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明 1
前 言 1
目 录 1
天文学 3
南京大学太阳塔及多波段太阳光谱仪 方 成 黄佑然 3
选址中的大气视宁度测量 谭徽松 4
岩石超高压状态参数的实验研究 刘长泰耿乃光(31 5
我国的综合授时赤经星表 李德河 7
测定大气等密度层倾斜的方法 范 瑜 冒 蔚 8
基于DE历表的岁差公式 张 挥 黄天衣 许邦信 10
我国经度原点经度改正值的重新归算 金文敬唐正宏 廖德春张 耀 12
变质量天体运动 陈 黎 郑学塘 14
恒星内质子-质子反应的稳定性分析 周定邦 16
旋涡星系厚度的测定 计朝晖 商朝晖 彭秋和 18
类星体Q1232+134及其多重红移系统 19
何香涛 崔振兴 R.D.Cannon,M.G.Smith J.B.Oke 19
我国卫星多普勒网平差的理论与实践 20
胡建国 苗履丰 张伟兼 黄武英 林克雄 李 明(1 20
从射电天文观测中提取电离层信息的一种统计方法 韩文焌 张喜镇 21
米波动态频谱仪快速数据采集系统及程序设计 陈敬英 郑向明 夏志国 22
南天区河外射电源的VLBI研究 万同山 沈志强 24
太阳风对太阳自转减速的影响 李林森 25
利用射电望远镜差瓣观测日环食 贾瑞进王凤霞 赵益光 26
日环食大气内重力波的探测和研究 谢金来 杨训仁 李启泰 28
用聚乙烯片连续测量太阳紫外辐射的研究 唐福培 刘晓霞 30
日食前后太阳黑子磁场的观测及其应用 31
罗先汉 严 昫 邓国祥 艾国祥 李 京 赵世清 31
同无黑子耀斑相协的微波爆发机制的探讨 纪树臣 赵日昇 马 媛 曹文达 33
模糊聚类分析在耀斑-地磁扰动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蔡红昌 魏奉思 35
陈贵福 叶宗海 朱光武 沈思忠 梁金宝 黄红锦 36
太阳质子事件期间内辐射带质子通量的变化 36
航测技术的开发应用 顾仁康 侯振荣 黄发文(1 38
耀斑后环珥系速度场的定量研究 顾啸马 林 隽 李秋莎 38
太阳耀斑的先兆 陈协珍 39
一种获取耀斑光变曲线的高精度、高分辨方法 栗 志 周卫红 42
1989年8月5日太阳边缘活动区之上的绿日冕线 堵锦生 Н.φ.Тягун Г.М.Хмырοв 43
日珥光谱研究的一些新进展 李可军丁有济 45
螺旋结构日珥爆发过程的物理本质 吴桂平许敖敖 47
日冕物质抛射的数值研究——初态日冕和驱动机制的影响 郭伟平王敬芳王力隆 48
强短波衰落事件的太阳活动区磁场位形先兆 张桂清 51
谈谈地籍测量与多用途地籍测量 姚如松(1 51
中国开展科学深钻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刘广志(11 52
活动区新浮磁流和暗条的激活 印春霖唐玉华 53
太阳质量损失对行星轨道的影响 郁丽忠 郑学塘 李林森 55
天王星卫星的位置测定及与理论值的比较 乔荣川 沈凯先张雪芳 57
等离子体彗尾流线断裂现象的讨论 李中元 59
冲击载荷吉林陨石的红外光谱研究 林文祝刘高魁 61
太空(FeNi)金属熔体凝固的时空图象和结晶机理研究 李肇辉谢先德 张大同 63
我国民间的航海天文 刘南威 65
测绘学 71
华南沿海地区的高程基准面 罗宗业 71
光学象位移理论及其数学模型 陈祖源 73
CASIOfx-4500P计算交会点的程序与方法 叶木林 75
测量过程中测量点的选取方法 王朝英 77
对城市测量成果验收中若干问题的浅见 何占强 78
AVO技术在克拉玛依克75井区的应用效果 赖仲康 郭富贤(8 79
双边单角后方交会的平差及精度分析 严伯铎 79
无定向角附合导线的计算 周鹏程 81
三角形内、外插一点(测边)平差的固定公式 周霞波 82
有限频域阿伦方差修正的的补充 黄秉琪 84
基于实时测量系统的误差离散值修正方法 徐杜 85
处理水准自由网平差基准变化的新方法 郭绍禹 87
用问隔三差相位整体平差GPS网 许尤楠 89
GPS辅助光束法平差中系统偏移的处理 袁修孝 91
电子手簿EFB-S的研制及应用 黄克龙孙在宏 93
用计算机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探讨 张振德时永昌 林洪 司慧敏齐建立 95
fx-4000P型计算器在测量计算上的应用初探 王魁武 96
组合测量数据处理软件技术 陆晓珩 98
地面高程分布模型研究的方法及应用 陈志强 100
跨越长江口宽水域的精密高程测量方法 黄汝麟 符泰明 赵宏金 熊国高 101
如何正确使用数字式求积仪 马志存 103
绳索中点圆环圈测绳重锤测深法 李心富 103
变形监测网数据处理综论 白迪谋 104
利用卫星重力梯度数据确定地球重力场的单层位模型 费志凌 105
卫星重力梯度测量及其应用前景探讨 孟嘉春 蔡喜楣 108
非奇变换与地形校正中央区积分 边少锋 孙风华 110
地心坐标转换的分极小法 吕志平 许东周 朱华统 沈明顺 112
惯性测量系统及其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 夏友朋 114
中国几处城市高楼重力垂直梯度测定 许炳如 116
关于电磁波测距的测向与时间段讨论 区福邦 118
以GPS为基准的新型综合导航和定位系统的研究 何河通 121
GPS点定位:软件与结果 魏子卿 123
GPS快速定位在襄樊城控网中的应用 黄自力 郭海洋 124
两种状态下GPS时间比对的频谱特性分析 胡锦伦 菅曙光 125
GPS在几个测区控制测量中的应用成果 沈学标 潘宝玉 128
快速GPS定位算法探讨 唐颖哲 129
一个完全基于空间大地测量观测的现时板块运动模型 孙付平 赵 铭 晁定波 宁津生 131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海洋测绘发展战略 梁开龙 刘雁春 132
应用彩红外航空象片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探讨 洪启旺 134
轻型、超轻型飞机航摄现状与技术状态初探 王相钧 135
航空摄影中飞行质量的保证 秦光银 136
模糊聚类分析用于基于分形的影像纹理分类 黄桂兰 郑肇葆 139
影像纹理的多标度分形分析 张继贤 李德仁 141
非量测相机摄取小像幅航片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的研究 宋松山 金为铣 143
影像图DTM数字接边的研究 钱大刚 林宗坚 145
从第58届FIG学术讨论会看近景摄影测量的发展 魏永华 146
应用光学合成方法提取TM影像专题信息规范化的研究 韩利昌 148
大庆市城镇地籍调查的做法 段开世 贾东力 马文超 152
定量制图符号的逻辑体系 陆效中 153
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与地形图数学基础的变换 张顺卿 154
地图投影选择和应用问题的专家系统实现 孙群 156
内业更新1:5万地形图中坐标转换的简便方法 李权芳 158
坐标法计算任意图型线间距 陈树威 罗章冠 160
《中国触觉地图集》的设计与制作 黄克明 162
“计算机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CC/GIS)的研制 毋河海 165
对ARC/INFO编辑功能的几点补充 边馥苓侯立波 168
农业生产特点与农业地图集的编制 周立三 169
试论土壤环境背景值制图研究中若干问题 李廷芳 170
MSS数字图象谱类地学解译图精度检验与修正 杨俊泉 172
湖北省国土经济地图集设计特点 祝国瑞 174
人口地图集编制探讨 孟鸣 175
中国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及动态制图 黄仁涛 177
应用航摄象片编制龙泉河小流域土地利用原状及水土流失图 穆如发 179
为自然保护服务的《中国自然保护地图集》 范正一 180
卫星遥感系统中的政区信息拓扑 孙涵 居为民 汤志成 182
组装法地籍图工作过程简述 钟连琨 184
