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上古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总论 1
第一节 上古至先秦时期 1
三、民族发展方面 4
二、制度方面 4
第二节 秦汉时期 4
一、疆域方面 4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 5
六、宗教方面 5
四、政治思想方面 5
五、学术思想方面 5
四、学术文化方面 6
三、民族发展方面 6
一、政治演变方面 6
二、社会结构方面 6
一、石器时代的文化分期 7
第一节 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祖先的生活 7
第二章 史前时期 7
二、中国古代的原始人群——中华民族的祖先 8
地图 10
1.中国石器时代主要遗址分布图 10
第二节 神话与传疑时代的「三皇五帝」 12
一、神话时代的盘古三皇 12
二、传疑时代的五帝 12
第三节 夏朝史迹略述 13
一、夏朝的兴亡 13
二、夏朝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关系 14
三、夏代文化 15
第三章 商代——中华民族信史的开始 17
第一节 商朝的建立和发展 17
一、商之先世和灭夏建国 17
二、汤成功建立商朝的因素 17
三、盘庚迁殷 18
四、武丁时期 18
五、纣王败政 19
2.商代形势图 20
第二节 商代的文化 21
一、物质文明的成就 21
二、精神文明的成就 23
一、甲骨文的出土经过 25
二、甲骨与占卜的关系 25
三、甲骨文对研究古代历史的价值 25
第三节 甲骨文对研究古代历史的贡献 25
第四章 周族的兴起和西周封建制度的确立 27
一、周之建国 27
二、武王伐纣 27
第一节 武王伐纣及周初大分封 27
三、武王成功克殷原因分析 28
四、西周两次分封诸侯经过及影响 29
五、周公的成就及贡献 30
3.周代封国位置略图 31
一、成康之治 33
三、宣王中兴 33
第二节 西周的政治演变及其衰亡 33
二、共和行政 33
四、幽王失国 34
一、封建制度的内容 35
第五章 周代的社会制度 35
第一节 封建制度 35
二、封建制度的影响 36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37
三、封建制度之破坏 37
第二节 宗法制度 37
二、宗法制度的内容 38
一、井田制度的内容 40
三、宗法制度的影响 40
第三节 井田及赋税制度 40
二、井田制度的优点 41
三、井田制度破坏原因 42
第四节 官制 42
一、「三公」、「三孤」 43
二、「六卿」 43
第一节 周平王东迁 44
二、平王迁都洛邑原因 44
一、西周之衰亡 44
第六章 东周及春秋时代 44
三、周平王东迁後的影响 45
第二节 春秋时代 45
一、春秋霸政产生的原因 45
二、霸主职责探讨 46
三、春秋霸政事略 46
四、春秋时代的历史作用 49
4.春秋霸政形势略图 50
五、弭兵大会 51
第七章 战国时代 52
第一节 战国时代的形成 52
一、「战国时代」之由来 52
二、「战国时代」的特徵 53
第二节 七国的兼并史迹 54
一、「战国七雄」争霸概况 54
5.战国七雄形势略图 55
二、「合纵连横」 57
第三节 秦的崛起与变法图强 58
一、商鞅变法 58
二、秦惠王引用张仪 61
三、秦昭王重用白起、范睢 62
四、秦王政擢用李斯、尉缭 62
6.秦国由孝公至昭王末年疆域扩展略图 63
第四节 秦统一六国经过及成功因素分析 64
一、秦统一六国经过 64
7.秦统一六国图 65
二、秦成功统一天下原因 66
第八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68
一、政治方面 68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变迁 68
二、经济方面 69
三、社会方面 70
8.春秋战国时期都邑位置图 71
四、军事方面 72
第二节 「百家争鸣」——「九流十家」的学说 73
一、诸子百家学说勃兴原因 73
二、「九流十家」 74
三、儒家思想大要 74
四、道家思想大要 77
五、墨家思想大要 79
六、法家思想大要 81
七、纵横家思想大要 82
八、阴阳家思想大要 83
九、名家思想大要 83
十二、小说家 84
第三节 诸子百家学说衰落原因 84
十、农家思想大要 84
一、政治方面 84
十一、杂家 84
二、学术方面 85
第四节 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的成就 86
一、史学 86
二、文学 87
三、艺术 87
四、科学 88
第九章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91
