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5
新加坡的挑战 5
新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 5
序 王孟林 5
鸣谢 7
第一部分儒家伦理学讨论 8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8
儒家对于学的理解 46
儒家伦理与东亚企业精神 74
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 110
第二部分新加坡的挑战 140
与国会议员的讨论(包含余英时、许倬云的谈话) 140
与部长们的谈话 172
与陈庆珠教授的对话 209
第三部分方法刍议 226
新加坡开设中学儒家伦理课程方法刍议 226
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 247
儒家创新的契机(代序) 247
前言 251
第一讲轴心时代的涵义——引言 255
儒学传统在中国文化区的现状 256
反思的三个基本前提 265
轴心文明与儒家传统 279
第二讲韦伯:资本主义的兴起 290
韦伯和韦伯学 293
韦伯和比较文化研究 297
价值取向及其文化意义 304
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312
思维盲点与理论典范 314
第三讲现代西方的动源 319
韦伯的精神资源 319
西方文明发展的动源 323
文化模式间的差异性 333
对中国文化的照察 337
第四讲帕森斯:现代化的多面性 345
帕森斯学术研究总体观 346
帕森斯思想的三个源头 352
帕森斯的社会分析模式 358
从帕森斯模式看儒家传统 367
帕森斯主义的危机 383
第五讲美国的生命形态 391
美国社会的基本结构 391
美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观 400
美国当代的危机 411
文化层和社会层的断裂 418
第六讲哈贝马斯:理性的透视 422
哈贝马斯思想产生的背景 422
哈贝马斯及其思想来源 428
理性思想的线索 438
第七讲现代主义的挑战 457
当代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 457
西方理性主义的限制 472
儒学的创造性转化 486
第八讲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497
列文森的挑战 502
传统的危机和全盘西化思潮 50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518
传统与中国知识分子 525
第九讲工业东亚的兴起 528
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 529
对儒学传统的重估 539
东亚社会的同构现象 546
儒家文化和工业东亚 554
第十讲传统的生命力 567
寻根意愿的现代涵义 569
儒学的内在超越性 576
知识精英与中国政治 585
儒家传统的起源和发展 597
第十一讲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 597
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可能性 604
儒家传统的限制及其创造性基础 611
第十二讲新轴心时代的必要与可能 621
轴心时代的价值动态及其文化载体 624
现代精神再检讨 627
工业文明中的矛盾现象 633
第二轴心文明的可能性 637
后记 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