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报告 1
(一)刑罚的进化形态 1
二、评论 1
Ⅰ.嬗变的理性与理性的嬗变——刑罚进化论 1
(二)刑罚进化的趋势 4
(三)刑罚进化的主因 6
(一)评《嬗变的理性与理性的嬗变——刑罚进化论》 10
(二)关于“理性”的质问 11
(三)法律的进化以社会经济生活条件为主因 12
(四)进化的不只是刑罚 13
(六)不应再贴“阶级分析法”的标签 14
(五)刑罚的进化与法律的进步 14
(七)关于法学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15
三、答辩 16
(一)关于进化论可否作为社会科学的方法论 16
(二)关于在刑罚学的分析框架中进化论与道德判断应否并行 18
(三)关于刑罚的理性 18
(四)关于刑罚进化的主因 19
Ⅱ.刑罚报应论 20
一、从复仇到该当:报应刑的生命路程 20
(一)从私力到公权:报应的胎变 21
(二)从等害到等价:报应的升华 25
(三)从等价到该当:报应的新生 30
二、神意、德意与法意:报应论的理念嬗变 36
(一)神意报应:天罚与赎罪 37
(二)道义报应:恶性与罪过 40
(三)法律报应:从法律到法律 47
三、刑罚是什么:报应的主要规诫 50
(一)从格老秀斯到赫希:刑罚的界定 50
(二)加害性:刑罚的本质 52
(三)依附性:刑罚的前提 54
(四)特定性:刑罚的对象 57
(五)专属性:刑罚的主体 59
(六)惩罚性:刑罚的目的 60
(七)相当性:刑罚的尺度 64
四、秩序、正义与自由:报应刑的价值分析 66
(一)报应与秩序 66
(二)报应与正义 69
(三)报应与自由 79
五、结语:语境与悖论 86
Ⅲ.危险的诱惑——刑罚个别化否定论 90
一、个别化的基本蕴涵 90
(一)个别化是以个别预防为理论基础的一种刑罚理念 90
(二)个别化是以人身危险性为核心的一种刑罚理念 92
(三)个别化是与一般预防论相对立的一种刑罚理念 95
(四)个别化是与报应刑论相排斥的一种刑罚理念 96
二、个别化的理论误区 98
(一)个别化与一般预防论相对立失之片面 98
(二)个别化对报应论的排斥显失公正 103
三、个别化的实践困窘 107
四、结论 111
Ⅳ.配刑辩 120
Ⅴ.配刑原则统一论 120
一、按罪配刑论评析 120
(一)按害配刑论评析 120
(二)按恶配刑论评析 125
(三)刑罪等价论评析 127
二、按需配刑论评析 132
(一)按一般预防需要配刑论评析 132
(二)按双重需要配刑论评析 136
(三)按个别预防需要配刑论评析 141
三、折衷配刑论评析 145
四、配刑原则的统一 152
Ⅵ.基、序、等——刑罚的相应性的蕴涵 163
一、关于相应性蕴涵的分歧 163
二、基的相应性 167
(一)基的相应性对法定刑的分配的制约 168
(二)基的相应性对判定刑的裁量的制约 174
三、序的相应性 175
(一)序的相应性对法定刑的分配的制约 175
(二)序的相应性对判定刑的裁量的制约 181
四、平等性 183
(一)平等性对法定刑的分配的制约 186
(二)平等性对判定刑的裁量的制约 187
Ⅶ.犯罪的严重性:概念与评价 189
一、严重性的界定与评价标准 189
二、客观危害的评价 195
(一)犯罪所侵害的权益 197
(二)犯罪的危险性 200
(三)犯罪所造成的实际损害 201
(四)犯罪的对象 202
(五)犯罪的时间、地点 202
(六)犯罪的实施程度 203
三、主观恶性的评价 203
(一)犯罪的罪过形式 207
(二)犯罪的动机与目的 209
(三)认识的内容 209
(四)犯罪的起因 210
(五)犯罪人的生理与精神状况 210
(六)犯罪人的身份 211
