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4
第一章鲍的分类地位与种类分布 4
第一节分类地位 4
第二节种类及分布 9
一、地理分布 9
二、主要经济种类及其生物学特征 12
三、资源现状 25
第三节我国鲍的种类及分布 26
一、种类及分布 26
二、中国鲍科检索表 31
第二章形态构造 33
第一节外部形态 33
一、贝壳 33
二、软体部 35
第二节 内部构造 38
一、消化系统 38
二、呼吸系统 41
三、循环系统 42
五、生殖系统 44
四、排泄系统 44
六、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45
第三章生态习性 50
第一节栖息环境 50
一、底质环境 50
二、栖息水深 52
三、环境因素对鲍分布的影响 53
第二节活动习性 53
一、日周期性 53
三、生长移动 57
二、季节移动 57
四、活动范围 59
第三节摄食习性 60
一、饵料种类 60
二、摄食选择性 70
三、摄食量的季节变化 74
四、影响摄食活动的主要因子 77
二、繁殖水温 81
第四节繁殖习性 81
一、繁殖季节 81
三、繁殖期间的移动 82
第五节其他生理特性 83
一、耗氧量 83
二、饵料效率与能量收支 86
三、耐干露能力 94
四、耐饥饿能力 95
五、心率 95
六、饵料对鲍软体部营养成分及壳色的影响 96
第四章个体发育 99
第一节生殖腺发育 99
一、生殖腺发育周期 99
二、生殖腺指数 103
三、生殖腺发育与水温的关系 105
四、饵料对生殖腺发育的影响 107
第二节幼体发育 108
一、卵与精子 108
二、胚胎及幼体的发育 109
三、各主要形态阶段的发育过程 111
四、影响鲍幼体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 116
第三节生长 120
一、鲍生长量的有关计算式 120
二、生长年轮及其鉴别方法 123
三、生长与年龄的关系 125
四、生长的季节规律 127
五、环境因子对生长的影响 127
六、性成熟 134
第五章种苗生产 137
第一节室内人工育苗 137
一、主要设施与器材 137
二、种鲍促熟培育 144
三、人工诱导采卵 148
四、人工授精 151
五、受精卵孵化 155
六、浮游幼体培育 156
七、匍匐幼体采集与管理 158
八、稚鲍培育 160
九、底栖硅藻饵料培育 164
十、光合细菌及其培养 169
第二节海上人工育苗 170
第三节海区半人工采苗 171
第四节中间育成 172
一、陆上中间育成 173
二、海上中间育成 175
二、主要设施总体布局原则 176
第五节种苗生产设施的建设 176
一、场址选择 176
三、对主要设施的技术要求 177
第六章增养殖及产品加工 181
第一节人工养殖 181
一、筏式养殖 181
二、海底沉箱式养殖 184
三、潮间带养殖 187
四、水池(或水槽)式养殖 189
五、室内多层式水槽养殖 191
六、坑道(山洞)养殖 193
第二节 增殖 193
一、底播增殖 193
二、移殖增殖 199
二、采捕方法 201
三、活鲍的运输 201
一、采捕规格与采捕时间 201
第三节收获 201
第四节加工 203
第七章敌病害及其防治 206
第一节敌害生物 206
一、食害性敌害生物 206
二、寄生性敌害生物 206
三、饵料竞争性敌害生物 207
第二节疾病及其防治 208
一、鲍的疾病与防治 208
二、几种常用药物对鲍的毒性 213
第三节损伤及其处理 214
第四节环境污染对鲍的危害 215
第八章人工配合饲料 218
第一节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合理配比 220
一、蛋白质 220
二、脂肪 223
三、碳水化合物及纤维素 223
四、矿物质、维生素及其他 223
二、防腐剂及抗氧化剂 224
一、保形剂 224
第二节添加剂 224
三、诱食剂 225
第三节加工 225
第九章杂交与多倍体育种 227
第一节新种引进与种质改良 227
一、新种引进与种质改良 227
二、杂交与选育 228
三、雌核发育二倍体 229
二、多倍体育种 230
一、鲍的染色体组型 230
第二节多倍体育种 230
第三节 电离辐照技术及其他 234
第四节人工育珠 236
第十章资源保护与经营管理 238
第一节资源保护 238
一、繁殖保护 238
二、饵料环境保护与改造 240
三、栖息环境改造 242
一、生产规模与效益 245
四、水环境保护 245
第二节生产经营管理 245
二、组织、管理与市场营销 247
三、多品种综合养殖 249
附录 252
附表1水产育苗中常用筛绢的规格及其相关参数 252
附表2不同温度下海水密度与盐度对照表 252
附表3不同温度与盐度下海水中氧的饱和含量 253
参考文献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