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季水河著
  • 出 版 社:北京:东方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6016028
  • 页数:348 页
图书介绍:

目 录第一编 比较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第一章中西比较中的美学范畴与美育观念 3

第一节 崇高与壮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 3

一、外部形态:崇高——险峻奇崛的气势壮美——雄伟壮阔的外观 4

二、内在精神:崇高——浑厚凝重的意蕴壮美——刚毅坚强的品格 6

三、审美效果:崇高——悲壮敬惧的美感壮美——恢宏豪迈的美感 8

四、主体地位:崇高——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性实现壮美——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性实现 10

五、联结渗透:崇高——可向壮美转化壮美——蕴含崇高意味 12

第二节“品性”塑造与“人性”解放:中西不同的美育观 15

一、历史回顾:不同的演进轨迹 15

二、观念差异:不同的育人目的 20

三、哲学根源:不同的人论基础 24

第二章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影响下的20世纪中国文论 27

第一节普希金文学理论在中国传播、接受的三个阶段 28

一、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 28

二、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 29

三、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30

第二节 普希金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中人民性、民族性理论的影响 32

一、首位对文学人民性、民族性作出科学论述的俄罗斯批评家 32

二、普希金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中人民性、民族性理论的影响 36

第三节普希金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中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 38

一、普希金文学批评观对鲁迅和郭沫若的影响 38

二、普希金文学批评观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界的回应 39

第四节普希金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中典型人物复杂性格理论的影响 41

一、20世纪中国文学典型论的理论来源 41

二、普希金的性格论与刘再复《性格组合论》 42

第三章西方异化状态下的文学变革 44

第一节 西方异化进程与西方文学变革 44

一、异化是促进西方文学变革的动力之一 45

二、异化为西方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提供了条件 48

三、异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普遍主题 51

第二节 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与现代派文学异化之比较 54

一、“时代的忠实描写”与“个人的象形文字” 55

二、“我在摧毁一切障碍”与“一切障碍都在摧毁我” 58

三、金钱让人“互相砍杀”与技术“使人成为奴隶” 61

四、“让一切人都了解”与“让人摸不着头脑” 64

五、“上帝老了”与“上帝死了” 66

第三节 异化条件下美的创造 68

一、异化条件下肯定能进行文学创作与美的创造 69

二、资本主义生产力促进和推动了审美关系的发展 71

三、异化劳动创造美的特殊表现形式 72

第四章跨越学科疆域的文学研究 74

第一节 文学与哲学 75

一、哲学对文学的影响 75

二、文学对哲学的影响 78

三、文学与哲学关系的复杂性 80

第二节 文学与宗教 82

一、宗教对文学的影响 83

二、文学对宗教的影响 86

三、文学与宗教关系的复杂性 87

一、心理学对文学的影响 88

第三节文学与心理学 88

二、文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93

第四节文学与艺术 94

一、艺术对文学的影响 94

二、文学对艺术的影响 97

第五节 文学与自然科学 100

一、自然科学对文学的影响 100

二、文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 107

第五章相同历史原型的相反艺术形象 114

第一节 相同历史原型成为相反艺术形象的历史原因 115

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为艺术形象的变异性提供了条件 115

二、历史记载的矛盾性为文学题材的选择性提供了依据 117

三、历史事件的多义性为艺术形象的可塑性提供了基础 118

第二节 相同历史原型成为相反艺术形象的社会因素 119

一、历史与现实契合的两种形式 120

二、现实对历史的影响渗透 121

第三节相同历史人物成为相反艺术形象的作者因素 122

一、心理定势对历史信息的“选择”作用 123

二、艺术想象对历史信息的“超越”作用 124

第四节相同历史原型进入不同作品的艺术分寸感 125

一、历史题材创作的分寸感 125

二、历史题材作品批评的分寸感 126

第六章同一社会背景下不同的现实主义理论 128

第一节 无可逆转的必由之路 128

一、尊奉现实主义的必由之路 128

二、现实主义理论的执著探索者 129

第二节 不同轴心的理论主张 131

一、以“创作主体”为轴心的现实主义理论 132

二、以现实生活为轴心的现实主义理论 134

第三节 互为补充的美学意义 136

一、现实主义的曲折与失误 136

二、胡风与冯雪峰的互补意义 137

第七章情感心理论中的文学审美活动 141

第一节 情感体验是文学审美欣赏的基础 141

一、文学创作中的情感体验 142

二、文学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143

第二节 情感判断是文学审美评价的特点 148

一、文学作品思想与科学思想之别 149

二、文学评价是一种情感评价 150

第三节 情感陶冶是文学审美教育的途径 154

一、通过情感触动理智 154

二、通过娱乐达到教育 155

第四节 禁欲绝情年代独树一帜的文学情感论 157

一、“真实感情”:文学艺术的决定因素 158