(七)犯罪人在犯罪中的表现 212
四、犯罪的严重性的统一评价 213
(一)犯罪的严重性的同一性评价 213
(二)犯罪的严重性的对立性评价 216
Ⅷ.预防需要:概念与评价 220
一、预防需要的界定 220
二、一般预防需要的评价 223
(一)犯罪可能侵犯的权益 228
(二)犯罪可能的危险性 229
(三)犯罪可能的实际损害 230
(五)犯罪所可能发生的时间与地点 231
(四)犯罪可能的对象 231
(六)犯罪所可能实施的程度 232
(七)可能的犯罪的罪过 232
(八)可能的犯罪人的生理与精神状况 232
(九)可能的犯罪人的身份 233
(十)可能犯罪时的治安形势 234
(十一)可能的犯罪的发案率 234
三、个别预防需要评价 235
(一)所实施的犯罪的性质 238
(二)犯罪人在犯罪中的表现 240
(三)犯罪的罪过 240
(五)犯罪记录 241
(四)犯罪人的一贯表现 241
(六)犯罪的原因 242
(七)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身份 242
(八)犯罪人在犯罪后的表现 243
(九)犯罪人在诉讼中的表现 243
(十)犯罪人的人格特点 243
(十一)犯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244
(十二)犯罪人的生活经历 244
(十三)犯罪人的年龄 245
四、预防需要的统一评价 245
(一)预防需要的同一性评价 245
(二)预防需要的对立性评价 249
Ⅸ.撩开惩罚的面纱——刑罚功能论 253
一、刑罚功能概说 253
(一)刑罚功能的概念 253
(二)刑罚功能的研究范围 258
(三)刑罚功能的分类 259
二、刑罚功能横向考察 262
(一)刑罚对犯罪人的功能 262
(二)刑罚对潜在犯罪人的功能 273
(三)刑罚对受害人的功能 278
(四)刑罚对一般守法者的功能 279
(一)立法的功能 283
三、刑罚功能纵向考察 283
(二)量刑的功能 286
(三)行刑的功能 289
四、刑罚功能系统考察 294
(一)刑罚功能横向联结考察 294
(二)刑罚功能纵向联结考察 297
(三)刑罚功能纵横对照考察 301
五、刑罚功能的局限性 306
(一)惩罚的局限性 307
(二)鉴别的局限性 309
(三)威慑的局限性 310
(四)剥夺或限制犯罪能力的局限性 313
(五)改造的局限性 314
(六)安抚的局限性 315
(七)稳固、促进与强化的局限性 316
(八)结论 316
六、刑罚的消极作用 318
(一)刑罚对决意犯罪者的消极作用 318
(二)刑罚对犯罪实施者的消极作用 319
(三)刑罚在刑事诉讼阶段的消极作用 320
(四)刑罚的执行的消极作用 322
(五)刑罚对国家的消极作用 325
(六)结论 326
Ⅹ.生死之辩——死刑价值论 328
一、从“杀人者死”谈起:死刑公正辩 328
二、在功利的天平上:死刑效益谈 338
三、生命的呼唤:死刑人道诘 362
四、冲突与选择:死刑价值取向析 373
五、沉重的回眸:中国死刑问题反思 384
Ⅺ.还程序以正义——刑事司法的三大误区 399
一、超期羁押 399
(一)超期羁押的表现 399
(二)超期羁押的弊害 402
(三)超期羁押的症结 404
(四)超期羁押的防治 408
二、非法取证 412
(一)非法取证的表现 413
(二)非法取证的危害 416
(三)非法取证的症结 419
(四)非法取证的防治 423
三、滥施强制 428
(一)监视居住的误区 428
(二)取保候审的误区 431
(三)刑事拘留的误区 437
(四)逮捕的误区 441
后记 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