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1.菌物Fungi分类系统 1
2.食线虫菌物分类 2
3.食线虫菌物分类的重要文献 3
4.菌物资源 4
第二章 属级分类演变 5
1.捕食线虫菌物属的演变 5
1.1 接合菌门 5
1.2 半知菌类 5
1.3 担子菌门 7
1.4 子囊菌门 8
2.内寄生线虫菌物属的演变 8
2.1 壶菌门 8
2.2 卵菌门 8
2.4 半知菌类 9
2.3 接合菌门 9
3.产毒菌物 10
4.机会菌物 10
5.国外研究简史 11
6.国内研究简史 12
第三章 形态特征 14
1.菌丝和厚垣孢子 14
2.捕食器官 14
2.1 粘性菌丝 15
2.2 粘性分枝 16
2.3 粘性网 16
2.4 粘性球 16
2.5 非收缩性环 16
2.6 收缩环 17
2.7 冠囊体 17
3.分生孢子梗 17
4.2 内寄生线虫菌物的孢子类型 18
4.孢子 18
4.1 孢子的类型 18
第四章 系统与进化 21
1.菌物的系统发育与进化 21
2.食线虫菌物的系统学位置 21
3.食线虫菌物的有性型和无性型 23
3.1 捕食线虫菌物 23
3.2 内寄生菌物 23
3.3 机会菌物 24
3.4 产毒菌物 24
4.食线虫菌物的系统进化 24
4.1 捕食线虫菌物可能的进化趋势 24
4.2 内寄生菌物可能的系统发育 27
4.3 机会菌物 28
1.2 培养用培养基 30
1.1 食线虫菌物分离培养基 30
1.培养基 30
第五章 分离与鉴定 30
2.诱饵线虫的培养及制备 31
2.1 Panagrellus redivius 31
2.2 Rhabiditis terricola 31
2.3 Turbatrix aceti 31
2.4 其他线虫 31
3.土样及标本采集和预处理 32
3.1 采集 32
3.2 土样预处理 32
4.分离方法 32
4.1 捕食和内寄生菌物分离方法 32
4.2 机会菌物的分离 34
5.观察和鉴定 35
5.1 亚培养及纯培养的获得 35
6.2 制片 36
6.1 菌种保存 36
5.2 鉴定 36
6.菌种保存及标本制作 36
6.3 菌落干标本制作 37
7.其他方法 38
第六章 捕食线虫菌物 39
1.分类地位 39
2.属检索 40
3.接合菌门 41
3.1 泡囊虫霉属 41
3.2 梗虫霉属 45
3.3 轮虫霉属 53
4.子囊菌及半知菌类 56
4.1 节丛孢属 56
4.2 隔指孢属 92
4.3 单顶孢属 123
4.4 三叉孢属和三角孢属 169
5.担子菌及其无性型 170
5.1 毒虫霉属 170
5.2 亚侧耳属 178
第七章 线虫内寄生菌物 188
1.分类地位 188
2.属检索表 189
3.卵菌门 190
3.1 串胞壶菌属及链壶菌属 190
3.1.1 串胞壶菌属 190
3.1.2 串胞壶菌属中寄生藻类的种 198
3.1.3 串胞壶菌属中寄生轮虫的种 199
3.2 造毛孢属 199
3.3 粘舌孢属 202
4.壶菌门 206
4.1 链枝菌属 206
4.2 油壶菌属 211
5.1 顶裂霉属 212
5.接合菌门 212
5.2 轮线霉属 214
5.3 长寿霉属 214
5.4 广角捕虫霉属 216
6.子囊菌门及半知菌类 219
6.1 钩丝孢属 219
6.2 轮枝孢属 240
6.3 掘氏梅里霉属 246
6.4 紧头霉属 247
6.5埃丝特氏属 248
6.6虫卵孢属 250
6.7被毛孢属 250
2.担子菌门 253
2.1侧耳属 253
1.分类地位 253
第八章 产毒菌物 253
2.2丝霉属 254
3.其他产毒菌物 254
3.1其他产毒食线虫菌物 254
3.2其他产毒非食线虫菌物 254
第九章 机会菌物 256
1.分类地位 256
2.常见属检索 256
3.常见种描述 256
后记 260
参考文献 261
附录1.属种订正表 274
附录2.种属学名索引表 284
附录3.学名汉名对照表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