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总论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国区域工程地质学的涵义 1
第二节 中国区域工程地质学对国家建设实践的意义 1
第三节 中国区域工程地质工作 1
第四节 中国区域工程地质学的发展方向及研究方法 3
第五节 本门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4
第二章 中国领域内工程地质条件分布的规律性 5
第一节 地带性和区域性两类因素的涵义及其辩证关系 5
第二节 中国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地带性因素 6
第三节 中国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区域性因素 15
第三章 中国区域工程地质分区 31
第一节 中国区域工程地质分区原则 31
第二节 中国区域工程地质分区 35
第一节 大区概况 39
第一章 新蒙大区 39
第二部分 中国工程地质区域各论 39
第二节 阿尔泰山古生代褶皱带地城 43
第三节 准噶尔台块地城 45
第四节 天山古生代褶皱带地域 49
第五节 塔里木台块地域 53
第二章 康藏青大区 55
第一节 大区概况 55
第二节 昆仑山古生代褶皱带地域 59
第三节 祁连山古生代-中生代褶皱带地域(包括阿尔金山) 62
第四节 柴达木台块地域 68
第五节 龙门山加里东褶皱带地域 71
第六节 甘孜印支褶皱带地域 72
第七节 藏北台块地域 74
第八节 喜马拉雅新生代褶皱带地域 76
第九节 横断山系中生代褶皱带地域 78
第一节 大区概况 81
第三章 内蒙吉黑大区 81
第二节 兴张古生代袂皱带地域 84
第三节 松辽凹陷地域 90
第四节 乌苏里中生代褶皱带地域 94
第四章 台湾大区 96
第一节 大区概况 96
第二节 台湾新生代褶皱带地域 97
第五章 华北大区 98
第一节 大区概况 98
第二节 阿拉善台块地域 104
第三节 贺兰山台背斜地域 105
第四节 六盘山断陷强烈上升地域 106
第五节 阴山台轴地域 107
第六节 鄂尔多斯台向斜地域 109
第七节 山西台北斜地域 112
第八节 燕山台褶带地域 116
第九节 胶辽台北斜地域 119
第十节 河淮凹陷地域 124
第十一节 秦岭台轴地域 129
第十二节 淮阳台盾地域 131
第六章 华南大区 132
第一节 大区概况 132
第二节 秦岭古生代褶皱带地域 138
第三节 大巴山--扬子台褶带地域 141
第四节 江南台轴地域 143
第五节 黔桂台向斜地域 145
第六节 长江中游断陷下降地域 149
第七节 四川台向斜地域 151
第八节 康滇台轴地域 157
第九节 闽粤加里东褶皱带微弱至中度上升地域 158
第十节 浙赣湘桂台向斜地域 161
结束语 166
附注 本书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原则及命名 168
参考文献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