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心理现象 1
一、心理现象的涵义 1
二、心理现象的结构 2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 4
一、心理与脑 4
二、心理与客观现实 6
三、心理与主观状态 7
第三节 心理学的性质、任务与意义 8
一、心理学的性质 8
二、心理学的任务 9
三、心理学的意义 11
自读材料 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13
第二章 注意 13
第一节 概述 16
一、注意的概念 16
二、注意的分类 20
第二节 注意的规律 23
一、影响注意的因素 23
二、注意规律与课堂教学 26
第三节 注意力的培养 29
一、注意的品质 29
二、注意力的培养 36
自读材料 冯特:心理学的捷足先登者 38
第三章 感知 43
第一节 概述 43
一、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43
二、感知觉信息的神经加工 45
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47
第二节 感觉的规律 49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49
二、影响感受性的因素 53
一、知觉的选择性 56
第三节 知觉的规律 56
二、知觉的整体性 58
三、知觉的理解性 60
四、知觉的恒常性 61
第四节 常见感知觉现象 63
一、后象和闪光融合 63
二、双眼视差与立体知觉 64
三、联觉 65
四、似动现象 65
五、错觉 66
自读材料 观察与智慧 70
一、记忆的概念 75
第一节 概述 75
第四章 记忆 75
二、记忆的分类 76
第二节 记忆的规律 77
一、识记及其规律 77
二、保持及其规律 82
三、回忆及其规律 84
第三节 遗忘的规律 87
一、遗忘的概述 87
二、遗忘的规律 88
三、遗忘的原因 90
二、识记方法 93
第四节 记忆与学习方法 93
一、PQ4R法 93
三、复习方法 96
自读材料 三种记忆系统 98
第五章 想象与思维 103
第一节 想象 103
一、想象的涵义 103
二、想象的分类 105
第二节 思维及其特征 106
一、思维的概念 106
二、思维的分类 108
三、思维品质 111
一、思维的心智操作 112
第三节 思维的规律 112
二、影响思维的因素 113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118
一、创造性思维及其特点 118
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19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21
自读材料 奇思怪想与将错就错 127
第一节 情绪 131
一、情绪的涵义 131
第六章 情绪与意志 131
二、情绪与情感的概念分析 132
三、情绪的分类特性 133
第二节 情绪的表现形式 135
一、基本情绪 135
二、情绪状态 136
三、社会情感 138
第三节 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 140
一、情绪与教学的接受 140
二、情绪与动机的内化 142
三、情绪与意志努力 144
四、情绪与师生关系 145
一、意志及特征 146
第四节 意志 146
二、意志的结构 148
三、意志的品质 150
自读材料 情绪调节 意志锻炼 153
第七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161
第一节 概述 161
一、个性及其特征 161
二、个性的结构 162
第二节 需要 164
一、需要及其种类 164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65
一、动机的涵义 169
第三节 动机 169
二、学习的主要动机 170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172
第四节 兴趣 174
一、兴趣的涵义 174
二、兴趣的品质 175
自读材料 人的独特标志 177
第八章 能力 180
第一节 概述 180
一、能力的概念 180
三、能力的分类 181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81
四、能力的结构 183
第二节 能力的个别差异 188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189
二、能力的类型差异 192
三、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193
第三节 智力测验 195
一、智力测验的由来与发展 195
二、智力测验的贡献与局限性 198
自读材料 美国的小学教育 199
一、气质及其特征 204
第一节 概述 204
第九章 气质 204
二、气质的生理基础 205
第二节 气质的类型及其鉴定 209
一、气质的类型 209
二、气质的鉴定 211
第三节 气质理论的实践意义 217
一、气质与个体发展 217
二、气质与因材施教 218
三、气质与人才选拔 219
自读材料 气质测定表 221
一、性格的概念 226
第一节 概述 226
第十章 性格 226
二、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 227
第二节 性格的结构 228
一、性格的结构分析 228
二、性格结构的动态特性 230
三、性格的类型 231
第三节 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234
一、机体因素 234
二、家庭因素 235
三、学校因素 236
四、社会因素 239
五、自我因素 242
自读材料 自我意识的发展 244
第十一章 社会心理 248
第一节 社会认知 248
一、社会认知及其内容 248
二、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 252
三、社会认知的效应 255
第二节 行为的归因 260
一、归因概述 260
二、归因的依据 261
三、归因的偏差 264
第三节 群体心理效应 265
一、社会助长 266
二、从众 269
三、去个性化 273
自读材料 皮格马利翁效应 276
第十二章 心理健康 278
第一节 概述 278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279
三、心理健康的身体健康 283
第二节 小学生心理健康 285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85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障碍 287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94
第三节 心理咨询 296
一、心理咨询的涵义 296
二、心理咨询的步骤 298
三、心理咨询的形式 299
第四节 挫折与心理健康 300
一、挫折及其产生原因 300
二、耐挫能力 301
三、挫折反应与心理防御机制 302
自读材料 心理咨询的合理认知法 304
参考文献 311
后记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