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证据的理论基础 16
第一节 证据的认识论原理 17
一、认识可能与认识目的 17
二、证据认识的特殊性 24
第二节 证据与法现实主义 27
一、法现实主义的思想原则 27
二、“规范怀疑主义”与“事实怀疑主义” 30
三、法现实主义与证据理论 34
第三节 证据的伦理学要求 37
一、刑事证据的伦理学要求 37
二、民事证据的伦理学要求 45
第四节 证据的自然科学基础 49
一、证据的科学立场 50
二、证据的物理学基础 53
三、证据的心理学原理 57
四、数字证据与计算机技术 66
一、数理统计与证据力 72
第五节 概率论与证据法 72
二、概率论在证据学中的地位 78
三、概率学与间接反证制度 81
第二章 证据的法律属性 85
第一节 证据的法律定义 86
一、证据的基本概念 86
二、证据的基本特征 90
一、证据法的定义 95
第二节 证据法的基本特征 95
二、英美证据法的基本特征 98
三、大陆证据法的基本特征 104
四、中国证据法的基本特征 108
第三节 证据的合法性 117
一、证据方法的合法性 118
二、证据程序的合法性 120
一、证据的关联性 126
第四节 证据的关联性与可采性 126
二、证据的可采性 131
第五节 证据法与实体法的相互关系 135
一、证据与行为事实 136
二、证据与因果关系 142
三、证据与客体要件 145
第三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148
第一节 史前证据途径 149
一、证据意识的缘起 149
二、神明裁判与占卜用刑 151
第二节 朦胧证据制度 157
一、古罗马证据制度 158
二、日耳曼与法兰克证据制度 161
第三节 法定证据制度 164
一、法定证据制度的起源 164
二、形式法定证据制度 166
第四节 自由心证主义 169
一、自由心证的基本特征 170
二、自由心证理论的历史沿革 173
三、自由心证的哲学基础 184
四、不合理心证的控制途径 198
第四章 证据方法 211
第一节 证据分类原则 211
一、形式性证据分类 214
二、证据的综合类型 220
第二节 对称性证据 221
一、本证与反证 222
二、主体证据与补强证据 224
第三节 功能性证据 225
一、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225
二、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228
三、一般证据与辅助证据 229
一、计算机数据 231
第四节 新型证据方法 231
二、测谎结论 238
三、麻醉性精神分析报告 243
四、视听资料 249
五、测速与体内酒精测试 255
六、声纹鉴定与气味鉴别 261
第五节 常用证据方法 264
一、证人证言 265
二、被告人供述 270
三、书证 271
四、鉴定结论 274
第五章 证据规则 277
第一节 传闻法则 277
一、传闻证据的定义 278
二、传闻证据与对审权 281
三、传闻法则的适用范围 286
四、以证明力争议为目的的证据 292
五、传闻证据与传来证据的区别 294
第二节 自白任意法则 298
一、自白任意法则的缘起 299
二、自白的定义 302
三、自白的形态与内容 308
四、自白任意性的判断标准 312
五、非任意自白的表现形式 316
六、共同被告人自白 325
第三节 证据补强规则 329
一、证据补强规则的概念和特征 330
二、证据补强规则的适用范围 333
第四节 推定与认知规则 339
一、推定规则 339
二、司法认知 344
第六章 举证责任 348
第一节 举证责任的定义 349
第二节 举证责任的分配 353
一、举证责任分配理论 354
二、举证责任分配的实现 360
第三节 举证责任的逆转 370
一、举证责任倒置 371
二、举证责任的转换、转移与消灭 374
第七章 证明方法 377
第一节 证明原理 378
一、证明的定义 378
二、证明的对象 381
第二节 证明体系 389
一、证明的程度 390
二、证明的形式 393
三、证明的体系 397
第三节 证明方法 398
一、证据评价 398
二、综合性判断 405
第一节 司法制度与证据程序 409
第八章 证据程序 409
一、当事人主义 410
二、职权主义 417
三、综合主义 421
第二节 程序空间与实体空间 428
一、英美法证据展示制度 428
二、大陆法证据展示途径 431
第三节 证据运用程序 433
一、证据收集和证据保全程序 434
二、证据调查程序 437
第四节 违法证据的法律效力 445
一、违法证据排除法则的缘起 446
二、违法证据排除法则的理论依据 451
主要参考书目 455
索引 458
后记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