勘验、检查和现场笔录的法律规定 245
四、意大利有关勘验、检查和现场笔录的法律规定 246
五、日本有关勘验、检查和现场笔录的法律规定 246
第一节 电子证据的概念与特征 248
一、电子证据的概念 248
第十三章 电子证据 248
二、电子证据的特征 250
第二节 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 251
一、电子证据与视听资料 252
二、电子证据与书证 253
三、电子证据属于独立的证据形式 254
第三节 电子证据在审判上的运用 256
一、电子证据的证据资格 256
二、电子证据的证明力 264
三、电子合同的运用 270
四、电子邮件的运用 281
第四节 其他国家有关电子证据的法律制度 283
一、英美法系证据法上电子证据规则 284
二、大陆法系证据法上电子证据规则 287
三、国际组织有关电子证据的问题 289
第十四章 证据的学理分类 292
第一节 证据分类概述 292
第二节 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293
第三节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295
第四节 本证与反证 296
第五节 控诉证据与辩护证据 298
第六节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300
第七节 主要证据与补强证据 304
第一节 证明的概念与含义 308
第三编 证明论 308
第十五 章证明概述 308
第二节 证明模式 309
第三节 证明的范畴 315
一、证明 315
二、释明 317
三、严格证明 318
四、自由证明 318
第四节 诉讼证明的目的 319
一、功利意义上的目的——解决争议 319
二、实证意义上的目的——有助于法官确定案件事实 320
三、价值意义上的目的——使法官获得某种必要程度上的确信 322
第五节 诉讼证明的基本理念 324
一、在既定的条件下尽可能追求客观真实 324
二、法官在诉讼证明上就待证事实的认识属于一种特殊的思维模式 326
三、坚持程序上的正当合法 327
第十六章 证明对象 329
第一节 证明对象的概念 329
第二节 证明对象的价值功能 330
第三节 证明对象的基本特征 332
第四节 证明对象在诉讼上之确定 333
二、刑事诉讼中确定证明对象的意义 336
一、刑事诉讼中证明对象的概念 336
第五节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336
三、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明对象的范围 337
第六节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340
一、与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有关的事实 340
二、据以证明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事实的间接事实与辅助事实 342
三、法官应依职权查明的事实 342
四、关于特定习惯、地方法规、外国现行法是否存在的事实 343
五、关于经验法则存否的事实 344
第七节 行政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345
一、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不完全是具体行政行为认定的事实 345
四、在特殊情况下,原告主张的事实可能成为证明对象 346
二、所有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关的事实,都可以成为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但与具体行政行为无关的事实,不能成为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 346
三、在起诉被告作为和不作为案件中,被告和原告的证明对象各不相同 346
第十七章 司法认知 347
第一节 司法认知的概念与法意 347
第二节 司法认知的方式 349
一、法院依职权进行的司法认知 349
二、当事人主动申请的司法认知 358
第三节 抗辩权的行使及其效果 360
第十八章 证明责任 364
第一节证明责任概述 364
第二节 证明责任的产生及分配 367
一、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源流与主要学说 371
第三节 证明责任的分配与有关学说原理 371
二、罗森伯格的规范说所确立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 373
三、英美法系的说服负担说 375
第四节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376
一、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概念 376
二、国外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原则 378
三、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原则 379
四、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告人不负证明责任的例外情况 380
五、证明责任与沉默权 382
第五节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383
一、适用于一般民事诉讼案件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 383
二、适用于特殊民事诉讼案件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 385
第六节 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387
一、被告证明责任的特定范围 387
二、起诉人的初步证明责任 390
三、原告对特别事项的证明责任 391
第十九章 举证时限制度 397
第一节 举证时限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397
一、举证时限的概念 397
二、举证时限的基本特征 400
第二节 举证时限制度的基本原理 401
第三节 举证时限在审判上的应用 406
一、举证时限的确定 406
二、诉的变更与举证时限的变更 407
三、举证期限的延长 410
四、“新的证据”及其举证时限 411
第四节 行政诉讼中举证时限的特殊问题 414
一、被告的举证时限 414
二、原告和第三人的举证时限 415
第二十章 证据交换 422
第一节 证据交换的概念和功能 422
一、证据交换的概念 422