用摄影图象绘制自然景观素描图 孟国荣 185
声像地图的研究及其实践意义 田德森 谢顺平 187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编制的设计思想、原则与方法 189
谭见安苏映平朱文郁李日邦 189
等值线自动绘图研究 黄瑾 邸国辉王一平 191
地图易读性的度量研究 钟业勋 192
基于Windows的扫描等高线地图识别系统 马 飞 194
宋碑《长安图》考 刘家信 197
九域守令图研究 郑锡煌 199
山西省地下水资源人工回灌 麻效祯 李广先 樊念一(1 203
地球物理学 205
大地物理学 205
中国地球物理学研究进展 毛桐恩 汪纬林姚家榴 205
球粒陨石的熔融分异过程和地球的初期演化 207
侯 渭 欧阳自远谢鸿森张月明徐惠刚 邹永廖 207
姜 枚 吕庆田 史大年 薛光琦G.Poupinet A.Hirn 209
青藏高原中部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 209
浙江省深部地球物理研究新进展 孔祥儒熊绍伯周文虎张春林钟庆华 211
青藏热流与构造热演化模型研究 沈显杰朱元清石耀霖 213
广东省湛江市地热田特征及开发利用前景 陈培中 215
盐城地热水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 杨柳 216
东海陆架区地热研究 许薇龄 焦荣昌 乐俊英 周德雨 魏大卫 武红岑 218
福州地热田人工补给深循环热交换机理分析 赵钦铭 219
地下水管理随机模型 朝伦巴根 薛凤海 刘廷玺(1 221
浅谈徐州地下热水开发、利用前景 曹志猛 221
赤城温泉独特的开发价值 李全 223
搞好地震图缩微发展地球科学 赵力箴 225
地震自相似现象初探 李海华 吴德珍 227
1975年海城地震与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 陈运泰 顾浩鼎 卢造勋 228
沂沭断裂带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与郯城大震 汤永安 230
岩石粘滑及天然地震应力降 陈铁民 陶振宇 231
黄金分割与地震 马富润 232
滨海断裂与泉汕带历史地震 杨义全林奕山 233
岩石声发射与地震活动的分形探索 安镇文 235
断层岩石的粘弹塑性模型及其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张黎明 陶振宇 237
岩石破裂时电磁辐射的机理研究 朱元清 罗祥麟 郭自强 赵志光 祝中伟 239
岩石的红外波段辐射特性研究 邓明德 崔承禹 耿乃光 支毅乔 241
石英砂岩冲击变质与裂隙分布 李大红 余泉友 熊大和 徐道一 243
渭河盆地地震地裂缝地热地质地球物理背景探讨 石建胜 245
石屏-建水断裂带未来30年内7级以上大地震危险性分析 韩新民 毛玉平 247
弹性多孔介质中应力-孔隙压耦联理论在新丰江水库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沈立英 常宝琦 248
渭河断陷盆地的强震背景 王亨方 249
琼山地震的构造条件和发震机制 丁原章 郭钦华 251
鄂尔多斯地块周邻地震构造体系与强震活动趋势 蒙午阳 253
地震电磁辐射前兆判据探讨 张德齐 254
大震前后尾波Q值变化的又一震例 陈学庭 256
时振梁 张裕明 鄢家全 陈达生 金 严 叶 洪 陶夏新 高文学 257
周期性薄层介质模型的体波理论速度预测 方家福 259
全波反演理论及其应用 范会吉 邵学钟 张家茹 261
干旱与强震活动关系的研究实例 叶民权 263
潮汕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强震活动 陈恩民 黄咏茵 杨国旗 郑焕扬 265
滇西实验场微震衰减与场地响应 叶建庆 267
系统科学在京津地区断层形变网络与地震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张荣富 宋永厚 268
金河地震台水氡动态特征及应震效能评价 潘正权 270
我国前兆地声的观测与研究 郑治真 刘元壮 胡祚春 陆其鹄 沈 萍 272
应力遥感监测地质灾害的研究及实验 游永雄 275
首都圈GPS地形变监测网的布设与观测 李延兴 276
一种评价野外地震记录的方法 李章明 徐文荣 278
吉首台近震持续时间震级公式 童迎世 毛际香 279
地震信息图象动态显示的实用软件 王孝铣 281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的预报速报与对策 姜葵刘祖荫 282
1989年昭通市两次小震群的监测预报 李克铨 284
据历史地震预测澜沧-耿马大地震 罗荣联 陈玉茹 285
海康盐场井水化离子与地震关系初探 吴运恒 286
用降雨量和气温两项环境因子预报大震的方法研究 宋登桥 287
测定重力变化定量预报无前震特大地震 千基哲 288
海南中期预报的几种地震学方法 沈繁銮 陈 定 李海华 290
几次地震的形变异常与地震预报探讨 袁铭 291
地震前兆和预报方法的系统研究 梅世蓉 293
地震预报步向何方 顾浩鼎 294
电磁波脉冲数值预报地震方法的探讨 贾万才 296
福建南日岛Ms5.2级地震序列特征及其前兆研究 彭美凤 林颐耀 297
逸出气体的监测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莫栋波 298
定点地形变地震前兆异常指标辨识及可信度研究 丁丽青 酆 晓 300
重复重力测量在我国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贾民育 301
?双区异常与强震中短期预报 秦保燕 郭星全王裕仓 303
新疆1 9号水平断层仪短临前兆异常分析 张毅光 樊晓玲 304
深水风浪相关函数的研究 郭佩芳(1 306
加卸载响应比——一种新的地震预阳方法 尹祥础陈学忠 宋治平 尹 灿 306
1993年云南大姚5.3级、姚安5.6级地震预报与对策 胡智文 309
大同-阳高中强震群前短临预报的回顾与展望 曹 刚 311
四川3个地震带逆向时间序列的算法复杂性与地震预报研究 312
韩渭宾 江道崇 邓建平 袁海良 312
1 993年12月北黄海4.8级地震的前兆及中等地震的预报 刘宝恒 313
胶东半岛及近海地区近期地震活动性分析 郭英琪 刘梅玲 李艳顺 317
攀西地区地震危险性研究 唐荣昌 黄祖智 张耀国 318
贵州省43/4级以上历史地震补遗 覃子建 吴淑才 320
陕西几次历史地震震中位置的匡定 薛云鹏 321
东北大陆文史记载有感地震 吴 戈 322
1987年秋末冬初赤道西太平洋海面气象特征分析 林锡贵 蔡亲炳(1 322
由核爆炸毁伤值讨论地震毁伤值 张晓东 324
建筑结构震害及可用性的咨询系统 刘家骏 乔贵云 325
新丰江大坝裂缝的地震动观测及研究 谢建清 张大名 李发国 326
模糊数学方法在地震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概况 王家鼎 王念秦 328
砂井—水泥桩的抗液化效应及工程应用研究 赵竹占 330
自贡市抗震设防区划及其应用 李定根 331
南通市区饱和粉砂及粉土的液化势分析 江 镜王海岗 封胜利 333
金湖县城区场地土分区与抗震评价 时洪清 335
山西师范大学建筑物的震害预测 兰青龙 温春生 336
化学药品混合危险性及实验室地震防预 康旭珍 338
云南元阳县南沙新城址场地稳定性模糊综合评判 孟奇猛 339
《大理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简介 张跃伟 郭 强 341
利用有线广播向山区普及地震知识 张祖玺 朱世忠 342
广州地区适度开展地震宣传工作的思路、方法与实践 曾柳权 343
山东临朐、昌乐地区晚第三纪火山地貌 韩美 344
核-幔差异运动与地磁场倒转 蒋志 346
中国附近海域地磁偏角图及其数学模式 里弼东 李进杰 348
重现性地磁活动的数值预报 周晓燕 朱岗昆 349
