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第一章序言及主要设计控制与指标的提要 1
序言 1
提要 1
设计的控制与标准(第二章) 2
设计要素(第三章) 6
横断面要素(第四章) 12
公路类型(第五章) 15
控制进入的公路(第六章) 18
交叉设计要素(第七章) 20
平面交叉(第八章) 29
立交与互通式立交(第九章) 35
第二章设计的控制与标准 42
第一节地形与自然特征 42
第二节交通 43
一、交通量 43
二、交通量的方向分配 45
三、交通组成 46
四、交通规划 47
二、正常横坡 53
第三节汽车特生与设计车辆 54
一、小汽车 54
二、单一载重汽车与公共汽车 55
三、载重汽车组合 57
四、汽车高度 60
五、汽车大小的发展趋势 60
第四节速度 61
六、小结:设计车辆 61
一、设计速度 62
二、行驶速度 65
第五节供设计控制用的通过能力 68
一、连续车流 68
二、交叉处的通过能力 76
三、设计通过能力与设计交通量的比较 83
第六节安全 84
第七节用路者受益分析 89
第九节设计指示 90
第八节系统与分类 90
第三章设计要素 92
二、停车视距 92
一、概述 92
第一节视距 92
三、双车道公路的超车视距 96
四、纵坡对超车视距的影响 100
五、超车路段的出现率和长度 100
六、多车道公路的视距 101
七、量取视距的标准 101
八、视距的量取和记录 102
第二节平面线形 104
一、最大曲率 104
二、超高率 108
三、缓和(螺旋)曲线 113
四、超高缓和段 119
五、曲线上路面的加宽 125
六、平曲线上的视距 129
七、平面线形的一般控制 131
第三节纵面线形——纵断面 132
一、纵坡 132
二、竖曲线 138
三、纵面线形的一般控制 144
第四节平、纵面线形的配合 145
一、一般的设计控制 145
二、设计中线形的协调 146
第五节影响几何设计的其它要素 146
一、排水 147
二、冲刷控制与景观的开发 148
三、路侧避车道与休息区 148
五、照明 149
四、支路与路侧控制 149
六、公用设施 151
七、标志和标线 151
第四章横断面要素 153
第一节路面 153
一、路面类型 153
第二节车道宽度 155
第三节缘石 157
一、缘石类型 157
二、缘石的设置 160
第四节路肩、人行道与护栏 161
一、路肩宽度 162
二、路肩横断面 163
三、路肩的稳定性 164
四、路肩的区分 165
五、间断式路肩或避车道 165
六、人行道 166
七、护栏与标柱 167
第五节排水沟与边坡 168
一、排水沟 168
二、边坡 169
第六节外侧横断面图式 170
一、正常路拱横断面 171
二、设有超高的横断面 172
第七节中央分隔带 173
二、宽度与横断面 174
三、中央分隔带缘石 176
第八节侧道与外分隔带 177
第一节双车道公路 178
一、一般特征 178
第五章公路类型 178
一、宽度 179
二、横断面与用地 180
三、超车设施 182
四、分隔式四车道公路的最后发展 188
第二节非分隔式四车道公路 190
第三节分隔式公路 191
一、一般特征 191
二、路面、路肩和中央分隔带 191
三、平、纵面布置 192
四、设有超高的横断面 199
五、横断面与用地 200
六、车行道分隔得较远的横断面 203
第六章控制进入的公路 204
第一节引言 204
第二节不设侧道的控制进入 205
第三节设有侧道的控制进入 206
第四节道路用地 207
第五节互通式立交的控制进入 207
第六节栅栏 208
第七节控制进入的费用 208
参考文献 210
一、对于最急转弯的极小设计 211
第七章交叉设计要素 211
第一节交叉曲线 211
二、对于转弯车道的极小设计 219
三、速度—曲率关系 221
四、缓和曲线与复曲线 224
第二节转弯车道的宽度 228
一、路面宽度 228
二、路面边缘以外的净空 233
第三节变速车道 234
一、概述 234
二、线形与运行 235
三、渐变段 237
五、长度 238
四、宽度 238
第四节交叉处曲线的超高 245
一、超高率 245
二、超高缓和段 246
三、转弯车道端点处超高的展开 247
第五节转弯车道的视距 249
一、最小停车视距 250
第六节路岛与渠化 252
一、路岛的类型 252
二、路岛的尺寸和标示 254
三、标界与引道端部的处理 255
四、出口端点与入口端点的设计 257
第八节与铁路的平面交叉 262
第七节交通管理设施 262
第八章平面交叉 264
第一节引言 264
第二节交叉处的线形与纵断面 265
一、改善线形 265
二、纵断面 266
第三节交叉处的视距 267
一、最小视距三角形 267
二、在交叉处无停车管制或信号管制 267
三、次要道路上的停车管制 269
四、斜交的影向 271
五、纵坡的影响 272
第四节菱形匝道终点处的交叉 273
一、沿横交道路的视距 273
二、防止错向进入的设计 275
第五节 中央分隔带的开口 276
一、左转弯的极小设计 276
二、左转弯的非极小设计 285
三、为横交交通进行的设计 287
四、U形转弯设计 288
第六节 中央分隔带车道 291
一、中央分隔带车道的渐变段 292
二、附加车道的宽度与长度 292
三、减窄的中央分隔带的端部 295
四、分车岛或分隔带 295
五、中央分隔带开口的长度 296
六、左转弯的特殊设计 296
一、三岔交叉(T形与Y形) 297
第七节平面交叉型式与示例 297
二、四岔交叉 310
三、多岔交叉 322
四、交通信号管制的效果 323
第八节环形交叉 324
一、概述 324
二、环形交叉的优缺点 324
三、适于环形交叉设计的交通条件 325
四、环形交叉的设计要素 325
五、环形交叉的型式与示例 331
第九章立交与互通式立交 333
第一节引言 333
一、互通式立交的一般型式 333
三、缺点 335
二、优点 335
第二节公路立交与互通式立交的适应性 336
一、交通与运行 336
二、工地条件 337
三、公路类型与交叉设施 337
四、安全 338
五、分期发展 338
六、经济因素 338
第三节修建互通式立交的保证 339
第四节立交构造物 340
一、构造物型式 340
二、上跨与下穿比较 343
三、桥的宽度与侧向净空 345
四、竖向净空 354
第五节 没有匝道的公路立交 355
第六节互通式立交 355
一、连接跨道桥的引道 355
二、匝道 358
第七节土方与景观的开发 376
一、土方施工设计 376
二、播种与种植 378
第八节互通式立交型式与示例 379
一、三岔交叉设计 379
二、四岔交叉设计 387
三、特殊设计 408
附录1. 交叉设计步骤与示例 411
附录2. 公路几何设计标准(不包括高速公路)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