第一节 秦始皇统一六国後的改革措施 91
一、政治改革措施 91
二、军事改革措施 92
9.秦郡分布图 93
三、经济改革措施 94
四、交通建设措施 95
10.秦代建设分布图 96
五、文化改革措施 97
第二节 秦始皇的对外武功 97
一、南平闽越 97
二、北逐匈奴 98
第三节 秦朝的政制 98
一、中央政制 100
二、地方政制 100
第四节 秦始皇的评价 101
一、秦始皇的伟大功绩 103
二、秦始皇的急政暴虐 103
第五节 秦朝之覆亡 105
一、秦二世之失政 105
二、大泽乡起义 105
三、秦亡的经过 106
四、秦朝速亡原因分析 107
二、反秦势力的扩大 109
第十章 楚汉相争 109
一、「张楚」的建立 109
第一节 秦末群雄的兴起 109
四、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分析 110
三、六国的复兴与张楚的覆亡 110
11.秦末群雄起事略图 111
第二节 楚汉相争始末 112
一、巨鹿之战 112
二、刘邦入关 113
三、项羽分封 113
四、楚汉相争 114
第三节 刘邦取胜、项羽致败原因分析 115
一、立志方面 115
12.楚汉相争形势略图 116
三、用人方面 117
四、分封方面 117
二、性格方面 117
五、民心向背 118
第十一章 西汉初年的政局 119
第一节 汉高祖分封诸王政策 119
二、汉高祖分封诸王原因 119
二、汉初异姓王的兴灭 119
三、汉初分封政策的影响 120
第二节 吕后掌政 121
一、吕后掌政 121
二、吕后的功过 121
三、诸吕乱政与「周勃安刘」 122
第三节 西汉初年的「黄老之治」 122
一、汉初施行「黄老治术」的原因 122
二、「黄老治术」的成就——「文景之治」 124
三、汉初「黄老之治」的影响 125
第四节 「吴楚七国之乱」——中央与地方王国的冲突 126
一、「吴楚七国之乱」起因 126
三、「吴楚七国之乱」的结果 128
二、「吴楚七国之乱」的经过 128
第十二章 中央集权制的强化——汉武帝时代 130
第一节 武帝崇儒罢黜百家 130
一、武帝崇儒罢黜百家的原因 130
二、武帝崇儒的措施 132
三、武帝崇儒的影响 133
第二节 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34
一、政治方面 134
二、经济方面 135
第三节 汉武帝的晚年 136
二、「轮台之诏」 137
一、「巫蛊之祸」 137
第四节 汉武帝的评价 137
一、建设性方面 138
二、破坏性方面 138
第一节 昭宣之治 140
一、霍光辅政 140
第十三章 西汉由极盛到衰亡 140
二、昭宣之治 141
第三节 外戚当权——成、哀、平三朝的政局 145
一、外戚当权 145
第二节 元帝中衰 145
二、政治腐败 146
三、土地兼并 146
四、贫农暴乱 147
第四节 人心思变——王莽篡汉 148
一、王莽的为人 148
二、「五德终始说」与禅让 149
三、天降符瑞与王莽篡汉经过 151
一、经济改革 152
第一节 王莽篡汉後的托古改制 152
第十四章 新朝的变革 152
二、政治改革 154
一、经济破产 155
第二节 王莽改制的结果 155
四、农民起事 156
二、政制紊乱 156
三、四夷反叛 156
一、王莽改制失败原因 157
第三节 王莽改制失败原因及影响 157
二、王莽改制失败影响 158
第十五章 东汉政权的建立 159
第一节 群雄并起与新莽政权的覆亡 159
一、豪杰并起 159
三、更始覆亡 160
二、昆阳之战 160
13.新莽末年群雄并起形势略图 161
四、光武帝削平群雄 162
五、刘秀成功统一天下原因分析 163
第二节 光武中兴 164
一、改革治术,巩固皇权 164
二、奖励士风,砥砺名节 165
四、崇尚节俭,休养生息 165
三、提倡儒术,笼络士人 165
五、对外经略,抚服四边 166
二、政治方面 167
三、经济方面 167
第三节 明章之治 167
一、学术方面 167
一、外戚与宦官之争 169
第十六章 东汉的衰乱及覆亡 169
第一节 中央治权的争夺 169
二、外戚与宦官斗争之经过 170
四、党锢之祸 172
三、外戚与宦官相争之影响 172
第二节 地方政治的解体 174
一、黄巾民变 174
14.黄巾民变形势图 176
第三节 东汉之覆亡 177
二、西羌之乱 177
一、东汉覆亡原因分析 177
二、东汉覆亡经过 178
第一节 两汉对匈奴政策 179
一、西汉初期的「和亲政策」 179
二、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挞伐 179
第十七章 两汉的对外政策 179
四、东汉初期对匈奴的战争 181
三、宣帝时期匈奴之降服 181
第二节 两汉与西域的交往 182
一、张骞通西域 182
五、两汉击败匈奴的影响 182
15.两汉出击匈奴略图 183
16.张骞出使西域图 185
二、班超通西域 186
