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地史学在地质科学中的位置 1
二、地史学的基本内容 1
三、地史学发展简史 2
四、地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存在的问题 5
第一编 地史学基本概念与方法 7
第二章 地层系统与地质时代 7
一、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7
二、区域地层的划分与岩性地层单位的建立 8
1. 地层层序的确定 8
2. 岩性地层单位“组”的建立 8
3. 岩性地层分类:群、组、段 10
三、地层时代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建立 11
1. 年代地层单位的性质 11
2. 地质时代与生物演化 12
3. 阶和带的建立-标准化石与化石组合 12
4. 生物分区与统、阶、带的应用范围 13
四、地层年龄的测定及其对比 14
1. 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 14
2. 地磁场的倒转与地质年龄对比 17
五、地层分类与存在的问题 17
1. 两类地层单位的相互关系 17
3. 生物地层单位在地层分类中的位置 18
2. 标准剖面与层型剖面 18
4. 岩性地层单位与等时面的关系 19
第三章 地层的沉积相与主要沉积环境 22
一、岩相概念、岩相变化与海侵旋回 22
二、沉积作用与沉积构造 24
1. 沉积特征与运移方式 24
2. 沉积构造 24
三、主要的沉积环境与沉积模式 26
1. 山麓沉积 27
2. 河流沉积 27
3. 湖泊沉积 27
4. 三角洲沉积 28
5. 滨海沉积 29
6. 浅海陆棚沉积 30
7. 生物礁沉积 32
8. 非正常海沉积 32
9. 大陆斜坡与深海沉积 33
四、古气候与古地理 34
1. 反映气候条件的生物和沉积特征 34
2. 古地理图及其意义 35
五、地层的相分析与现实类比原则 35
2. 地质历史中地表高差分异程度的变化 36
3. 沉积物成岩过程中以及成岩以后的次生变化 36
1. 地质时期中地表有机界与无机界的演变 36
第四章 地层沉积的主要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的分析 37
一、地层的沉积类型-稳定类型与活动类型 37
1. 沉积的组分、结构形体与构造环境条件 37
2. 沉积的厚度分析-均衡与补偿的概念 38
3. 沉积组合的主要类别及其分布特征 40
二、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其构造意义 41
1. 沉积间断与地层的不连续 41
2. 地层不整合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 42
1. 活动地区与稳定地区 43
三、构造模式与构造旋回 43
2. 地台与地槽的概念 44
3. 地槽旋回与褶皱幕 45
4. 地槽与地台的转化关系 46
四、构造阶段与构造分区 47
1. 构造旋回与构造阶段 47
2. 大地构造分类与历史构造分区 47
五、大陆与海洋的关系及全球构造 49
1. 洋底结构与海底扩张 49
2.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假说 50
第二编 前古生代的地史 54
引言 54
一、太古代的生物遗迹与地层发育的一般特征 58
第五章 太古代 58
二、中国的太古界 59
1. 中朝地台区 59
2. 塔里木地台区 61
三、北方各大陆太古界发育概况 61
四、南方大陆太古界发育概况 63
五、太古代地体构造轮廓与有关问题 66
第六章 元古代 70
一、元古代生物界概况 70
1. 中国北部的元古界 72
(1) 华北地区的下元古界与中朝原地台的形成 72
二、中国的元古界 72
