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近代中国社会和资产阶级民主 1
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1
〔引言〕 1
〔要点难点〕 3
〔基本内容〕 3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3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3
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4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和 5
寻求国家出路的斗争 5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 5
开始 5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 7
加速 7
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8
第三节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 14
和新的社会力量的产生 14
一、外国资本的进一步渗透与中国封建经济的 14
部分解体 14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新的社会力量的 15
出现 15
第四节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亡的加剧和 17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 17
一、甲午战争和民族危亡的加剧 17
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 19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21
〔思考题〕 23
〔疑难解析〕 26
〔综合习题〕 30
〔引言〕 45
第二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45
〔要点难点〕 47
〔基本内容〕 47
第一节 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 47
一、《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危机的 47
进一步加深 47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基础的扩大 49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成长 50
一、民主革命团体的建立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50
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52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历史性成就和经验教训 54
一、中国同盟会领导的历次武装起义和全国 54
革命形势的高涨 54
二、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56
三、辛亥革命的失败和经验教训 59
〔思考题〕 61
〔疑难解析〕 63
〔综合习题〕 66
第三章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资产阶级 80
革命派的继续奋斗 80
〔引言〕 80
〔要点难点〕 81
〔基本内容〕 82
第一节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82
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82
第二节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 83
段祺瑞专制独裁的斗争 83
第三节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和阶级 84
关系的新变动 84
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新发展和新的社会 84
力量的增长 84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其主要内容 86
〔思考题〕 87
〔疑难解析〕 88
〔综合习题〕 90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09
〔引言〕 110
〔要点难点〕 110
〔基本内容〕 110
第一节 五四运动 111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111
第五章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12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 112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14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 115
一、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 115
二、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基础 116
三、共产党应运而生 117
第三节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和二七惨案 118
〔思考题〕 120
〔疑难解析〕 121
〔综合习题〕 124
〔引言〕 142
〔要点难点〕 144
〔基本内容〕 144
第一节 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的形成 144
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44
二、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合作的形成 145
第二节 国民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47
一、南方革命局势的初步稳定 147
二、北方政局的变化 148
三、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 149
一、国民党老右派破坏统一战线 150
第三节 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 150
二、国民党新右派破坏统一战线 151
第四节 北伐战争 153
第五节 国民革命的失败 155
〔思考题〕 157
〔疑难解析〕 158
〔综合习题〕 161
第六章 国民党政权的反动统治和土地革命的 186
艰难历程 186
〔引言〕 186
〔要点难点〕 187
〔基本内容〕 188
第一节 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的反动统治 188
一、国民党政权的建立及其内外政策 188
二、国民党内的军阀混战和派系斗争 190
三、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191
第二节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间派别的 193
主张和活动 193
一、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93
二、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的初步形成 195
三、中国革命的复兴 197
四、第三党的反蒋活动和乡村建设派等的 198
农村改良运动 198
第三节 红军战争、土地革命的发展和曲折 200
一、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200
二、土地革命和农村根据地建设的发展 202
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中国革命的 203
危机 203
四、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205
五、国民党统治区的文化“围剿”与反文化 207
“围剿”的斗争 207
〔思考题〕 209
〔疑难解析〕 211
〔综合习题〕 213
第七章 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国内和平的实现 234
〔引言〕 234
〔要点难点〕 236
〔基本内容〕 236
第一节 日本的侵华政策及其实施,中华民族 236
危机的不断加深 236
一、九·一八事变及东北的沦陷 236
二、一·二八事变 237
三、伪满洲国的建立,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 238
四、日本向关内的扩张 238
五、华北事变 238
运动新高潮的起点 239
一、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 239
到高涨。一二·九运动成为抗日民主 239
第二节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低落、起伏 239
二、抗日潮流的低落 241
三、抗日潮流的起伏 242
四、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243
第三节 国共两党政策的变化及初步接触 244
一、中国共产党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244
方针 244
二、国共两党的初步接触 246
三、国民党的两面政策 247
四、中国共产党大力开展统战工作,逐步由 247
“抗日反蒋”转变为“逼蒋抗日” 247
第四节 西安事变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国共合作 249
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49
一、西安事变的爆发 249
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251
初步形成 252
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252
〔思考题〕 253
〔疑难解析〕 255
〔综合习题〕 257
第八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276
〔引言〕 276
〔要点难点〕 278
〔基本内容〕 278
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279
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279
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79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81
三、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283
一、日本帝国主义对华政策的调整与国民党的 291
分化 291
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的斗争 291
第二节 相持阶段抗战形势的复杂局面。中国人民 291
二、两个战场的军事形势 293
三、统一战线内部国共两党的磨擦和斗争 296
四、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300
第三节 解放区军民克服严重困难的艰苦斗争和 302
国统区人民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与高涨 302
一、解放区克服严重困难的斗争 302
二、国民党统治区的危机和抗日民主运动的 307
发展 307
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及其伟大意义 312
一、中国战场的反攻 312
二、抗战胜利前夕关于中国前途的两种命运 313
斗争 313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315
〔思考题〕 317
〔疑难解析〕 319
〔综合习题〕 321
第九章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342
建立 342
〔引言〕 342
〔要点难点〕 343
〔基本内容〕 344
第一节 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344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各党派对中国前途的 344
主张 344
二、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347
三、解放区军民自卫战争的准备 350
新高潮 351
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351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中国革命的 351
二、国民党统治危机的加深和反蒋第二条 354
战线的形成与扩大 354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 356
和政策 356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358
成立 358
一、伟大的战略决战 358
二、粉碎国民党的和平攻势 361
三、中国革命的胜利 362
〔思考题〕 365
〔疑难解析〕 367
〔综合习题〕 369
第十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 389
〔引言〕 389
〔基本内容〕 391
〔要点难点〕 391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 392
基本完成 392
一、新民主主义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和 392
国民经济的恢复 392
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 398
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398
三、人民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国民经济 404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40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408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构想 408
二、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和国民经济的 411
调整 411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 413
一、“文化大革命”的酝酿与全面发动 413
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416
第四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 419
开辟 419
一、历史性转变的实现和改革开放局面的开拓 419
二、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 423
开拓前进 423
〔思考题〕 427
〔疑难解析〕 429
〔综合习题〕 435
〔学习中国革命史的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 455
〔模拟试题〕 463
附一,北京市1989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475
中国革命史试题 475
附二,北京市199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481
中国革命史试题 481
附三,北京市1991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487
中国革命史试题 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