17.班超出使西域图 187
三、两汉通西域的影响 188
18.汉代中西交通路线图 189
第三节 两汉对朝鲜、日本、东瓯、两越、西南地区的开发 190
一、经略朝鲜 190
三、平定东瓯南越 191
二、日本来朝 191
四、通西南夷 192
19.汉代经略南方简图 193
二、鲜卑的崛起 194
第四节 乌桓与鲜卑的崛起 194
一、乌桓的兴灭 194
第一节 中央政制 195
第十八章 汉代的制度 195
一、「上公」 196
二、「三公」 196
三、「九卿」 197
第二节 地方政制 198
四、大司马 198
六、尚书台 198
五、大将军 198
二、郡——国 199
三、县 199
一、京畿地区 199
四、乡——亭——里 200
五、地方监察 200
第三节 教育制度 201
一、太学 201
二、郡国学 202
第四节 选举制度 202
二、察举制度 203
一、汉初入仕概况 203
四、两汉选举制度的影响 204
三、徵辟制度 204
一、两汉的赋税制度概观 205
第五节 赋税制度 205
二、租税的分类 206
三、直接税 206
四、间接税 207
五、汉代田赋的得益者 207
第六节 兵制 208
一、军队类别 208
二、军队的徵调 209
第十九章 秦汉时期的文化 210
第一节 哲学思想 210
一、《淮南子》 210
二、《春秋繁露》 210
三、谶纬 211
四、《论衡》 211
第二节 经学 212
二、经学的传授 212
一、两汉经学发达原因 212
三、经今古文学派之争 213
第三节 宗教 215
一、佛教的传入 215
二、道教的衍生 216
第四节 史学 217
一、《史记》 217
二、《汉书》 219
三、《东观汉记》 220
四、《汉纪》 220
五、《吴越春秋》 220
第五节 文学 221
一、散文 221
二、赋 221
三、乐府诗 221
四、五言诗 222
一、算学 222
第六节 科技 222
二、天文历算 223
三、地震学 224
五、农业 225
四、医学 225
第七节 艺术 226
一、绘画 226
六、造纸术 226
二、雕塑 227
第一节 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分立局面的形成 228
一、袁曹官渡之战与曹操统一北方 228
第二十章 三国鼎立 228
20.建安初年群雄割据形势图 229
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 231
21.官渡之战形势图 232
22.赤壁之战形势图 234
三、曹操之行谊及其历史功绩 235
23.三国鼎立形势图 236
第二节 魏蜀吴的政治和经济格局 237
一、三国政局的发展变化 238
二、三国经济的发展及曹魏国力较强的原因 239
三、诸葛亮的贡献及其影响 240
第三节 魏晋政权的交替——三国分立局面之结束 241
二、蜀汉、吴国相继灭亡 241
一、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始末 241
三、司马氏能统一中国之原因 242
一、晋武帝之荒淫与晋初的政治颓风 243
第二十一章 西晋的短暂统一 243
第一节 西晋立国政策探讨 243
二、西晋的政制 244
一、八王之乱的成因 246
第二节 八王之乱 246
二、八王之乱的经过 247
三、八王之乱的影响 247
一、五胡乱华——永嘉之乱的起因 248
第三节 永嘉之乱与西晋灭亡 248
24.西晋时期五胡分布图 249
二、永嘉之乱——西晋灭亡的经过 250
三、西晋速亡的原因 250
第二十二章 东晋之兴亡 252
第一节 东晋的立国 252
一、东晋立国的经过 252
二、东晋能偏安江南之原因 252
三、晋室南迁之影响 253
一、王敦之乱 254
第二节 东晋初期的内乱 254
二、苏峻之乱 255
第三节 东晋的北伐壮举 255
一、祖逖誓师北伐 255
二、庾亮北伐无功 256
三、殷浩北伐失败 256
四、桓温三次北伐 256
六、东晋屡次北伐失败原因 257
五、刘裕二度北伐 257
25.东晋北伐路线图 258
第四节 淝水之战前的北方各族建立政权概况 259
一、五胡十六国概况 260
二、淝水战前北方六国的盛衰 260
第五节 秦晋淝水之战 262
一、淝水之战的背景 262
26.五胡十六国简图 263
三、秦败晋胜的原因 264
二、淝水之战经过 264
27.淝水之战形势图 265
第六节 淝水之战後南北局势的发展 266
四、战後影响 266
一、北方鲜卑族拓跋部的兴起 267
二、东晋晚期的内乱 267
三、刘裕篡晋 268
三、皇权无威,叛乱时生 269
一、君臣偏安,耽於逸乐 269
二、豪门政治,压制人才 269
第七节 东晋灭亡的原因 269
第一节 南北朝概况 270
一、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 270
二、南北朝政权的递嬗 270
第二十三章 南北朝的政局 270
