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目录 1
前言 1
第一章 我国刑法的效力范围 1
一、我国刑法对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效力 1
二、我国刑法对我国公民在外国犯罪的效力 9
三、我国刑法对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效力 13
四、我国刑法对法人的效力范围 18
五、国外既决案件在国内的再审 20
六、刑法溯及力的确定 23
七、刑事司法解释的溯及力 29
第二章 犯罪主体 33
一、未满14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33
二、已满16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36
三、已满14岁不满16岁者应对严重犯罪负责 37
四、已满14岁不满16岁者对过失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40
五、跨责任年龄段犯罪的认定与处理 43
六、无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不负刑事责任 46
七、间歇性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49
八、犯罪后患精神病者的刑事责任 50
九、心神衰弱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52
十、生理性醉酒与刑事责任 53
十一、病理性醉酒与刑事责任 56
十二、聋哑人、盲人犯罪与刑事责任 59
十三、法人犯罪与刑事责任 61
十四、犯罪的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 65
一、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68
第三章 犯罪客观方面 68
二、危害行为的基本特征 72
三、无行为即无犯罪 74
四、作为的概念与特征 79
五、不作为的概念与特征 81
六、行为对象研究 87
七、行为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 89
八、危害结果的概念与种类 92
九、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 94
十、因果关系概述 96
十一、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 107
十二、一果多因 110
十三、一因多果 111
第四章 犯罪主观方面 114
一、罪过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114
二、犯罪故意的概念与特征 119
三、直接故意的概念与特征 126
四、间接故意的概念与特征 130
五、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135
六、疏忽大意的过失 139
七、过于自信的过失 147
八、间接故意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别 152
九、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 157
十、过失犯罪的认定 162
十一、期待可能性问题 166
十二、原因上自由行为 173
十三、混合罪过问题 178
十四、意外事件概念与特点 182
十五、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别 184
十六、意外事件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 188
十七、犯罪目的 190
十八、犯罪动机 193
十九、违法性认识错误的认定与处理 197
二十、行为对象的错误 202
二十一、行为的错误 208
二十二、因果关系的错误 211
一、类推制度概述 215
第五章 类推定罪判刑 215
二、行为达到犯罪程度的认定 221
三、法无明文规定的认定 225
四、“最相类似”的认定 229
五、因果关系与类推 235
六、类推罪名的确定 238
七、妨害婚姻家庭类推案 242
八、侵占他人遗忘财物类推案 245
九、侵占他人财产类推案 252
十、盗窃国家重要机密类推案 255
十一、违反卫生检疫规定类推案 261
十二、贩卖假货票类推案 264
十三、骗取出卖通行证类推案 267
第六章 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 271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与特征 271
二、正当防卫开始时间的认定 277
三、正当防卫终止时间的认定 282
四、互相斗殴与正当防卫 288
五、防卫挑拨的定性与处理 292
六、假想防卫的定性与处理 298
七、防卫第三者的定性与处理 305
八、防卫不适时的认定与处理 311
九、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认定标准 316
十、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实际考察 323
十一、防卫过当的概念与认定 332
十二、防卫过当罪过形式的认定 338
十三、人民警察执行职务中的正当防卫 345
十四、牺牲他人生命保全本人生命的紧急避险 351
十五、安乐死的定性 357
一、犯意表示与犯罪预备的区别 367
第七章 犯罪停顿状态 367
二、犯罪着手的认定 371
三、犯罪未得逞的认定 377
四、犯罪分子意志以外原因的认定 382
五、不能犯未遂的认定与处理 386
六、犯罪中止的认定与处理 390
七、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定性 395
一、共同实行犯的概念与认定 401
第八章 共同犯罪 401
二、犯罪集团的特征与认定 406
三、主犯与从犯的区分 412
四、从犯如何比照主犯处罚 418
五、胁从犯的定性与处罚 423
六、教唆犯的认定与处罚 428
七、共同过失犯罪的定罪与处罚 436
八、内外勾结共同犯罪的定性 442
九、无特定身份的人的教唆与帮助行为的定性 446
十、间接实行犯的定性与处罚 451
十一、片面共犯的认定与处理 458
十二、实行过限的定性与处理 465
十三、陷害教唆与虚假帮助的定性 471
第九章 一罪与数罪 477
一、一罪与数罪的区分标准 477
二、想象竞合犯与牵连犯的区分 482
三、牵连犯的构成与处理 486
四、继续犯与连续犯的区分 491
五、结合犯的构成与处理 495
六、结果加重犯的认定与处理 500
七、惯犯的构成及其与累犯的区分 504
八、法条竞合的构成及其法条适用原则 508
第十章 刑罚种类 515
一、怀孕妇女的死刑适用 515
二、未成年人的死刑适用 521
三、死缓及其适用条件 525
四、死缓期间抗拒改造执行死刑 529
五、驱逐出境的性质与适用 535
六、剥夺政治权利的规定与适用 539
第十一章 刑罚适用 543
一、加重处罚的理解与适用 543
二、自首的构成与认定 546
三、拘捕期间交待余罪以自首论 551
四、自首的处理 554
五、数罪并罚的适用 557
六、同种数罪是否实行数罪并罚 562
七、累犯的构成与处理 565
八、缓刑期满以后犯罪可否构成累犯 570
九、缓刑的规定及其适用 573
十、减刑的条件与适用 578
十一、缓刑中的减刑制度 581
十二、假释的规定及其适用 584
第十二章 刑罚消灭 588
一、追诉期限的确定 588
二、追诉期限的起算 592
三、追诉时效的中断与停止 596
四、对刑法生效前犯罪追诉时效的超期适用 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