用古地磁资料计算测点古经纬度的数学方法 金鹤生 351
江汉盆地西北缘下第三系古地磁特征及底界 张师本 高琴琴 刘椿金增信 鲁连仲 352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以来古地磁研究 马醒华邢历生杨振宇徐树金张景鑫 354
Petro-Sonde法场源研究 刘若谷 356
水文学 358
中国暴雨地域分布概述 王家祁 郑似苹 崔玉琴 顾文燕 许书平 陈务钢 358
张培昌戴铁丕傅德胜伍志芳 359
用变分方法校准数字化天气雷达测定区域降水量基本原理和精度 359
天气雷达定量测量淮河降水实验、研究工作进展 徐胜徐慧 361
年楚河流域降水特性 刘天仇 363
闽江下游白岩潭潮位分析 林琳 365
水位流量关系测点标准差浅析 袁建球 366
HW-1000型非接触式超声波水位计测量误差分析与检验 赵安林 白东义 368
水箱模型在雨、雪、冰川融水补给河流上的应用 吴煦廉 370
论提高广西桂林漓江上游水源径流量的可能性 邓世宗 唐 俊 372
平原水网区的产流参数分析和移用 许嘉模 刘克强 张万铭 郑燮森 373
泉州湾淤浅原因的探讨 郑伟民(1 373
“一江两河”水资源及年径流分析 吴瑞琛 375
新疆河流径流量30余年来的变化 吴素芬 377
乌鲁木齐河山区水量平衡分析与水资源总量 周聿超张国威 康尔泗 378
中国的古洪水研究 詹道江谢悦波杨玉荣 380
内涝型流域洪灾洪水模拟 李光炽 王船海 381
陕西省黄河中游区突发性洪水及相遇分析 粟晓玲邢大韦 张玉芳 383
我国灾害性洪水特点和规律 骆承政 384
太湖流域洪涝灾害的形成和演变 杨世伦陈吉余 386
湿润半湿润地区水资源评估水文模拟方法 夏岑岭赵人俊卞传恂 于龙兴 388
悬移质含量测量仪的研究 郑苏民全永清 389
水文测验价值工程初探 刘平 390
改进洞庭湖区汛期水情拍报管理形式的思考 陈炳章 393
水情信息的实时接收处理技术及其文件系统 陈朝辉徐贯午 394
王玉佩李维京 396
10hPa环流异常五种波型的17年自然周期与我国流量的关系和超长期预报研究 396
无量纲产汇流方法及其在流域内非定点部位进行洪水预报的尝试 郭清雅 王庆礼 397
淮河流域实时水情登记自动处理系统简介 李凤鸣 399
长江下游分汊河型内部结构和空间效应的研究 黄锡荃柳中坚 400
长江南通河段河演分析及徐六泾节点的作用 邹德森 402
博斯腾湖水质矿化度与水资源利用 程其畴 404
博斯腾湖水文特性 成正才 405
黑龙江上游冰坝成因分析及对策 潘树茂 407
防止漂运木材造成的人为洪灾 贺列衡 409
都市化对小流域水文影响的研究 吴学鹏林俊俸 李朝忠 410
上海市区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初探 李天杰 412
我国淮河流域最早设置的正规水位站 廖高明 413
热层夜间准1h周期变化 柯熙政杨淑琴 415
高层大气与空间物理学 415
大气准两年振荡的电离层效应 陈培仁 416
磁层-电离层电动耦合与中纬地磁指数的变化 资民筠 沈长寿 419
电离层极风的EISCAT-VHF雷达观测 吴 健 M.Blanc D.Alcayde 420
aa指数与IMF的关系 曾小苹林云芳 424
NNSS卫星测量参数求解TEC 马安新 程炎明 426
向阳面极隙区VLF波的磁层效应 廖怀哲 427
捕获加速新生离子对Alfvén波的激发 毛定一 吴京生 430
等离子体片边界层中静电不稳定性产生的波-粒动量交换率 周国成 朱连芳 431
利用宽波段太阳直接辐射谱资料反演气溶胶粒度分布 李放 吕达仁 437
气象学 437
大气气溶胶垂直分布的气球探测 周 军 谭锟 龚知本 439
黑河地区沙漠气溶胶浓度和谱分布特征 雷文方任丽新 吕位秀 张文 440
离散坐标法和LOWTRAN7辐射传输计算的比较 汪宏七 赵高祥 442
微波遥感大气特性及天气变化 赵柏林傅 强 杜金林 胡成达 李慧心 445
求算界限温度日期的一种新方法 张连强赵新平欧阳宗继 赵有中 陈端生 447
夏季海洋上副热带高压的成长维持与青藏高压的联系 黄士松 汤明敏 448
我国7、8月等压面位势高度准两周振荡特点及其与夏季风强度和北方降水的关系 巢俊民 450
广州市近地层大气的湍流微结构和谱特征 徐玉貌 周朝辅 李振华 李宗恺 452
微风下的温风铅直分布和大气扩散特征 沈觉成 454
强对流天气发生前期地面风场特征 翟国庆 俞樟孝 456
江汉平原地表风场对几种典型低空流场的响应 周 军 徐传玉 459
华南地区的冷害 杨震 462
城市建筑群对低层大气风速廓线影响的统计分析 刘学军 吴丹朱 463
过冷云风洞中初始冰晶的初步研究 周筠君 龚乃虎 465
贵州夏季自然云雨滴谱探测结果初析 卢成孝 466
京津冀夏季短历时降水气候分析 吴正华 467
1992年7月4日武夷山特大暴雨 颜传炳 469
中尺度对流云团与长江中游梅雨期暴雨的分析研究 林必元 吕 明 周增涛 470
厄尔尼诺事件与广州降水 梁暖培 梁必骐 473
暴雨降水强度和历时的面积分布律 马 力 沙拉买提 474
高原北侧降水过程的等熵位涡分析 李立 475
热带大气周期性振荡相图结构与南北半球中纬度热力强迫效应的相关关系 徐祥德 477
12月乌拉尔山阻塞形势的建立与亚洲地区大气环流及蒙古高压强度变化的关系 任广成 479
旋转大气中运动的适应过程 曾庆存 叶笃正 481
湿斜压大气的观测和理论研究 谢义炳 483
Wave CISK与对称不稳定 张立凤 张 铭 485
近年来大气科学某些进展及其展望 朱复成 487
北半球夏季500 hPa候平均高度场的遥相关和环流特征 杨秋明 490
递归分解和定解问题 刘桂复 492
低空急流与汛末暴雨预报 章 淹 陈岐麓 胡难凤 田森烈 494
滇中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回波特征 刘 刚 496
西南低涡Ekman层流场特征分析 解明恩 琚建华 卜玉康 498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时间标度律的研究 肖天贵 500
概率加法原理在天气预报服务决策中的应用 徐志祥 501
无眼台风卫星云图定位技术 赵小宪 503
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及其在防汛中的应用 孙显利 王义峰 504
云天变化与短期预报 戚福祥李文海任秀杰 陈道荣 506
近20年长江中下游汛期旱涝趋势季度预报的检验及分析 徐群 508
富里叶-车贝雪夫多项式在中期预报中的应用 李 丽 510
珠江三角洲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系统研究 肖凯书 陈立祥杨国香 512
参考大气在中期天气预报和气候模拟中的应用 陈嘉滨舒静君 514
比值法在长期和中期预报中的应用 张洪彦 517
基于PRESS准则选取预报因子的逐步算法 姚棣荣 俞善贤 518
有限区分析预报系统及其业务应用 郭肖容张玉玲阎之辉郑国安朱琪 520
概率天气预报及其在辅助决策系统中的应用 赵颂华戴福山 521
大风和寒潮物理成因及短期预报方法的探索 毛连海 523
我国早春(3月)冷暖环流特征的分析和预报 杨善恭郭骏 525
桂西北汛期暴雨的综合预报方法 黄玉俊黄运丰廖彩荣 527
英吉沙县“89512”局地暴雨是如何报准的 刘道银青先珍 528
永登县降雨量灰色拓扑预测 张立虎 530
1993年LAFS数值降水预报产品评价 李延香 532
洞庭湖区致洪暴雨特征和临近预报因子的研究 伍星赞杨荣华 534
利用数值预告产品及卫星云图做台风预报 叶子祥谢亮 应文泓 535
春季热带OLR低频振荡及其与长江中下游连阴雨 施宁 朱盛明 536
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若干物理机制分析 陈谋文日凤 538
一次罕见的8月高温干旱及其形成原因 黄寿民 539
CO2含量加倍引起的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王会军 曾庆存 张学洪 540
