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论 1
1.1数字信息化革命与智能建筑 1
1.2智能建筑与计算机网络 2
1.3智能建筑中的系统集成 4
1.4常用定义及术语 5
1.4.1基带和宽带 5
1.4.2同步和异步传输 5
14.3带宽和线速度 6
1.4.4突发传输和定时服务(IsochronousService) 6
1.4.5多路复用(Multiplexing) 7
1.4.6数据与数据处理 7
1.5局域网的出现与发展 8
第2章 计算机网络的结构 11
2.1概述 11
2.2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12
2.2.1子系统、层和实体 12
2.2.2各层的功能 13
2.2.3网络互联体系结构 16
2.3TCP/IP体系结构 17
2.4IEEE802标准 19
2.5计算机网络结构的发展回顾 21
第3章 10Mbps以太网 22
3.1以太网拓扑结构的变迁 22
3.2.110BASE5和10BASE2 24
3.2.210BASE-T:双绞线 24
3.210Mbps以太网的物理层 24
3.2.310BASE-F:光缆 25
3.3以太网的介质存取控制(MAC) 25
3.3.1介质存取控制帧格式 25
3.3.2介质存取控制(MAC)子层 28
3.4逻辑链路控制(LLC) 30
3.4.1LLC提供的服务 30
3.4.2逻辑链路控制(LLC) 30
3.5以太网的中继器规则 31
3.6局域网的网络分析 32
3.7网络的分段 33
第4章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互联构件 34
4.1通信媒体 34
4.1.1双绞线 34
4.1.2光纤 35
4.2网络适配器 36
4.3中继器或集线器 37
4.3.1中继器的工作原理 37
4.3.2中继器的类型 38
4.3.3中继器的性能 39
4.4网桥 40
4.5交换机 40
4.5.1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40
4.5.2交换机的工作模式 42
4.6路由器 43
4.7远程访问服务器 45
5.1.2快速以太网的物理层 46
5.1.1快速以太网的出现 46
5.1快速以太网简介 46
第5章 快速以太网 46
5.1.3100BASE-T的应用问题 47
5.210BASE-T和100BASE-T之间的功能差异 48
5.2.1双速10/100Mbps功能 48
5.2.2Ⅰ类和Ⅱ类中继器 49
5.2.3全双工操作和流量控制 50
5.3快速以太网的传输介质和拓扑结构 52
5.3.1100BASE-T4 52
5.3.2100BASE-TX 53
5.3.3100BASE-FX 53
5.4混合交换式以太网拓扑结构 54
5.4.1100BASE-T中继规则 54
5.4.2冲突直径的计算 55
5.4.3混合交换式以太网拓扑结构 56
5.5虚拟局域网(VLAN) 57
5.5.1虚拟网的概念 57
5.5.2虚拟网的分类 59
第6章 千兆位以太网和多层交换 60
6.1千兆位以太网的简要介绍 60
6.1.1千兆位以太网的出现 60
6.1.2千兆位MAC操作 60
6.1.3千兆位的全双工操作 62
6.2千兆位以太网的物理层技术 64
6.2.1物理层概要 64
6.2.2介质相关接口(MDI)--光纤连接器 65
6.2.3短跳线电缆(1000BASE-CX) 65
6.2.4中继器操作 66
6.3千兆位以太网的应用 67
6.4服务质量QoS 68
6.4.1QoS是应用的需求 68
6.4.2QoS的体系结构 69
6.5路由交换 69
6.6.1第4层交换 70
6.6高层交换 70
6.6.2服务器交换 71
第7章 因特网的结构 73
7.1因特网的发展史 73
7.2因特网网络的互联 74
7.2.1网络互联的方法 74
7.2.2IP级联网的操作 75
7.3.1因特网的拓扑结构 78
7.3因特网的物理组成 78
7.3.2网关 79
7.3.3子网与自治系统 81
7.3.4因特网的体系结构 82
7.4因特网的地址 82
7.4.1物理地址 83
7.4.2IP地址 84
7.5因特网的域名系统 87
7.5.1层次型的域名结构 87
7.5.2因特网域名的管理 88
7.6.1域名解析 89
7.6因特网的地址解析 89
7.6.2地址解析 90
7.6.3逆地址解析 91
7.7TCP/IP协议族 91
第8章 因特网的数据传输 94
8.1概述 94
8.2网际协议(IP) 94
8.2.1IP数据报 95
8.2.2IP的头标 96
8.2.3数据报生存期 98
8.2.4路由选择与路由协议 98
8.2.5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101
8.3传输控制协议(TCP) 102
8.3.1TCP提供的服务 102
8.3.2TCP工作流程 103
8.3.3端口和套接口 103
8.3.4TCP向上层提供的服务 104
8.3.5TCP协议数据单元 105
8.4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106
8.5电子邮件的表示与传输 107
8.6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 109
第9章 内联网和虚拟专用网 110
9.1内联网的出现、发展和定义 110
9.2内联网的组成及结构 111
9.2.1内联网的组成 111
9.2.2内联网中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 111
9.2.3内联网的特点 112
9.3内联网的功能 114
9.3.1一个典型的主页 114
9.3.2其他页面 114
9.4客户/服务器交互 116
9.4.1通信的建立 116
9.4.2客户和服务器 117
9.4.3客户和服务器的交互 118
9.4.4三层结构模式 118
9.5.2Web的软件结构 120
9.5.1什么是Web? 120
9.5内联网的技术基础 120
9.5.3Web中的命名方案 121
9.5.4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122
9.5.5浏览器结构 122
9.5.6动态文档 123
9.6内联网的安全性 125
9.6.1定义安全性目标 125
9.6.2建立有效的安全性措施 126
9.7虚拟专用网(VPN) 126
9.7.1什么是VPN? 127
9.7.2VPN的工作原理 128
第10章 因特网的接入与安全防范 129
10.1因特网的接入技术 129
10.2拨号上网 130