二、“使情成体”: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 162

三、“以情感人”:文学艺术作用的途径 165

四、情感为主:并非情感惟一 166

第二编文化视野中的20世纪末期中国文学流向第八章20世纪80年代中国探索作品失误原因的社会文化学分析 171

第一节 远离现实:安泰悲剧的重演 171

一、现象呈示 172

二、理论批判 174

第二节 背离传统:“虚无”梦魇的缠绕 179

一、现象呈示 180

二、理论批判 183

第三节 偏离艺术:非诗因素的增长 190

一、现象呈示 190

二、理论批判 193

第四节疏离读者:交流渠道的阻隔 199

一、现象呈示 200

二、理论批判 203

第九章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文化转向 208

第一节 深沉历史文化意蕴的流贯 209

一、当代文学批评的文化意蕴 209

二、现代文学领域的文化批评 210

三、文学文化批评中的时代气息 211

第二节 文学自然描写中的文化意象梳理 212

一、文化的母体 精神的对应 213

二、民俗的展现 新旧的对射 214

三、哲学的感悟 人性的思考 214

四、力量的象征 勇气的礼赞 215

第三节 历史文化批评中的典型个案分析 216

一、文化意识与自然意识的交汇 216

二、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的统一 219

三、整体观照与系统透视的结合 221

第十章20世纪90年代中国作家的文化心态失衡与主体意识沉沦 223

第一节90年代作家的文化心态失衡 223

一、经济危机:作家品味着失败的痛苦 224

二、地位失落:作家被挤入了边缘地带 226

第二节90年代作家的创作队伍分化 228

一、弃文经商:义无反顾投身商海 228

二、以文为商:文学成为赚钱工具 229

三、守文为业:坚定不移献身文学 230

第三节90年代作家的主体意识沉沦 231

一、创作主体的情感沉沦 231

二、创作主体的理想失落 233

三、创作主体的想象贫乏 236

第十一章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创作的文化走势 239

一、爱情→爱欲→性欲的演进轨迹 240

第一节 文化品格的失落官能欲望的膨胀 240

二、爱向性转变的主客观原因 242

三、文学中性爱描写的基本导向 243

第二节 崇高精神的萎缩 痞子习气的张扬 245

一、崇高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三次转换 246

二、“痞子文学”的两面性 249

第三节 政治功能的淡化 生活因素的增长 251

一、文学政治化的双重弊端 251

二、文学生活化的主要特点 252

三、不可忽视的悖论式作用 254

第四节 美学价值的减弱 商品气息的加强 254

一、文学商品化的表现形式 255

二、不争的事实与正确的观念 256

第一节 恩格斯的悲剧冲突论只适用于政治性的悲剧 263

第三编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第十二章恩格斯悲剧冲突论的适用范围和指导意义 263

一、恩格斯悲剧冲突论的强烈针对性 264

二、恩格斯悲剧冲突论与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冲突 266

第二节 恩格斯的悲剧冲突论未否定其他悲剧冲突论 268

一、恩格斯悲剧冲突论对拉萨尔悲剧观的批评 268

二、如何看待恩格斯以前的悲剧观 269

第三节 恩格斯悲剧冲突论的指导意义在它的历史感和针对性 271

一、恩格斯悲剧冲突论的特色 271

二、恩格斯悲剧冲突论的未来指向性 272

第十三章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关系 273

第一节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274

一、文学反映论的发展 274

二、文学生产论的发展 275

三、意识形态论的发展 277

四、人性异化论的发展 278

第二节偏离: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的方向转移 280

一、文学理论方法的偏离 280

二、文学理论方向的偏离 281

三、文学理论精神的偏离 282

四、文学理论基点的偏离 282

第三节辨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合逻辑延伸 283

一、两脉主要流向中的重要一脉 283

二、西方学术传统的一贯体现 285

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精神之果 285

一、“美学与历史”标准的历险 288

第一节 回归:“美学与历史”的标准 288

第十四章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文学研究中的地位 288

二、“美学与历史”标准的回归 289

第二节发展:观念与方法的变革 291

一、观念与方法变革的成就 291

二、新观念新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文论 293

第三节深化:主体性理论的建构 296

一、人性、人道主义与文学主体论 297

二、文学主体论与马克思主义 298

第十五章20世纪后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反思 301

第一节危机与选择 301

一、危机:值得注意的倾向 301

二、选择:发展中坚持 305

第二节批判与重建 307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局限 308

二、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思考 310

第十六章20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胡风解读 314

第一节 以创作主体为轴心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314

一、“客观生活不可能自动流入人的意识里面”,创作需要“主观战斗精神” 316

二、“艺术应该是人的心灵的倾诉”,是作家的“自我扩张” 320

三、艺术“不应只是空洞的狂叫”和“冷漠的描写”,创作应反对“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 325

第二节20世纪中期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著作 329

一、现实主义的弱化 330

二、“左”倾文艺思想的批判 336

三、艺术规律的探求 341

后记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