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全球构造和大陆动力学 1
1.1 全球构造和岩石圈 1
1.1.1 引言 1
1.1.2 全球构造 1
1.1.3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研究若干重要方向和进展现状 1
1.1.4 岩石圈 4
1.1.5 大陆岩石圈和深部作用研究的关键问题 4
1.1.6 大陆岩石圈和深部作用研究进展现状 5
1.1.7 我国岩石圈研究的一些进展 8
1.2.1 引言 9
1.2 大陆动力学 9
1.1.8 全球构造和岩石圈研究展望 9
1.2.2 全球动力学与大陆动力学 10
1.2.3 大陆动力学提出的背景 11
1.2.4 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科学目标 11
1.2.5 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现状 11
1.2.6 有关大陆动力学的一些论述 14
1.2.7 我国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点 15
1.2.8 大陆科学钻探 15
1.2.9 地学大断面 16
1.3.2 造山带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 19
1.3.1 引言 19
1.3 造山带 19
1.2.10 大陆动力学研究展望 19
1.3.3 造山带研究进展现状 20
1.3.4 我国大陆造山带研究进展 22
1.3.5 造山带研究展望 24
第2章 能源与固体矿产地质 26
2.1 成矿作用理论研究热点 26
2.1.1 构造与成矿 26
2.1.2 成矿省演化与成矿 27
2.1.3 超大型矿床寻找和探索理论研究 30
2.1.4 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成矿密集区 33
2.1.5 地球内部流体与成矿 35
2.1.6 现代成矿作用 38
2.1.7 微生物成矿作用 40
2.1.8 成矿模式与成矿系列 44
2.2 主要矿产勘查的成就与展望 46
2.2.1 地质找矿的重大进展 46
2.2.2 能源矿产 47
2.2.3 黑色金属矿产 51
2.2.4 有色金属矿产 55
2.2.5 贵金属矿产 62
2.2.6 稀有及稀土金属矿产 66
2.2.7 非金属矿产 70
2.2.8 宝玉石 77
第3章 全球变化和地质环境 81
3.1 全球变化 81
3.1.1 研究现状 81
3.1.2 全球变化研究展望 87
3.1.3 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89
3.2 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 91
3.2.1 主要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问题研究现状 91
3.2.2 环境地质学与地质灾害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95
3.2.3 当前环境地质科学发展特点和趋势 98
3.2.4 我国环境地质及地质灾害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100
3.3 水文地质 101
3.3.1 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管理的研究进展现状 102
3.3.2 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治理和保护的研究现状 103
3.3.3 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 106
3.3.4 弱透水岩层的水文地质学 108
3.3.5 地下水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研究 109
3.3.6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方向 109
3.3.7 我国的水文地质研究展望 110
3.4.1 重大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研究 111
3.4 工程地质 111
3.4.2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 112
3.4.3 核电站及核废料处置选址工程地质 113
3.4.4 工程地质力学的建立与进展 113
3.4.5 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兴起与进展 114
3.4.6 高陡边坡稳定性、滑坡预测预报及地面沉降等专门问题的研究 115
3.4.7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展望 116
第4章 基础地质 120
4.1 地层古生物学 120
4.1.1 前寒武纪古生物和地球早期生命起源与进化 120
4.1.3 著名生物群的发现和深入研究 121
4.1.2 生物集群绝灭 121
4.1.4 分子古生物学 122
4.1.5 全球层型剖面 123
4.1.6 层序地层学 123
4.1.7 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层划分和对比 124
4.1.8 展望 125
4.2 矿物学 125
4.2.1 矿物物理学 125
4.2.2 成因矿物学 126
4.2.3 应用矿物学 127
4.2.4 矿物包裹体 127
4.2.5 矿物温度计和矿物压力计 128
4.2.6 展望 129
4.3 沉积学 129
4.3.1 沉积相和沉积环境 129
4.3.2 沉积层序和沉积旋回 130
4.3.3 成岩作用 131
4.3.4 盆地分析 131
4.3.5 展望 132
4.4 火成岩岩石学 133
4.4.1 岩浆的化学和物理作用 133
4.4.2 岩浆-成矿-构造作用 134
4.4.3 实验岩石学 135
4.4.4 展望 136
4.5 变质岩石学和前寒武纪地质学 136
4.5.1 变质作用的压力-温度-时间(p-T-t)轨迹 136
4.5.2 高压超高压变质和麻粒岩 137
4.5.3 变质流体 137
4.5.4 前寒武纪陆壳性质、形成和演化 138
4.5.5 展望 138
4.6 构造地质学 139
4.6.1 逆冲推覆构造 139
4.6.3 走滑断层 140
4.6.2 伸展构造及变质核杂岩 140
4.6.4 显微和超显微构造 141
4.6.5 地质力学 141
4.6.6 展望 142
第5章 研究地球的新技术新方法 145
5.1 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145
5.1.1 遥感技术 146
5.1.2 地理信息系统 148
5.1.3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一体化 149
5.2.1 区域地球物理研究技术 150
5.2 地球物理技术 150
5.2.2 勘探地球物理方法 152
5.2.3 勘探地球物理方法应用 154
5.3 地球化学研究技术 156
5.3.1 国际地球化学填图及全球地球化学数据库 156
5.3.2 石油与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 157
5.3.3 固体矿产地球化学勘查 157
5.3.4 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 159
5.4 大陆科学钻探技术 160
5.4.1 超深孔钻探前沿技术 161
5.5.3 深海钻探 162
5.5.2 海底地形地貌测绘 162
5.5.1 海洋环境要素监测 162
5.4.2 科学钻探中的元素测井 162
5.5 海洋探测技术 162
5.5.4 海洋深部构造研究技术 163
5.6 地球物质研究技术 163
5.6.1 加速器技术 163
5.6.2 微束分析 163
5.6.3 固体矿物高分辨核磁共振研究 165
5.6.4 高温高压实验技术 165
5.8 地学信息系统 166
5.8.1 地质信息管理和地学信息系统 166
5.7 古地磁研究 166
5.8.2 地质体数学特征及地质灾害和矿产资源定量预测方法 167
5.8.3 地质过程的数学模拟及计算机图式 168
5.8.4 数学地质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其应用 168
5.9 地学生态监测系统 168
5.9.1 生态系统研究的新方向 168
5.9.2 地学生态监测系统 168
5.10 太阳系形成及演化的研究方法 169
5.10.1 太阳星云凝聚研究 169
5.10.2 太阳星云的不均一性研究 169
5.10.5 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时间坐标研究 170
5.10.4 陨石的撞击变质研究 170
5.10.3 前太阳物质的分离 170
第6章 地质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72
6.1 能源与经济发展 172
6.2 矿产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179
6.3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 187
6.4 地质灾害、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 189
6.5 对策 195
第7章 地学发展优选方向 197
7.1 优选方向的选择 197
7.2.2 地球演化的研究 198
7.2.1 地球与宇宙起源研究 198
7.2 优选方向及研究内容 198
7.2.3 地球深部、内部研究 199
7.2.4 全球岩石圈研究 200
7.2.5 地质流体研究 201
7.2.6 大洋地质与资源研究 202
7.2.7 矿产资源与开发 203
7.2.8 水资源研究 204
7.2.9 土壤和可耕地研究 205
7.2.10 全球变化研究 206
7.2.11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 207
7.3 对当前一些国际合作项目的建议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