第二节 南朝政局的更替 271
一、宋之兴亡 272
二、齐之兴亡 273
三、梁之兴亡 273
四、陈之兴亡 274
一、拓跋圭的建国及其贡献 275
第三节 北魏的统一北方 275
三、五胡十六国国祚短促原因分析 276
二、北魏太武帝的统一北方 276
第四节 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迁都和汉化改革 278
二、孝文帝迁都洛阳 278
一、颁行均田制及租调制、三长制 278
三、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279
一、北魏的衰乱 281
第五节 北魏的分裂和北齐北周的对峙 281
二、北魏的分裂 281
一、北周武帝的改革 282
第六节 北周武帝统一北方和杨坚篡周 282
三、东魏与西魏的战争 282
四、北齐和北周的对峙 282
二、北周武帝统一北方 284
三、杨坚篡周与南北朝的结局 284
第一节 门阀制度 285
一、门阀制度形成的原因 285
第二十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285
二、门阀政治的社会形态——世族庄园 286
四、门阀士族的影响 287
三、门阀士族的特殊地位 287
第二节 清谈风气的流行 289
一、清谈形成乃至盛行的背景 289
三、清谈风气的影响 290
二、清谈的内容 290
第三节 北方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291
一、北方经济的发展 291
二、南方经济的发展 292
一、汉民族大迁徙 293
第四节 北方流民的南迁与民族大融合 293
二、侨州郡与土断制 295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296
第一节 中央政制 298
一、丞相与三公列卿 298
第二十五章 两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298
三、御史台 299
四、三省 299
二、将军 299
五、北周的周官九命制 300
第二节 地方政制 301
二、九品中正制的内容 302
第三节 选举制—九品中正制 302
一、九品中正制的起源 302
三、九品中正制之优劣 303
四、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303
第四节 兵制 304
一、两晋及南朝的兵制 304
二、北周的府兵制 304
第五节 赋税制度 306
一、西晋的户调式 306
二、东晋与南朝的田赋 307
三、北朝的田赋 307
一、玄学与清谈的关系 308
二、玄学产生之背景 308
第二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08
第一节 玄学 308
三、玄学之定义 310
四、清谈玄学之派别 311
一、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原因 312
第二节 佛教、道教的发展 312
二、佛教的发展 313
三、佛教的主要宗派 314
四、佛教盛行的影响 315
五、道教之发展情形 316
六、三教之争 317
第三节 史地、文学和艺术 319
一、史学 319
二、地理 320
三、文学 321
四、艺术 323
第四节 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325
一、数学 325
二、天文历法 326
三、机械制造 326
五、农学 327
四、医学 327
一、中国与大秦和中、西亚各国的关系 328
第五节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28
二、中国与南亚各国的关系 328
三、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关系 329
28.法显西行求法路线图 330
四、中国与朝鲜、日本的联系 331
1.周初两次封建比较 332
一、比较表 332
附录 332
2.春秋与战国时代政治、经济及军事发展比较 333
3.楚汉相争中刘邦成功项羽致败因素比较 334
4.汉初与武帝时期治国政策比较 335
5.两汉对外政策比较 336
6.三国时三大战役比较 337
7.赤壁与淝水战役比较 338
8.张骞、班超通西域事迹比较 339
9.南北朝门阀及士风比较 340
10.封建与郡县制比较 341
11.两汉与魏晋时期选举制度比较 342
12.儒、墨两家思想异同比较 343
13.儒、道两家思想比较 344
14.孟子与荀子思想比较 345
15.古今文经学派的比较 346
1.书目选 347
二、参考资料 347
2.论文选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