(2) 中国北部中上元古界的发育 75
2. 中国南部与其它地区的元古界 77
三、北方各大陆的元古界 80
1. 北美地台区 80
2. 西伯利亚地台区 82
3. 东欧及北欧地区 82
四、南方冈瓦纳大陆的元古界 84
1. 非洲地台区 84
2. 印度地块 85
3. 其它地区 86
4. 稳定地块的形成及其重要影响 88
2. 关于岩浆活动年龄高峰值 88
3. 古老岩系的构造线及其截切关系 88
五、小结 88
1. 关于前古生代的时代划分 88
第七章 震旦纪 89
一、震旦纪的生物界及其与寒武系的分界 89
二、中国的震旦系 92
1. 中国南方震旦系的发育 92
2. 中国北方震旦系的发育 94
3. 中国其它地区震旦系概述 95
三、北方大陆的震旦系 96
1. 北美地台区及其两侧的地槽区 96
2. 西伯利亚地台区及俄罗斯地台区 97
1. 非洲南部震旦系的发育 98
3. 北欧及格陵兰东部地槽区 98
四、南方冈瓦纳大陆的震旦系 98
2. 澳大利亚震旦系的发育 99
3. 其它地区震旦系概述 100
五、震旦纪的古冰期和古气候 101
第三编 早古生代的地史 104
引言 104
第八章 寒武纪 107
一、寒武纪的生物界 107
二、中国的寒武系 110
1. 中国南方寒武系的发育 110
2. 中国北方稳定类型寒武系的发育 112
3. 中国其它地区寒武系发育概况 114
三、北方各大陆的寒武系 115
1. 北美地台区及其周围地槽区 115
2. 西伯利亚地台区及其相邻地区 116
3. 东欧俄罗斯地台及欧洲地槽区 117
四、南方各大陆的寒武系 118
1. 澳大利亚与南极大陆 118
2. 北非及印度北缘的寒武系 119
五、寒武纪生物分区与古地理问题 120
第九章 奥陶纪 123
一、奥陶纪的生物界 123
1. 中国南方奥陶系的发育 127
二、中国的奥陶系 127
2. 中国北方奥陶系的发育 129
3. 中国其它地区奥陶系发育概况 131
三、北方各大陆的奥陶系 133
1. 北美地台区及其两侧地槽奥陶系的发育 133
2. 西伯利亚地台区及邻区的奥陶系 134
3. 俄罗斯地台与西欧地槽区的奥陶系 135
四、南方各大陆的奥陶系 136
五、奥陶纪的古气候和古地理问题 137
第十章 志留纪 140
一、志留纪的生物界 141
1. 中国南方志留系的发育 144
二、中国的志留系 144
2. 中国北方及西部志留系的发育 147
三、北方各大陆的志留系 148
1. 北美地台及其两侧地槽的志留系 148
2. 西伯利亚地台及邻区的志留系 149
3. 东欧地台及西欧地槽区的志留系 151
四、南方各大陆的志留系 151
五、志留纪古气候古地理问题 154
第四编 晚古生代的地史 156
引言 156
1. 鱼类的繁盛及原始两栖类的出现 158
2. 陆生植物的发展和小型森林的出现 158
引言 158
一、泥盆纪的生物界 158
第十一章 泥盆纪 158
3. 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巨大革新和发展 159
4. 海生生物的生态分异和生物分区 162
5. 海相分阶及存在的问题 163
二、中国的泥盆系 165
1. 桂中泥盆系剖面及其分析 166
2. 华南地区泥盆纪岩相变化及古地理 167
(1) 北部海槽区 169
(2) 华北-塔里木隆起区 169
3. 其它地区泥盆系发育概况 169
(3) 古地中海海槽区 170
(4) 喜马拉雅浅海 170
三、北方大陆的泥盆系 172
1. 北美地台及其周围海槽 172
2. 西欧地槽区及东欧俄罗斯地台 172
3. 西伯利亚地台及其相邻地槽区 174
四、冈瓦纳大陆的泥盆系 175
五、泥盆系的海陆位置问题 175
第十二章 石炭纪 179
引言 179
2. 两栖类的大发展和原始爬行类的出现 180
一、石炭纪的生物界 180
1. 概况 180
3. 陆生植物组合及其地理分区 181
4. 海生无脊椎动物主要门类及生物分区 184
二、中国的石炭系 185
1. 华南地区的石炭系 185
(1) 黔南石炭系剖面及其分析 186