华北平原下垫面荒漠化和绿化对气候的影响(节选) 林贤超尹思明 李克让 543
冬季气候与春季冷暖的关系 程桂敏段玉文 高亚军 李文海 544
陕西大旱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冯 博 丁华灵 546
春季南支西风槽的天气气候分析 王恒康 潘里娜余雄鹏 547
塔克拉玛干地区干湿波动与全球温度变化关系探讨 任振球 549
祁连山区季节性积雪资源的气侯分析 陈 乾陈添宇 551
上海城市太阳辐射与热岛强度 郑景春周淑贞 552
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其预报问题的讨论 张家诚 554
95年来青岛气候变化的分析 常美桂 胡基福鄢利农 555
广东省历史台风灾害概述 钱王骋 558
40年来深圳市的气温、雨量、日照变化趋势 钟保粦 559
南极中山站1990年地表能量通量变化的观测研究 卞林根 贾朋群 陆龙骅 周秀骥 560
气象信息在Novel1网络上的应用 吴伟平 563
北京气象中心实时气象资料库 应显勋任满玲 葛 兰 李文华 564
双延时电路在气象警报机中的抗干扰作用 庄明标陈振营 566
南极中山站的近地面湍流特征参数 陆龙骅 卞林根 贾朋群 567
日本改变台风等级的分级标准 张锦翔 569
地质学 573
构造地质学、历史地质学 573
我国基础地质工作发展战略的某些思考与建议 陈学波 573
地质类比的主成分法 孙文爽 574
岩石风化程度综合定量评价 范昌隆 576
长江三峡三斗坪坝址深风化槽形成机制探讨 郑万模 577
粒度分布数据的计算机光滑插值绘线方法 黄建东 579
湖泊中一类特殊的沉积环境——水下水道末端扇 陈建文 王德发 581
廖保方 张为民 李 列 闻 兰 逯径铁 葛云龙 薛培华 郭 睿 582
中国永定河现代沉积研究与辫状河相模式 582
长江三角洲沉积模式 许世远李 萍王靖泰 584
江苏弶港潮坪的形成条件及沉积物来源 陈义华 汪永进 肖家仪 586
用散斑摄影术研究地质构造相似模型裂缝分布规律 王仕璠 王元杰 朱 力 张 健 588
俯冲带的后撤与弧后扩张 石耀霖 王其允 589
气体地球动力学 杜乐天王驹 591
造山带对基性超基性岩带的确立及其意义 刘朝基 593
红河断裂南段活动性分析 王 宇 594
塔里木盆地北部断裂格架分析 王燮培严俊君 596
格尔木一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的地壳结构与深部构造 598
崔作舟李秋生 吴朝东 尹周勋刘宏兵 598
赵文俊李志雄 刘光夏 吴岫云 任文菊 600
海南岛及邻近海域三维重力正反演计算的地壳深部构造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600
刘肇昌 李凡友 钟康惠 李 伟 601
扬子地台西缘大陆生长中的裂陷(谷)作用与增生一碰撞作用 601
温州—镇海复式断裂带全新世构造运动及地震的地质构造标志 虞永林 603
东昆仑地质特征及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 古凤宝 604
西南三江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地史演化 606
李兴振刘增乾潘桂棠 罗建宁 王 增 郑来林 606
亚洲深部构造及其动力学特征 黄怀勇 程 真 608
论川中川南过渡带印支期侵入活动 刘开时 609
冀北坝上地区深部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对火山活动和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611
桑吉盛 李利权 田万文 张振强 611
福建省推覆构造研究及其意义 关玉祥 杨添水 613
中国东南地洼区的变质作用类型及其与壳体演化的关系 潘传楚 615
灵山断褶带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性质的探讨 吴继远 617
试论“胶南地体” 曹国权 619
福建尤溪西华——龙门场推覆构造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 卢清地 621
浦市-辰溪浅层叠瓦状推覆构造特征及地质找矿意义 杨绍祥余沛然 622
丁国瑜张裕明 方仲景 623
中国活断层图集(IGCP第206项——全球主要活断层特性的对比) 623
鲜水河地区现今形变及地球动力学特征 杜 方 吴 江 625
中国活动构造研究 邓起东 626
地应力测量的实验研究 王连捷 潘立宙 廖椿庭 丁原辰 区明益 李方全 李立球 628
中国地质异常 赵鹏大 王京贵 李浩昌 饶明辉 刘光萍 630
福建省红土台地区域稳定性 童永福 632
露头层序地层学 李文汉 633
东北油气区下第三系磁性地层研究 赵传本 魏得恩 刘皇凤 安金珍 王 军 636
谢庆宾 管守锐 狄明信 李熙哲 638
层序地层学在山东平邑盆地官中段沉积学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638
猪野泽及其历史变迁考 李并成 640
北疆巴里坤湖内陆型全新世气候特征 韩淑媞 钟 巍 642
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周期 毕福志 袁又申 644
江汉盆地早寒武世生态地层及生物古地理特征 肖传桃姜衍文 朱忠德 646
巴彦浩特盆地东部古生代沉积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袁效奇 耿国仓 648
全球奥陶系年代地层学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汪啸风 649
广西德保泥盆系硅岩的沉积特征和成因探讨 陈多福 陈先沛 651
华南泥盆系层序地层与岩石、年代地层界线间相关性探讨 吴 诒 龚一鸣 李德清 653
中国石炭纪的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特征 张祖圻 655
湖北郧西地区石炭纪地层组的划分 朱洪源 陶金宝 658
鄂尔多斯西缘中生代前渊构造-沉积演化 汪泽成 刘成林 梁晓梅 沈珏红 659
滇中地区晚三叠世的重力流沉积及其地质意义 吴根耀 矢野孝雄 661
吐哈盆地侏罗系划分对比 路锡良 梁世君 胡 亭 侯全政 王发元 付国斌 662
东濮凹陷早第三纪生物记录中的地质事件 魏美田 664
袁家义 梁致荣刘彝筠 赵焕庭孙绍先 郑健生 666
珠江三角洲Ⅱ级河流阶地的地质特征及其年代 666
3万年来山西临汾盆地古地理环境的变迁 苏宗正 邓启东 李世俭 667
青藏大冰盖及其在科学上的贡献 韩同林 669
矿物学、岩石学 672
边缘成矿与成矿边缘效应 孙启祯 672
线性非平衡态下矿物-水溶液界面的迁移系数与固相表面分形特征的关系 肖文丁 杨问华 673
氢化物-ICP-AES法测定铜精矿中砷和锑 陈建华 徐楚华 吴杭春 675
TMK-CPB胶束增溶有机相中快速连测化探样品中的痕、微量金 张国富 677
碘量法测定铬铁矿中的铬 丛日玲万秉忠 李登域 678
氢化物双道无色散原子荧光法同时测定化探样品微量硒、碲 雷汉云 680
超痕量稀土元素分量等离子体光谱测定的研究 681
袁玄晖 曾惠芳伍新宇 温宏利 殷宁万 681
地质样品中金、银、铊等元素的连续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侯嘉丽 683
铝-氟-DSPCF的分光光度研究及应用 林发 黄美新 685
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矿石中砷的研究 陈茂祺刘烽 686
泡塑富集金湿法分析中铁、硅的干扰及其消除 韦文辉 赵众炜 王玉英 688
异类矿物结构基元层间层矿物及墨铜矿的研究 曹正民 秦善 王启明 690
岩石中的硅质矿物和碱-硅酸反应 邓敏唐明述 691