10.2.1单机上网 130
10.2.2一线多机上网 130
10.3专线接入 131
10.3.1用户终端设备接入DDN 132
10.3.2用户网络接入DDN 132
10.4ISDN接入 133
10.4.1ISDN简介 133
10.4.2客户端的ISDN设备 134
10.5数字用户线(xDSL)接入 136
10.5.1xDSL的工作原理 137
10.5.2xDSL的种类 138
10.5.3xDSL的实现 139
10.6CATV和无线接入 140
10.6.1CATV接入 140
10.6.2无线接入 140
10.7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140
10.7.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140
10.7.2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状况 142
10.7.3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定义与评估 143
10.7.4网络的安全策略 144
10.8网络信息安全的数据加密技术 145
10.9防火墙 146
10.9.1什么叫防火墙 146
10.92防火墙的控制准则 147
10.9.3防火墙的配置原则 148
10.9.4防火墙的基本类型 150
10.10代理服务器 154
10.10.1代理服务器的工作原理 154
10.10.2代理服务器结构 155
10.11病毒的防范和查杀 156
10.12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157
10.13物理隔离 158
10.14灾难预防和恢复 159
第11章 三网融合技术 161
11.1概述 161
11.2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技术标准 161
11.2.2服务区的结构 162
11.2.1H.323的最基本服务单元 162
11.2.3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 163
11.2.4补充服务协议 163
11.3宽带IP 164
11.4IP电话 165
11.5IP网络上的视频通信 166
11.6IP/TV网络视频点播系统 167
11.6.1视频点播的一般性介绍 167
11.6.2电视点播系统的组成 169
11.6.3视频服务器 170
11.6.4IP/TV网络视频点播系统 174
11.7局域网会议电视标准(H.323) 175
第12章 计算机网络的组建 178
12.1概述 178
12.2计算机网络的总体拥有成本 178
12.3企业级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设计 179
12.3.1一般原则 179
12.3.2交换机设备的选取与配置 181
12.3.4远程小型办公室的考虑 182
12.3.3中心机房设备的配置 182
12.3.5安全防范与因特网的接入 183
12.4子网的划分与配置 184
12.4.1子网掩码的作用 185
12.4.2子网的规划方案 186
12.5计算机网络的安装与调试 192
12.6计算机网络的故障检测与维护 193
13.1.1系统的概念 194
13.1系统和系统的演变 194
第13章 系统与系统结构 194
13.1.2系统的演变 195
13.2系统的构成要素 196
13.2.1系统的组成部件及其属性 196
13.2.2系统的环境及其界限 196
13.2.3系统的输入和输出 197
13.3开放系统与系统集成 198
13.3.1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198
13.3.2开放系统与系统集成 199
13.3.3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现状 200
13.4系统的运作及交互响应 201
13.4.1系统的环境与运作 201
13.4.2系统的交互响应 202
13.5系统中的信息及信息处理 203
13.5.1数据和信息的概念 203
13.5.2数据过滤和信息限定 204
13.5.3信息在系统分析中的地位 205
13.6.1目标的确定 206
13.6目标及系统 206
13.6.2目标的特性及层次 207
第14章 智能化系统的分析 209
14.1概述 209
14.1.1系统分析的概念 209
14.1.2系统分析与系统集成 211
14.2系统分析的结构 212
14.2.1系统分析与决策 212
14.2.2系统分析的程序构成 213
14.3系统分析的内容 214
14.4系统分析的逻辑过程 216
14.5系统的作业研究 217
14.6智能化系统的规划与确定 218
14.7具体系统的分析 219
第15章 系统集成的设计与实现 222
15.1系统集成的概念 222
15.1.1系统集成的概念 222
15.1.2系统集成的基本思想 223
15.1.3系统集成的等级与标准 224
15.2系统集成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226
15.2.1系统集成的目标 226
15.2.2智能建筑应 以人为本 228
15.2.3预先计划的产品改造理论 229
15.3系统集成的组成要素及环境 230
15.3.1计算机是系统集成的核心 231
15.3.3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网络的数据通信协议(BACnet) 232
15.3.2计算机网络是系统集成的基础 232
15.3.4现场总线 235
15.3.5LonWorks 237
15.3.6软件是系统集成的关键 237
15.4系统集成的方法和模式 239
15.4.1子系统连接方法分析 239
15.4.2以BAS为核心的集成模式 241
15.4.3以内联网为基础的三层结构模式 241
15.5.1系统集成的设计原则 246
15.5系统集成的设计 246
15.5.2系统集成实施的步骤与过程 247
15.6系统集成的方案与实施 249
15.6.1以提高系统性能/价格比为目的的系统集成 249
15.6.2功能集成的联动系统 251
15.6.3以资源共享方便管理为目的的集成系统 252
15.6.4以Web为中心的智能化系统的集成 254
15.6.5系统集成的实施步骤 254
常见英文缩写及翻译 257
主要参考文献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