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吴传钧 1
前言(1) 1
第一章绪论(1) 1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1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1
目 录 1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3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6
一、研究对象 6
二、学科体系 9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11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12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13
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14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14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5
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15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16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17
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 19
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 19
二、本书的结构安排 20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25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25) 25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25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25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27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29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30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31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32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33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34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35
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36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37
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38
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39
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39
第四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41
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41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42
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43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44
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45
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46
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46
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48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52) 52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 52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52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53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55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56
五、理论与现实 57
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 59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59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60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67
五、理论与现实 69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69
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70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70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72
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 75
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76
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78
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80
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81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81
二、普雷特的行为矩阵 83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86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86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86) 86
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 87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88
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 93
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94
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95
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 96
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 99
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100
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 100
二、中心地的等级性 101
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102
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 102
第四节 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 103
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 103
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 105
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 108
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110) 110
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 110
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 110
二、企业的空间扩张 114
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119
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119
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119
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122
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124
五、模式比较及在中国的应用 126
第三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 127
一、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 127
二、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 128
一、跨国直接投贤原因 133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133) 133
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133
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 136
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136
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 139
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 139
二、公司研究与开发(R D)机构的区位特征 144
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 147
第三节 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149
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 149
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 153
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 155
一、区域产业分类 164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 164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163) 164
第二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164
、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166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170
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172
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 173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173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175
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175
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179
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关系 184
一、城市的一般特征 184
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 185
三、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186
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 188
第四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 188
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 189
第五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191
一、技术与技术创新 191
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192
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 194
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196) 196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96
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196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200
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203
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 206
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 207
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 208
四、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 210
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 210
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211
一、经济区 211
二、经济区划 214
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220) 220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220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220
二、梯度推移学说 221
三、中心-外围理论 223
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224
第二节区际联系 225
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25
二、区域分工理论 227
三、区域合作理论 228
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230
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 231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 233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34
第三篇经济活动全球化 239
第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239) 239
第一节发展历史 239
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239
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240
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244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248
一、技术进步 248
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 251
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 254
四、国际经济协调 257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 260
第三节 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 260
一、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 260
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261
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 262
第四节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 263
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 263
全球化发展 263
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63
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 263
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 264
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 264
第一节汽车工业 267
一、汽车及汽车工业 267
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267) 267
济全球化进程 267
二、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 269
第二节电子工业 276
一、生产格局的全球化 276
二、消费市场的全球化 281
三、技术、资本、劳动力、交通是重要区位因子 282
第三节服务业 284
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 285
二、现代服务业特征 287
三、邮电通信业及其布局 288
四、国际服务贸易及其布局 291
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297) 297
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297
第二节全球化与当地化 299
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 302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302
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 303
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 306
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 307
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 308
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312) 312
第一节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 312
一、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 312
二、企业案例调查及定性分析 316
第二节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 319
一、区域经济地理条件评价方法 319
二、区域人口、就业和经济活动模型分析 327
三、项目评估与方案优选 332
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337
一、地理信息系统(GIS) 337
第三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337
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342) 342
第一节新产业区研究 342
一、新产业区概念由来 342
二、新产业区研究的主要问题 344
三、研究新产业区的意义 347
第二节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 348
一、马克思主义地理学 349
二、福利地理学(Welfare Geography)研究 353
第三节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 356
一、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 357
二、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 359
三、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 360
四、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研究的特点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