苏皖交界地区坡缕石的矿物学特征 易发成李虎杰 田 煦 郑自立 693
2:1型层状硅酸盐的羟基定位结构 汪灵张振禹 695
黄山东镁铁超镁铁杂岩中的辉石化学成分研究 倪志耀 697
张本仁骆庭川 高 山 欧阳建平 韩吟文 699
秦岭及邻区岩石圈地球化学特征和演化及其地质意义 699
我国金伯利岩稀土元素特征 董振信 701
岩石矿石地质标准物质研制中的几个问题 杨卓孚 702
大地电场岩性探测仪在个旧霞石矿的应用 李村生 704
中国太古宙绿岩带 沈保丰 彭晓亮 骆辉 毛德宝 705
华北花岗岩类的大地构造岩石化学特征 黎 彤 张西繁 707
三江地区花岗岩类Rb-Sr同位素研究 张玉泉 谢应雯 王俊文 708
稀有金属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 赵振华 增田彰正M.B.夏巴尼 710
华北克拉通南缘豫西燕山期花岗岩类的Pb、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712
陈岳龙 张本仁 杨忠芳 712
方 中 于津海 夏邦栋 陶仙聪 李惠民 714
海南岛海西-印支期花岗岩和暗色包体的Sm-Nd同位素特征 714
晚期小岩体归缩及其在找矿中的意义初探 谭正中 梁才英 巩志根 716
曾崇义 肖 龙 叶乃青 胡楚雁 刘 纯 蔡立辛 717
广西苍梧岭脚地区花岗岩类地质及其成矿专属性 717
闽西震旦系上统变质火山岩同位素年龄新资料 朱玉磷 719
贵州麻江金云火山岩(钾镁煌斑岩)的地质特征 任怀翔 张光文 720
皮尔斯比率图解在腾冲新生代火山岩研究中的应用 李 静 72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碎屑物源研究 朱静昌 张国栋 724
中国黄土的物质来源、地层划分及古气候变化的研究 王永焱滕志宏等 726
陕西兰田段家坡黄土剖面有机质磁性的初步研究 贾蓉芬 刘东生 林本海 727
贵州安顺—平坝一带安顺组白云岩岩石类型及其沉积相、沉积环境分析 729
杨瑞东 颜承锡 秦典燮 729
福建东南沿海地体碰撞变质作用 陈觉民 731
山东榴辉岩的生成时代 王来明 宋 彪 吴洪祥 傅国民 732
苏北东海榴辉岩地球化学及原岩成因 樊金涛 734
辽宁海城石门岭韧性变形变质带特征及其地球化学行为 王天武 马 瑞 736
碳-14测定年代用“中国糖碳标准” 仇士华 蔡莲珍 陈铁海 原思训 沈承德 737
沼泽沉积物中单体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研究 段 毅 文启彬 罗斌杰 738
于升松Green W.J. 740
南极洲万达盐湖底部现代沉积物中黄铁矿物的发现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740
巨野煤田山西组聚煤规律与煤岩物性关系 李阁成 743
燃料矿床 743
矿床学 743
晋北煤层夹矸粘土岩、偏岭石及紫矸的物质来源与成因 刘长龄 745
四川东部晚二叠世煤田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探讨 徐兴国 746
吐哈盆地构造演化与煤成烃富集规律 吴 涛 张世焕王武和 748
吐哈盆地侏罗系煤成烃模式探讨 王志勇 张世焕 750
趋势面分析大同煤田东周窑井田构造研究 祝天惠 751
高庄井田地质构造与煤厚变化浅析 阎章立 753
淮河下采煤矿井隔水层合理厚度研究 葛中华 王柏荣 杨宝林 754
我国东北地区早第三纪聚煤规律研究 黄振裕 756
山西晚古生代含煤地层及其生物群 孔宪祯 李润兰 常江林 刘陆军 赵修祜 张遴信 757
豫西燕山期滑动事件特征浅析 刘传喜 759
陈忠恕 肖建新许溯林胡孝荣 761
川南煤田晚二叠世煤层中Tonstein的沉积相特征及其应用 761
李增学 王明镇魏久传李守春 763
华北陆表海聚煤盆地南部含煤地层的高频层序划分与聚煤作用 763
滇西南晚第三纪含煤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刘善印 钟大赉 吴根耀 764
贵州西部晚二叠世近海煤田地质特征及聚煤规律 罗晋辉王立亭 王常微 王敏 766
预测中国煤的性质与焦炭质量的RIF图 周汝檀 刘 明 768
煤的盖层动压对煤质的重要影响 田景瑞 770
辽河盆地欧利坨子地区煤及煤层气 吴泽坚 赵长宏 771
复杂区煤田地震高分辨率勘探 张宪哲 赵 镨 焦丽娜 773
煤层反射波特征及其岩性解释 陈光明 774
测井曲线对巨野煤田煤层煤种的划分 汤振清 776
复杂结构煤层储量经济可采性分析 范广忱 778
腐泥煤变质系列的对比研究 赵海舟 780
中国天然气储层的主要类型与构造古地理分布 钱凯 781
江汉盆地浅层天然气地质、地化特征及成因 戴世昭 江继纲 782
地层对原油的色谱分离作用 庞林绪 784
利用测井资料进行成因地层层序分析的原则与方法 薛良清 786
天然气碳同位素在气体运移研究中的应用 刘文汇 徐永昌 吴铁生 788
关于油气运移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姚远虑 789
中国西部盆地边缘(山前)冲断推覆构造与油气聚集 陈效玉 790
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马五1沉积-成岩微相研究 达世攀 黄月明 文应初 792
铝硅酸盐粘土矿物对形成过渡带气的催化作用研究 雷怀彦 师育新 关 平 房 玄 793
内陆古盐湖共生沉积矿床的形成 郑晓玲 王典敷 795
阶状似瘤田螺与油气聚集 赵 鸥 797
华北克拉通盆地天然气赋存的地质背景 赵重远 799
从鸭儿峡油田的形成论潜山-洪积扇复式油藏勘探前景 饶钦祖 801
济阳坳陷第三系天然气藏盖层评价及其形成机理 戴贤忠 李学田 802
渤海湾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含油气岩系沉积学及沉积相的基本特征 804
赵澂林 刘孟慧 姜在兴 纪友亮 王留奇 804
泌阳凹陷浅层地下水碳酸盐络合物展布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探讨 周留记 魏新善 806
辽河盆地气藏泥岩盖层条件初探 赵庆波 808
90年代华东地区油气勘查领域的展望 陈沪生 810
苏北黄桥地区上第三系富氦天然气成因探讨 杨方之 王金渝 潘庆斌 812
东濮凹陷盐岩与油气 齐兴宇 黄先雄 寿建峰李燕英 815
辽河断陷早第三纪湖泊深度与油气分布 王仁厚 李瑜 王铁玲潘耀丽 817
应用模式识别方法预测油气储集层 钱绍新 819
济阳拗陷天然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向奎 821
陕北三叠系延长统湖盆三角洲沉积模式的建立 曾少华 823
王 旭 刘树晖 叶德胜 郑维林 825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三叠系、侏罗系砂岩的压实作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825
含油气盆地中油气的分区分布 孙永祥 827
吐哈盆地哈密拗陷石油地质条件及油气勘探前景与方向 王新民 郭彦如 828
塔里木盆地北部油气藏类型及形成条件 吴仁龙 演怀玉 倪南永 关晓东 康志江 830
二连盆地的逆断层运动及其对油气藏形成的影响 张德林 832
黔东下古生界区域盖层与找气前景 袁洪 胡惟元 834
山东东营、潍北盆地气藏分布规律的探讨 李春光 835
东营盆地始新统沉积体系分布及盆地演化 蔡进功姜秀芳 范存堂 838
渤海湾盆地地层水特征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王明明 卢小霞 蔺 洁 赵庆波 841
渗透率参数随机分布及应用尝试 徐传德郑洪印 843
油层微型构造新探 李兴国 844
新疆塔里木盆地柯克亚高产油气田的发现及远景评价(摘要) 靳仰廉杨文孝 袁文贤 846
