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凄风苦雨苦寻求——世纪初·审美理想转型(1900—1919) 15
第一节 渴望巨变——国势衰颓中的审美场 15
一 历史的悲音 17
二 救亡图存,渴望强大,求变心切 19
三 自然的崇高和社会的崇高 25
四 世纪初审美场的四大特点 29
第二节 诅咒与呐喊——衰微国势中的审美创造 38
一 揭开她的盖头来:《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38
二 呐喊:《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 47
三 文学革命:白话、白话 54
四 空荡荡的紫禁城:一个世纪审美变迁的象征 64
第三节 从和谐走向崇高——国势衰微中的审美理论 67
一 梁启超:新的审美理想的助产士 68
二 王国维:总结古典美学,开启崇高之光 76
三 蔡元培:在美育中温和地告别过去 86
四 鲁迅:呼唤魔鬼 97
五 陈独秀、李大钊:走向崇高 108
小结 123
第二章 金戈铁马悲风吼——悲剧美学期(1919—1949) 126
第一节 血与火的洗礼——战云纷飞审美场 126
一 共和、共和 128
二 糟得很,好得很 133
三 抗日烽火 139
四 光明与黑暗 146
第二节 凤凰涅槃——穿越黑暗的审美创造 151
一 火中的凤凰飞起来:《女神》 152
二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158
三 雄狮、奔马:徐悲鸿 169
四 问君能有儿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77
第三节 悲高于美——美学的沉思 184
一 吕澄、朱光潜:现代美学体系的初步构建 186
二 郭沫若、茅盾:理想与现实的分裂和对抗 209
三 胡适、冰心、鲁迅、宗白华、艾青:文学的选择:悲高于美 221
四 蔡仪:历史的选择:认识论美学崛起 229
小结 239
第三章 遍地英雄唱凯歌——英雄美学期(1949—1979) 241
第一节 从胜利走向胜利——英雄期审美场 242
一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242
二 三面红旗高高飘扬 249
三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255
四 真理的标准:实践,还是“凡是” 263
第二节 英雄的颂歌与战歌——英雄期审美创造 267
一 《放声歌唱》、《日出》 268
二 《红旗谱》、《红岩》、《艳阳天》 278
三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 286
四 “样板戏” 291
第三节 要英雄,不要中间人物——英雄期美学理论 300
一 毛泽东:最美的是共产主义 301
二 周扬、蔡仪:从“工农兵”到“无产阶级英雄” 309
三 李泽厚、蒋孔阳:实践,英雄主义的理论落点 320
四 突出、突出、再突出:英雄的神化和异化 334
小结 339
第四章 平民百姓自在吟——自由期美学(1979—世纪末) 341
第一节 从理想返回现实——“人”声鼎沸审美场 342
一 可恶的极左 343
二 做人,做平凡人 348
三 跳下去:“海里”有黄金 355
四 漫步舞厅,遨游山水 360
第二节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英雄失落的审美创造 367
一 莫言的《红高粱》和张艺谋的《红高粱》 369
二 从罗中立到王朔 378
三 铺天盖地流行曲 387
四 人体艺术和美人头 394
第三节 自由、和谐——“人化”的美学理论 402
一 李泽厚、高尔太:对自由的眷顾 402
二 孙绍振、王蒙:躲避崇高 423
三 周来祥:世纪回眸,“和谐”的否定之否定 434
四 中华美学学会:寻找通向实践的桥 445
小结 460
尾声 生命美学叩击世纪之门 463
一 西方20世纪美学的生命之风 463
二 中国美学关注“生命” 467
三 翘望21世纪 470
后记 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