(2) 横向变化及古地理 187
2. 华北地区的石炭系 188
(1) 山西太原剖面及其分析 188
(2) 横向变化和古地理 189
3. 其它地区石炭系发育概况 190
1. 北美地台及其周围地槽区 193
三、北方大陆的石炭系 193
2. 西欧地槽及东欧俄罗斯地台 195
3. 西伯利亚地台及其相邻地槽区 196
四、冈瓦纳大陆的石炭系 196
五、石炭纪的地壳运动和冈瓦纳大陆冰盖 197
第十三章 二叠纪 201
引言 201
一、二叠纪的生物界 202
1. 概况 202
2. 两栖类的进化及爬行类的进一步发展 202
4. 海生无脊椎动物主要门类及生物分区 203
3. 陆生植物组合和华夏植物区的发展 203
二、中国的二叠系 207
1. 华南地区的海相二叠系 207
(1) 黔中二叠系剖面及其分析 207
(2) 横向变化和古地理 208
2. 华北地区的陆相二叠系 210
(1) 山西太原一带二叠系剖面及其分析 210
(2) 横向变化和古地理 211
3. 其它地区二叠系发育概况 212
(1) 北部海槽区 212
(3) 喜马拉雅浅海 214
(2) 西部古地中海海槽 214
三、北方大陆的二叠系 215
1. 北美地台及其周围地槽区 215
2. 西欧地槽区及东欧俄罗斯地台 216
3. 西伯利亚地台及其相邻地槽区 217
四、南方冈瓦纳大陆的二叠系 218
五、二叠纪末联合古大陆的形成和生物界变革 219
第五编 中生代的地史 222
引言 222
2. 植物和脊椎动物的发展和生物分区意义 224
1. 概况 224
一、三叠纪的生物界 224
第十四章 三叠纪 224
3. 菊石、瓣鳃类的演化阶段和国际分阶 225
4. 生物相及生物区 228
二、中国的三叠系 229
1. 华南稳定浅海的三叠系 229
2. 中国北部的陆相三叠系 232
3. 西部海槽区的三叠系 233
三、世界各地的三叠系 236
1. 特提斯海 236
(1) 阿尔卑斯地区 236
(1) 日本列岛 237
2. 环太平洋带 237
(2) 喜马拉雅地区 237
(3) 中南半岛地区 237
(2) 东北亚地区 238
(3) 北美西部地区 239
3. 劳亚大陆 239
(1) 德国盆地 239
(2) 西欧及北非地区 239
(3) 北美东部 239
(4) 北亚地区 240
(5) 中亚地区 240
4. 冈瓦纳大陆 240
1. 古大陆位置和海水进退 241
四、三叠纪地史概述 241
2. 印支运动的意义和内生矿产形成 242
3. 古气候分带和沉积矿产分布 242
第十五章 侏罗纪 245
一、侏罗纪的生物界 245
1. 概况 245
2. 恐龙类的大发展 245
3. 鱼类的发展及空间分异 246
4. 陆生植物组合及其气候分带 249
5. 湖生生物组合及其空间分异 250
6. 海生生物组合、国际分阶及生物分区 251
1. 沿海火山活动带的侏罗系 252
二、中国的侏罗系 252
2. 西部大型盆地的侏罗系 255
3. 海相侏罗系 256
三、世界各地的侏罗系 258
1. 特提斯海 258
2. 环太平洋带 259
3. 劳亚大陆 261
4. 冈瓦纳大陆 263
四、侏罗纪的地壳运动、古地理、古气候和矿产形成 264
2. 恐龙类的特化和绝灭 266
1. 概况 266
一、白垩纪的生物界 266
第十六章 白垩纪 266
3. 鸟类、哺乳类和鱼类的发展 267
4. 陆生植物、孢粉组合及其气候分带 267
5. 湖生生物组合及其演化阶段 268
6. 海生生物组合和国际分阶 268
7. 陆相白垩系底界问题 272
二、中国的白垩系 272
1. 东部火山活动带的白垩系 272
2. 西部大型盆地的白垩系 277
3. 西藏、台湾的海相白垩系 279
(1) 阿尔卑斯地区 280
(2) 喜马拉雅地区 280
三、世界各地的白垩系 280
1. 特提斯海 280
(3) 中南半岛地区 281
2. 环太平洋带 281
(1) 日本列岛 281
(2) 锡霍特山地区 283
(3) 北美西部地区 283
3. 劳亚大陆 283