台北凹陷温吉桑地区三维连片解释及岩性圈闭研究 李定方 848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天然气储层特征及分类 袁政文 朱家蔚 王生朗 许化政 850
模糊综合评判划分储集层与非储集层 陆黄生 851
双河油田厚油层内夹层分布特征 王国鹏何光玉 853
内陆盐湖盐间白云岩沉积与储油层特征 王典敷张连元 854
飞雁滩油气田明下三段储层研究 国景星戴启德狄明信 856
辫状河相储层模式——泛连通体 857
葛云龙 逯径铁 廖保方 李 列 张为民 闻 兰 薛培华 郭 睿 857
赵从俊张健沈浩 马健勇 田晓燕 859
川东卧龙河构造形成机理与裂缝分布的定量研究 859
川南地区南荔桐构造阳新统裂缝发育带预测 耿文志 崔世南 860
九龙山气田须二气藏工业气井的控制因素分析 邱宗湉 何鹏 862
油气勘探决策三模型 陈子恩 864
改进的多层二维二相模型 马志远景凤江 866
塔里木盆地两个油气藏的发现过程与思考 赵文灿 阎建富 868
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区油气勘探开发概况及勘探潜力 姚长保 869
塔里木盆地非构造油气藏的勘探及其方法技术系列初探 苏江玉 何发岐 871
川东石炭系气藏原始气水界面早期预测方法 冉宏 872
热解7 max值在预测生油门限、地温和成熟度中的新应用 金宝山 孙莉 874
用绝对无阻流量确定岩性气藏气井合理产量的探讨 潘洪灏 王 振 张素珍 875
对圈闭油气资源评价专家系统的认识 李树森 王 川 樊民星 877
用多元统计方法预测SJ地区油气有利带 胡中标周福根 符基昕 沈毓毅 881
利用多种模式识别法预测廊固坳陷含油砂体 倪 逸 郭玲萱 李 萍 884
利用多种地震信息评价埕岛油田主块中生界潜山油气藏 李明娟 李雯如 胡昭民 886
应用道积分剖面解释埕岛油田的砂体 谭明友 刘富贵 王立春 888
川 西XC地区上沙溪庙组含气砂岩地震响应及预测 黄孟云梅应祥 890
中国陆上油田的地震储层表征技术 袁秉衡 891
最大熵谱估计在油气检测中的应用 徐伯勋 白旭滨 893
柴达木盆地表层校正方法研究 赵士明 894
辽河断陷太古界岩性与测井曲线关系研究 邢志贵 于宝成 林生华 896
论稀井高速、高效探明陕甘宁盆地中部大气田的基本经验 郭忠铭 彭荣华 周树勋 897
三维油气化探应用效果研究 周才兴许年生 陈 荣 899
油气地表异常的形成与评价 程学惠 张 谦 王先彬 901
自适应预测反褶积 杨积凯徐伯勋 903
金属矿床 906
白云鄂博及其外围地区铁、铌、稀土、多金属矿床成因、物质成分及找矿远景研究 侯宗林 906
天台地洼型含金银铅锌矿床定位过程的研究 李佩兰 余行祯 907
内蒙白云鄂博“H8含矿白云岩”氧、碳同位素研究及其成因 孟庆润 Drew.L.J. 909
内蒙古黄岗梁—甘珠尔庙地区多金属成矿模型的建立及成矿预测 赵玉涛 李 清 911
一个蚀变矿化必然系列 杨树庄 913
新疆阿尔泰、准噶尔北缘铜、金、多金属资源现状及找矿前景分析 王福同 915
冀东地区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初探 徐锡华 卢铁贵 魏富有 黄乃昌 916
地洼区的过渡间成矿 陈勤五 918
铜多金属伽玛能谱综合找矿方法研究 张德华 920
长坡南区富银矿体地质特征及综合评价 曾文高 李开兴 卢文华 杨增明 922
青藏高原盐湖环境及钾硼锂远景 郑绵平 923
萨尔托海铬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李秀铎 李俊发 孔德懿 925
冰融期沉积物富铁现象 张士三 926
我国锰矿资源现状及锰业发展对策 孙家富 927
广西靖西扑隆碳酸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环境分析 林建辉 929
桃江式锰矿的热水沉积特征 祝寿泉 931
从康家湾铅锌金矿的发现,谈湖南有色金属的找矿问题 乌家达 933
城门山“三位一体”铜矿床 黄恩邦 王福林 武志华 934
江西银山矿区西山区段铜硫矿床金的赋存状态 康成德 935
新变种矿物——含锗锡硫钒铜矿 杨时惠 朱小玲 王 益 937
地壳演化与成矿作用 黎功举 939
从80年代全球铜矿勘查的新进展探讨甘肃铜矿的找矿远景与勘查对策 殷先明 陶炳昆 941
福建紫金山铜(金)矿与台湾金瓜石金(铜)矿的对比及其意义 王绍雄 942
论扬子地台西缘喜马拉雅期斑岩型铜矿的找矿前景 李粒主 945
青海省东部阿尼玛卿山地区铜矿成矿特点及找矿预测研究 薛喜元 张增析 946
在西成铅锌矿田应用数学方法确定矿床勘探类型 杨云松 948
湖南锡矿山锑矿床氧化带的自然硫 蒋永年 950
论塘子凹花岗岩形态特征与接触带矿床的关系 胡天明 952
塌山斑岩锡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机理 刘师先 953
大石桥菱镁矿矿床矿石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 罗耀星 朱钧瑞 王耀坤 955
镁铁质岩、超镁铁质岩陨落成因概论 张海亭 957
中国金矿床成矿构造背景探讨 罗镇宽 关康沈明星 958
胶东花岗岩体与金矿床空间关系及找矿意义 王国明 960
福建上抗紫金山铜金矿床控岩控矿构造分析 陶建华 许春林 961
金铂伴生砂矿形成条件的分析 陶铭灿 963
江西洋鸡山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金的富集规律 章新寿 964
白银厂及其外围金矿空间分布特点与找矿前景的探讨 梅昌飞 966
金窝子金矿床动力热液成矿刍议 王虹 968
湖北随州黑龙潭—汪家湾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彭万俊 971
广东长坑金、银矿成矿特征 杜均恩 马超槐张国恒 973
流口金矿床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 孟明昌 974
沅江矿——一种金和锡的新矿物 陈立昌 唐翠青 张建洪 刘振云 976
山东金青顶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 徐红 方 磊 978
内蒙古敖汉旗撰山子金矿构造控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张林 吴琼 979
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研究进展 姚敬劬 981
东坪金矿“三段两列”找矿模型 梁厚锋 982
金在硫化物矿物中呈负价态存在及其形成机理初探 李九玲冯大明 亓锋张桂兰 984
金矿的找矿思路及寻找方法研究 雷书诰 985
山东五莲七宝山金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张连营 程敏清 987
新疆西准噶尔地区主要金矿类型的成矿模式 沈远超 989
西藏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杜光树 990
粤北大沟谷金矿地质特征 朱大岗 992
豫西元古宙碲化物型金矿成矿作用 任富根李增慧 赵嘉农丁士应 994
拔茅银矿田成矿规律 梁修睦 995
川甲呷村式银多金属矿找矿模式刍议 段克勋 997
冷水坑银矿田成矿条件及矿床特征 黄振强 998
某银多金属矿床边界品位矿石可选性研究 温涛 1001
陕西小秦岭地区银矿成矿预测 方维萱 1002
甘肃花牛…银铅锌矿田构造序列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樊步恭 1004
云南巍山锑、求多金属矿带成矿物质来源初探 范朝俊 1006
朱霭林王常微 易国贵 卢定彪 1008
贵州雷公山地区过渡性剪切带及其与锑金多金属矿关系 1008
四川西北部马脑壳层控金矿床中白钨矿矿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1009
