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前 言 1
绪 论 1
第一编 建国后“十七年”时期的文学(1949—1966) 3
第一章 文艺运动与文艺思想论争 3
第一节 文艺界的大会师及其对文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3
第二节 文艺论争的政治化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9
第三节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及文艺界“反右派”斗争的深刻教训 22
第四节 “大跃进”时期“左”的文学思潮及文艺政策的调整 32
第五节 “左”倾文艺思潮的急遽发展 56
第二章 小说 70
第一节 小说创作概述 70
第二节 梁斌及其《红旗谱》 95
第三节 杨沫及其《青春之歌》 105
第四节 欧阳山及其《三家巷》 118
第五节 罗广斌、杨益言及其《红岩》 124
第六节 柳青及其《创业史》(第一部) 132
第七节 孙犁及其《铁木前传》 139
第八节 赵树理及其《锻炼锻炼》 147
第九节 王愿坚及其《党费》 152
第十节 茹志鹃及其《百合花》 156
第三章 诗歌 163
第一节 诗歌创作概述 163
第二节 臧克家及其《有的人》 180
第三节 贺敬之及其《回延安》 187
第四节 闻捷及其《吐鲁番情歌》 198
第五节 《阿诗玛》等少数民族叙事长诗 208
第六节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词 216
第四章 戏剧 231
第一节 戏剧创作概述 231
第二节 老舍及其《茶馆》 245
第三节 郭沫若及其《蔡文姬》 251
第四节 田汉及其《关汉卿》 256
第五节 沈西蒙及其《霓虹灯下的哨兵》 262
第五章 散文 267
第一节 散文创作概述 267
第二节 杨朔及其《雪浪花》 277
第三节 秦牧及其《土地》 282
第四节 刘白羽及其《长江三日》 287
第五节 魏巍及其《谁是最可爱的人》 292
第一章 文艺运动与文艺思想论争 299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艺遭受严重摧残 299
第二编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1966—1976) 299
第二节 文化专制主义的罪恶行径及人民的抵制与斗争 312
第三节 天安门诗歌运动 317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创作 321
第一节 创作概述 321
第二节 姚雪垠及其《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卷) 350
第三节 李心田及其《闪闪的红星》 357
第四节 郭小川及其《团泊洼的秋天》 361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373
第一节 拨乱反正,彻底推倒“文艺黑线专政”论 373
第三编 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1976—1988) 373
第二节 排除“左”的干扰,正确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 377
第三节 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 380
第四节 剧本创作座谈会与排除来自“左”和右的思想干扰 384
第五节 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和第五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 394
第六节 文学理论的探讨与争鸣 398
第二章 小说 408
第一节 小说创作概述 408
第二节 刘心武及其《班主任》 434
第三节 蒋子龙及其《乔厂长上任记》 436
第四节 李存葆及其《高山下的花环》 440
第五节 高晓声及其《陈奂生上城》 444
第六节 谌容及其《人到中年》 448
第七节 王蒙及其《蝴蝶》 451
第八节 周克芹及其《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456
第九节 古华及其《芙蓉镇》 462
第十节 张洁及其(沉重的翅膀》 471
第三章 诗歌 478
第一节 诗歌创作概述 478
第二节 李瑛及其《一月的哀思》 493
第三节 艾青及其《光的赞歌》 498
第四节 舒婷及其《致橡树》 503
第一节 戏剧创作概述 506
第四章 戏剧 506
第二节 崔德志及其《报春花》 528
第三节 沙叶新及其《陈毅市长》 533
第四节 马中骏、贾鸿源及其《屋外有热流》 537
第五章 散文 540
第一节 散文创作概述 540
第二节 巴金及其《随想录》 567
第三节 徐迟及其《哥德巴赫猜想》 572
第四节 黄宗英及其《大雁情》 577
第五节 乔迈及其《三门李轶闻》 581
附录: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获奖篇 目 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