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哲学理论的多重透视 1
第一节 从冲突到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线 1
一、社会形态和马克思主义经典形态的冲突性 2
二、马克思主义的和谐转向 5
三、马克思主义和谐观的方法论意义 10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派别的“合法性” 14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发展史也是哲学发展史的有机组成 15
二、马克思哲学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兼容性 17
三、科技哲学证明不同哲学派别的可行性 21
第三节 实事求是的内在逻辑 25
一、从主客体关系看“实事求是”的含义 25
二、“实事求是”的主体规定性 34
三、在统一中界定“事实”的本质 43
第四节 价值生成与价值回归 47
一、从价值冲突到价值共享 47
二、劳动价值观与知识价值观 56
第二章 整体性原则是现代认识的重要原则 68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整体性 68
一、整体性的普遍性 68
二、整体性的特殊性 71
第二节 整体性原则的理论界定 75
一、整体性原则是认识事物的最基本原则 75
二、整体性原则的特点和功能 100
第三节 整体性原则的历史考察 113
一、古代形成了整体性原则的萌芽 114
二、近代对整体性原则的发展 115
三、现代科学对整体性原则的形成提供了依据 118
四、运用现代认识整体性原则的必然趋势 122
第三章 科学技术发展的哲学趋向 129
第一节 学术争鸣与科学发展 129
一、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129
二、刍探规律的“简洁性”和复杂性 131
三、科学发展的多种维度 140
第二节 科技发展的方法论 149
一、以模拟作为科学技术发展手段的历史进程 150
二、模拟的本质规定 152
三、模拟的特点和意义 156
第三节 科技异化及其当代命运 157
一、马克思的知识异化观 158
二、西方哲学的科技异化观 160
三、后现代主义的科技异化观 164
第四章 走向理性自觉的文化意蕴 167
第一节 个体心理、社会心理、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168
一、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168
二、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 172
三、个体心理与意识形态 175
第二节 意识形态批判历程 178
一、早期马克思意识形态雏形 179
二、“左”式批判途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182
三、“右”式批判途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185
四、超越式批判途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189
第三节 文化生产和先进文化 195
一、文化生产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195
二、先进文化与文化生产的具体规定 199
三、文化生产的主体 200
四、文化生产与先进文化的互动性 203
第四节 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 208
一、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的辩证思考 208
二、大众文化的现代走向 213
第五章 市场经济召唤中的现代方法论 216
第一节 经济哲学的发展历程 219
一、对经济哲学研究热潮的回顾 219
二、中国经济哲学研究目前存在的不足 223
三、对21世纪中国经济哲学的展望 225
第二节 社会经济体制的两重性 229
一、生产方式的重新定位 229
二、社会形态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 234
第三节 经济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239
一、深化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 239
二、改革是市场经济的首要前提 241
三、改革是市场经济的强大动力 243
第四节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互动关系 246
一、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冲突 247
二、道德对市场经济的回应 250
三、道德理想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新的建构 253
四、道德与科学技术“一体两翼” 256
后记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