郑明华 周渝峰傅仁平 张 斌 刘建明 顾雪祥 1009
宜章界牌岭条纹岩铍矿床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吴永驹 1011
华南地区泥盆-石炭系中碳酸盐岩型层控铀矿床的成矿规律探讨 庞玉蕙 1012
热液铀矿床成矿过程中激发因素的讨论 李振球 1014
王正邦 徐富华 赵世勤 林根柱 罗 毅 1015
燕辽成矿带西段火山盆地铀成矿条件及远景评价 1015
努和廷式铀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油气水与铀成矿作用探讨 张如良 丁万烈 1017
南岭花岗岩基内发现隐爆角砾岩 陈 鸿 1019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区域预测准则及其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的运用 1020
韩德仁 白凤周 林双幸 1020
非金属矿床 1023
浙江武义萤石矿田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韩文彬 张文育 黄文明 马承安 王玉荣 1023
花岗岩接触带双向汇聚热液成矿机制 罗文积 陈家清 1025
小兴安岭地区与加里东期花岗岩类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 韩振新 郝正平 侯 敏 1027
云南高岭土矿床的成因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郑增庆 1029
湖北省随州市北部变质岩中石英的找矿矿物学 谭秋明等 1031
论扬子板块寻找含金刚石的钾镁煌斑岩的前景 沈发奎 袁蔺平 1033
广西重晶石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汤继新 1035
仕沟重晶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赵先平 衣德学 1036
硅灰石矿物相半直接法定量 曹德光 陈汝良 鄂宗美 李 纯 1038
地质矿产普查与勘探 1041
认真研究国外地质科技管理经验 张良弼 1041
纳米科学与隐伏矿藏 任天祥 刘应汉 汪明启 1042
新疆阿勒泰地区矿产勘查开发的基本构想 陈哲夫 陈颂光 段明新 杜焕民 1044
论经济效益和经济核算的关系 袁和荣 1045
胜利油田勘探生产管理网络信息系统的研制 刘兰丰 司林森 陈芳利 王 谦 周 霞 1047
浅谈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搞活地勘单位经济 邹天贵 1049
论矿产勘查的对口原则 朱家安 1050
浅谈地质勘查资料分类的几个问题 窦桂英 1051
滇黔桂石油勘探局油气勘探信息网络分析 曹玉坤 乐 斌 1053
AS-2000型航空综合测量系统 于振涛 王海洋 赵志明 1055
地质图手工着色技法简介 邝国敦 1056
浅谈如何综合编绘小比例尺地理地质底图 吴国智 姜汝杰 1058
富集成矿学研究样品中低含量矿物的测算方法及其应用 赵以起 1060
贵金属分析取样理论中的泊松分布及计算选例 戈润滔 1061
黄铁矿的晶形与热电性的标型及其实际意义 姜绍飞 杜振国 刘之洋 1063
试论隐伏断层定量预测公式及使用条件 华若丹 田永义 1065
陆地卫星TM数据用于辽东地区铅锌矿产预测的方法探索 王品清 1066
云南元江地区遥感地质找矿研究 王时宝 1068
遥感技术直接找油理论基础及其实践 郭德方 1069
从TM图象中直接提取金矿化信息 何国金 胡德永 陈志军雷莉萍 1071
遥感和多源地学数据图象处理技术及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秦举礼 1073
用遥感构造解析方法研究中条山北段成矿构造 李志中 1074
卫星遥感技术在中国陆上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叶和飞 1077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预测花岗岩型金矿资源 费忠华 王京贵 霍建平 1078
灰色系统关联度的新模型及其在预测矿体埋深中的应用 彭 放徐忠祥 1080
DUAL-68000机终端功能数据库及应用 刘峰卢林青甘宏 1082
非地震物化探综合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李云平赵树山 叶飞跃 1084
用于重磁力处理技术的参数(密度)分析研究 胡加山 李明亮 1085
重力异常多层界面反演的应用 杨辉 1087
依据重力负效应探测油气藏的可能性 袁业培金文丽金红 1088
重、磁界面计算的广义反演方法 石琳珂管志宁 1090
二维重磁场源全方位成象 安玉林 1092
FMT电缆重复地层测试技术在辽河油区的应用 李能根 1094
应用双频激电偶极剖面法追索隐伏构造带 黄颖坚 1096
一种新的测深方法—多源电测深法及其应用效果 邱爱金 1098
层状介质点源电场正演解析及其应用 葛为中 1100
大回线法瞬变电磁测深正演计算 方文藻 李予国 1101
东南极中山站地区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孔祥儒张建军 焦承民 1103
矿物热敏参数测试仪及其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赵亨达王忠荣 1105
二维大地电磁资料的偏移 魏胜王家映 1107
变背景速度的2.5维Born反散射反演技术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问题 范祯祥 郑仙种 1109
用模拟退火算法作叠后层速度计算 陈均钱泉唐权钧 1111
一种波动方程的边界处理方法 钮佩琨王健涛 1112
大沙漠信噪比区地震采集方法研究 严峰方新宇 1114
新港火山岩屏蔽区地震勘探攻关效果分析 刘玉班 1115
推广高分辨率地震提高油气勘探效益 蔺殿忠 1117
检波器串精度自动组合软件系统 廖秉训 1120
高阶方程偏移的分裂算法 马在田 1121
三维地震资料的区块拼接方法及效果 林必荣 李培基陈繁勤 1123
地震测深数据文件及其处理系统 王椿镛 陆原 谢剑波 陈光英张 炼苏小兰 1125
串联F-K加相移插值法偏移 涂国田 1128
实用地震数据计算机管理模式及实现 张宪哲张利民 1129
地震记录中反射系数的Markov模拟 刘志美 1130
职业测井分析家协会(SPWLA)简介 张国维 1132
测井仪中稳谱过程参数的计算和计算机仿真 沈天健方建国 1134
工程数控参数测井综合分析系统的应用 周晓翠 韦宏鹄 1136
电磁波测井的混合波模型 冯启宁 唐为清 尚作源 1137
声波测井中的纵波和横波 刘银斌 1139
弹性介质中充液井孔的漏模和井孔声场中的分波计算 张海澜 王秀明应崇福 1142
李洪奇张福明 邵才瑞 焦翠华 周志远 1145
人工神经网络在测井资料沉积微相解释中的应用 1145
SLZ-1综合录井仪 张敬芳 程祖理 1146
地电化学提取法探测铀及其他金属 高云龙 李广民 1148
地质体中微量元素统计特征及其理想母体的初步研究 祝亚尼 1150
天井钻机在云锡的研制和应用 周 汉 1154
钻机转盘智能CAD系统 蒋国盛 屠厚泽 1156
QZ-1 500型工程潜水钻机 张贵端 赵青山 1157
砂卵石层金刚石钻进和取样技术 李月良 1160
圆辊阀式抽简钻头初步设计探讨 宋永琪 1161
提高牙爪轴颈表面耐磨性的试验研究 郑德荣 1163
TA89—64.8型原状取砂器的研制及其应用技术 祝德生 岳雪波 1164
硬质合金钎头的现代化发展 张国榉 1167
KZ-1500型与KZ-1000型翼状钻头研制 刘桢荣 1168
卡口式PVC导管应用可行性研究 卢予北 丁兴敏 1170
潜孔锤反循环钻进技术及应用 殷 琨 蒋荣庆 1172