二、证据交换的制度功能 422
第二节 证据交换的基本原理 424
一、效益支配下的现代司法正义观 424
二、审理结构程序中的庭前证据交换 425
三、诉讼模式对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影响 427
第三节 证据交换在我国审判上的应用 429
一、《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前的立法与实践 429
二、《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后的立法与实践 430
第四节 国外证据交换的法律制度 439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开示制度 439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交换制度 443
第二十一章 质证 449
第一节 质证的概念与基本功能 449
一、质证的概念 449
二、质证的基本功能 449
第二节 质证的程序模式 452
一、质证的顺序 453
第三节 质证的顺序与开展 453
二、质证的进行 459
第二十二章 证明标准 463
第一节 证明标准概述 463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 463
二、设置证明标准的考虑因素 465
第二节 关于证明标准的理论探讨 466
一、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 466
二、证明标准的一元化与多元化 468
一、证明程度与证明标准 470
第三节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470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程度 471
三、历史上和国外关于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制度和理论 472
四、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475
五、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明标准的具体落实 477
第四节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478
一、立法现状 478
二、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 479
三、特殊类型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482
第五节 行政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483
一、优势证明标准 483
二、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 486
三、清楚而有说服力的证明标准 489
四、证明标准与行政法律关系的不对等程度 492
第二十三章 推定 497
第一节 推定的概念与特征 497
一、推定的概念 497
二、推定的特征 498
三、推定与相关概念的辨别 501
第二节 推定的基本原则及在审判上的应用 503
一、推定的诉讼价值 503
二、推定的基本原则 508
三、正确适用推定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510
第三节 无罪推定 511
一、无罪推定的基本含义 512
二、无罪推定的意义 513
三、无罪推定在我国刑事法律中的体现 515
第二十四章人民法院对证据的调查收集 516
第一节 证据调查收集的概念和意义 516
一、证据调查收集的概念 516
二、证据调查收集的意义 517
第二节 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 518
一、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案件事实范围 518
二、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与当事人举证的关系 518
一、调查收集证据的基本要求 520
第三节 调查收集证据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520
二、调查收集证据的方法 521
第二十五章 证据保全 523
第一节 证据保全的概念和种类 523
一、证据保全的概念和意义 523
二、证据保全的种类 525
第二节 证据保全的方法和效力 531
一、证据保全的方法 531
二、证据保全的效力 533
第一节 审查判断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535
一、审查判断证据的概念 535
第二十六章 证据的审查判断 535
二、审查判断证据的意义 536
第二节 审查判断证据的基本原则 538
一、真实性原则 538
二、关联性原则 539
三、合法性原则 541
第三节 对各种证据的审查判断 543
一、对物证的审查判断 543
二、对书证的审查判断 545
三、对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 546
四、对刑事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判断 547
五、对刑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与辩解的审查判断 549
六、对当事人陈述的审查判断 550
七、对鉴定结论的审查判断 551
八、对勘验、检查、现场笔录的审查判断 552
九、对视听资料的审查判断 553
第四节域外证据 555
一、关于在国外形成的有关证据 555
二、关于在港、澳、台地区形成的证据 557
三、对附具中文译本的要求 560
四、关于域外证据的有关实务问题 560
第二十七章证据规则 563
第一节 证据规则的概念、功能 563
一、证据规则的概念 563
二、证据规则的法律属性 564
三、证据规则的功能 565
第二节 我国证据规则的现状与完善 568
一、我国证据规则的现状 568
二、完善证据规则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575
三、完善证据规则的意义 578
第三节 外国证据规则的内容 579
一、外国证据规则简介 579
二、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589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595
四、相关证据规则 602
后记 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