(1) 西欧地区 283
(2) 东欧及西西伯利亚地区 284
四、白垩纪地史概述 285
1.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内生矿产形成 285
4. 冈瓦纳大陆 285
(3) 中亚及北亚地区 285
2. 海水进退规程 286
3. 古气候分带和变迁 286
4. 大陆漂移和新海洋形成 287
5. 恐龙和菊石的绝灭问题 288
第六编 新生代的地史 290
引言 290
第十七章 第三纪 292
一、第三纪生物界 292
1. 哺乳动物的繁荣及其演化阶段 292
2. 无脊椎动物的概况 294
3. 被子植物的发展及气候地理分区 295
二、中国的第三系 298
1. 中国东部地区第三系的发育及古地理 299
(1) 下第三系 299
(2) 上第三系 304
2. 中国西北部地区第三系的发育及古地理 306
3. 中国海相第三系发育 306
三、世界各地的第三系 310
1. 特提斯海 310
(1) 阿尔卑斯地区 310
(3) 阿萨姆和缅甸地区 311
(2) 喜马拉雅地区 311
2. 环太平洋带 312
(1) 日本列岛 312
(2) 北美西部 312
3. 劳亚大陆 313
(1) 欧洲 313
(2) 中亚及北亚 313
(3) 北美 314
4. 冈瓦纳大陆 315
(1) 印度地块 315
(2) 非洲 315
四、第三纪地史概述 315
3. 古气候分带及其演变 316
2. 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 316
1. 海水进退 316
第十八章 第四纪 319
引言 319
一、第四纪生物界 319
1. 概况 319
2. 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320
3. 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 321
(ⅰ) 南方古猿或南猿阶段 321
二、第四纪研究方法 322
1. 生物地层学方法 322
(ⅲ) 智人阶段 322
(ⅱ) 直立人阶段 322
2. 考古学方法 323
3. 气候地层学方法 323
4. 地貌学方法 323
5. 磁性地层学方法 325
6. 第四纪年代学方法 326
三、中国的第四系 326
1. 中国东部的第四系 326
(1) 华北东北地区 327
(2) 华南地区 328
2. 中国西部的第四系 329
(1) 西北地区 329
(2) 青藏地区 329
四、欧亚大陆及北美的冰期及间冰期 330
2. 欧洲中、北部的冰川 331
1. 阿尔卑斯山系的山岳冰川 331
3. 北美大陆的冰川 332
4. 亚洲大陆的冰川 333
五、南大陆第四系发育 333
第七编 地球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及存在问题 335
引言 335
第十九章 地球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基本趋向 336
一、生物演化的阶段性 336
1. 特种沉积类型与沉积介质的主要变化 339
2. 古生代以来沉积类型的时空分布概况 339
二、沉积演变的阶段性及其主要趋向 339
三、地壳构造发展的阶段性及其主要趋向 341
第二十章 地质历史中海陆的形成演变及存在的问题 344
一、地表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基本特征 344
1. 海洋地壳的结构及其形成时代 344
2. 大陆地壳的结构特征及其构造划分 345
二、地史时期大陆与海洋的发展和变迁 346
1. 活动论与固定论 346
2. 古地磁数据的论证 346
3. 古气候和生物古地理的论证 348
4. 古构造的分析 350
结语 351
主要参考文献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