钻杆加厚端部裂缝的超声波探伤 朱洪章 1174
卡爪式软岩取心器 唐锡杰 罗泉永 1175
一套切实可行的地热钻探技术 张秀江 1177
浅析岩石节理对岩心钻进的影响 李文华 刘铁军 1178
用XU-100型钻机与TBW-50/15型泥浆泵配套钻进φ108百米深孔 1179
徐丙庚 田永义 赵桂生 1179
钻孔冲洗液消耗量观测方法的改进 姬炳忠 顾宁声 赵新品 1180
铲子坪金矿区钻孔严重弯曲的力学机制定性分析 赵代珍 1181
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 1184
地下水环境工程 汪 民 吴永锋 1184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化学元素的背景特征及形成 曾昭华 1186
羊庄盆地岩溶水降水入渗系数试验研究 吴爱民 1188
周村岩溶区主要含水层分布规律的研究 胡宝图 1189
广东肇庆市地质构造对岩溶水的控制 梁俊平 1191
岩溶地区径流深等值线应用问题的探讨 马林武 白生学 1193
用水化学方法计算岩溶地下水储留时间 李振拴 1194
喀斯特流域空间结构与地貌瞬时单位线应用 王腊春 杨晓轩 1196
寻找基岩裂隙水的一种新方法—218Po测量法 1198
李惠恩 贾月明 刘存印 尤志江 闫兆聚 1198
渤海莱州湾滨海平原地下卤水分布规律与成因初步研究 韩有松 孟广兰 王少青 1199
关于用有限单元法计算一类边界流量及水力坡度问题的探讨 薛凤海 1201
北方煤矿床充水与岩溶水系统 王梦玉 章至洁 1204
遥感技术在探查峰峰矿区奥灰水中的应用 朱第植 王文明 王经明 曾少波 1205
煤矿井下水处理站引水工艺探讨 鲍 涛 1207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古河道与地下水 张鸿义 许凤林 1208
我国干旱区大型盆地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李志安 1210
沂沐河区合沟、瓦窑两乡地下水资源评价 闻余华 1211
直接进样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地下水中的锶 马 戈 1213
渭北黄土塬下伏灰岩含水的电性特征 李怀明 王志远 1214
谈“非完整井”在水文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孙颂民 1215
深层岩溶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方法的探讨 王家兵 1217
灰色系统GM模型在地下水动态异常识别中的应用 郭德科 1219
粮援项目区地下水信息管理系统 宋承新王凤英 1224
有限元法在郑州黄河“九五”滩水源地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杨维斌 石钦周 顾孝同 1225
环境同位素法在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高志发 1227
鲍店矿区水源地优化控制与管理 曹丁涛 1228
辽化太子河河心岛水源地水文地质特点及开采设计简述 刘 纯冯嘉谟 1231
分形几何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袁宝远 吕建红 1233
岩体卸荷及其地质工程问题分析 韩志诚 1234
汾阳地裂缝成因分析及治理 陈富生许贵田 1236
重庆专用汽车制造厂大庆沟危岩特征与治理 张国见刘成渝 1237
王家坡滑坡形变变化的模糊分析 王养培杨作栋张玉麟 1239
鸡西市鱼亮沟滑坡-崩落与防治建议 李兴亚潘文江 1241
万县滑坡群稳定性的模糊数学分析 伍四明 李曰国 1242
攀枝花市新庄滑坡Ⅱ号滑体整治 唐成斌 1244
爆破振动诱发滑坡 陈启文 1246
安溪县白赖左渠钟岭渠段滑坡成因初探 许金法 1247
爆破对边坡岩体稳定性的影响 白志勇黄素珍鲁勉 1248
应用带悬臂桩——锚抗滑体系治理施家梁滑坡 杨显明 赖 明张四平 1250
陆王沟干溪沟泥石流的治理 涂家政郑尚堃 1252
梅县治理崩岗泥石流的经验和做法 刘庆宣巫南祥 1253
川滇两省泥石流拦沙坝基础埋深问题 张军 1255
粘性泥石流稳定运动的力学分析 康志成 1256
泥石流灾害研究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曾光初王爱英 1258
改进颗粒平均粒径计算方法的讨论 陈英燕 1260
中国喀斯特发育的若干问题 任美锷刘振中 王飞燕俞锦标潘瑞鸣 1261
中国岩溶科学的发展及岩溶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 朱远峰 1263
多变量统计分析在岩溶塌陷评价中的应用 谭继中 1265
天津市控沉钻探现状 黄自培 1267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危害与防治对策 佘孟信 1269
地震区规划建设中场地断裂对建筑物影响问题的探讨 董津城 1270
用测井资料研究多构造变动地区的构造应力场 代大经 1272
试论铜陵市长江路特殊工程地质的成因及其区划 邢献华 1274
海洋学 1279
海洋科学研究进展 李桂香 艾万铸 1279
狭长形海湾与外海水体交换的一个物理模型 高 抒谢钦春 1281
HFB-1B型浮标平台系统的研制和应用 宋建明 曹恒永 吴茂萱 1282
HD-2型海水电导盐度计 陈国华 吴葆仁 1283
模板匹配法在遥感海冰位移上的应用 黄润恒 王 强 金振刚 1285
环渤海沿岸沼泽化、盐渍化和沙漠化的演化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1287
陈 明 陈建国 王建芬 1287
首次南大洋考察 金庆明 沈毅楚 1289
南海表层水温的季节内振荡 周发琇丁洁 于慎余 1291
用模糊集合观点讨论水团的有关概念 李凤岐 苏育嵩 王凤钦喻祖祥 1293
南极海冰、冰穴和冰川冰及其对水团形成和变性的作用 董兆乾 梁湘三 1295
春末黄东海海域溶解氧分布特征与水团相互关系探讨 李福荣 1299
南海暖流的新证据 管秉贤 1301
南海上层海流的数值模拟 李荣凤 黄企洲 王文质 1302
137°E断面北赤道流、黑潮变异和黑潮大弯曲的关系 王元培 1303
黑潮综合调查研究 苏纪兰 1305
潮波方程的有限差分——最小二乘方法及其对模拟黄海M2潮的应用 方国洪 1308
长江河口区平均海面季节性变化的分析 沈健王宝灿 1310
东亚沿岸近期相对海平面的升降趋势 马继瑞张苓 柴新敏 1311
热带气旋影响下上海港水位数值模拟和预报方法研究 秦曾灏 端义宏 1313
赤道太平洋西部的上层环流 蒲书箴 蒋松年 1316
近海风暴流的数值试验 王大鸿 王志联 1318
登陆华南沿海热带气旋的分析 林健槐 1320
过渡季节(6~7月)澳大利亚冷高压对赤道辐合带形成的影响 邓良焱 薛惠娴 1324
不依赖天气预报且具有一定预报时效的风暴潮预报 陈孔沫 1326
水利系统天文潮及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型 李纪生 1327
平均风向数学模型与应用 徐文锵 1329
南海北部大气气溶胶水溶性成分谱分布特征 吴 兑 1331
热带海洋对大气季节内时间尺度动力强迫的响应——Ⅰ:静止海洋的响应 1333
孙即霖刘秦玉朱抱真 1333
二阶谱虚部与波面水平不对称关系的理论导出 丁平兴孙孚 1336
南极普里兹湾的海水化学特征 王玉衡 董恒霖任典勇 1338
黄河径流量与秋季渤海底层盐度相关性初步分析 高振会 陈锦年 王学昌 1339
90年代海洋地质科学发展趋势 莫 杰谢弘阳 1340
发展我国海洋地质科技的几个问题 刘守全 王兴国 莫 杰 1342
南海和冲绳海槽沉积物的生物标记化合物 唐运千 郑士龙 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