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初稿》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大璞主编;黄孝德,罗邦柱分撰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307035863
  • 页数:427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1

第二节 训诂学的任务及其目的 5

(一) 指导训诂实践,培养继承文化遗产的人才 5

(二) 辨析词义,使人们增强运用词语的准确性 6

(三) 沟通方言,促进汉民族语的统一 7

(四) 研究汉语词义系统和词义发展的规律,建立科学的训诂学 8

(一) 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 9

第三节 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及其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 9

(二) 训诂学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 10

第四节 研究训诂学的方法 16

(一) 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 16

(二) 紧密结合社会生活理解语言 17

(三) 坚持历史主义观念 18

(四) 摆脱经学附庸地位,古为今用 19

第二章 训诂体式(上) 20

第一节 文献正文里的训诂 20

(一) 解释词语 21

(二) 串讲句意 22

(三) 说明章旨 23

第二节 随文释义的注疏 25

(一) 注疏的名称 25

(二) 注疏的内容 35

(三) 注疏的分类 50

(四) 注疏的驸经 53

第三章 训诂体式(下) 58

第三节 通释语义的专著 58

(一) 单解语义的专著 59

1. 《尔雅》 60

2. 《小尔雅》 67

3. 《释名》 68

4. 《广雅》和《广雅疏证》 70

5. 《拾雅》和《比雅》 74

6. 《经籍纂诂》 74

7. 《转语》、《文始》 79

8. 《读书杂志》和《经义述闻》 82

9. 《群经平议》和《诸子平议》 87

10. 《毛诗传义类》、《说雅》、《选雅》 88

11. 《通俗文》、《训俗文字略》、《恒言录》、《通俗编》 89

12. 《常用字训》、《难字》、《杂字解放》、《异字》、《错误字》 91

13. 《埤雅》、《尔雅翼》、《毛诗草本鸟兽虫鱼疏》 91

14. 《石药尔雅》、《本草尔雅》 92

15. 《骈雅》、《叠雅》、《别雅》、《辞通》 92

16. 《果裸转语记》和《释大》 93

17. 《语助》、《虚字说》、《助字辩略》、《经传释词》、《词诠》、《古书虚字集释》、《文言虚字》、《虚词历时词典》 94

18. 《方言》、《续方言》、《新方言》、《蜀尔雅》、《吴下方言考》 105

19. 《羌尔雅》、《番尔雅》、《佛尔雅》 108

1. 《经典释文》 109

(二) 音义兼注的专著 109

2. 《群经音辩》 110

3. 《玄应音义》、《慧琳音义》、《华严音义》 110

(三) 形音义结合的专著 111

1. 《说文解字》 111

2. 《字林》 121

3. 《玉篇》 122

4. 《类篇》 124

5. 《字汇》、《正字通》 127

6. 《康熙字典》 128

7. 《辞源》和《辞海》 133

8. 《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 142

9. 《匡谬正俗》 184

第四节 杂考笔记中的训诂 190

第四章 训诂条例 196

第一节 释义的方法 196

(一) 声训——因声求义的方法 196

(二) 形训——以形说义的方法 210

(三) 义训——直陈语义的方法 216

(四) 观境为训——据境索义的方法 221

(一) 语言贵精练 228

第二节 行文的格式 228

(二) 次序不固定 230

(三) 说解可用韵 231

第三节 常用的术语 235

(一) 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 235

(二) 曰、为、谓之、之谓 236

(三) 谓、言 237

(四) 犹 238

(五) 貌 238

(七) 辞、词 239

(六) 之言、之为言 239

(八) 属、别 240

(九) 读若、读如、读为、读曰、读若某同、读与某同、读 240

(十) 古字某某同、古声某某同、某某义同、某与某古字能 242

(十一) 以某为某、谓某为某、名某为某 242

(十二) 当为、当作 243

(十三) 或为、或作、本作、本或作、本亦作、本又作、一本作、某本作 243

(十四) 今文、古文、故书 243

(十六) 浑言、析言、统言、通言、散言、对言、散文、对文 244

(十五) 读破、破字、易字 244

(十七) 通语、凡语 246

(十八) 转语、代语 246

(十九) 文 247

(二十) 互文 247

第五章 训诂的运用 250

第一节 用于阅读古书 250

(一) 能准确地理解词义 251

(二) 能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章句 254

(三) 能细心地琢磨古人行文的体例 255

第二节 用于整理古籍 257

(一) 训诂与校勘 257

(二) 训诂与标点 259

(三) 训诂与注释 262

(四) 训诂与翻译 264

(五) 训诂与辑佚 266

(六) 训诂与辨伪 267

(七) 训诂与简帛书整理 269

第三节 用于编纂辞书 283

(一) 训诂与资料收集 284

(二) 训诂与解形 285

(三) 训诂与注音 286

(四) 训诂与释义 287

(五) 训诂与引证 291

(六) 训诂与信息字典的编纂 292

第四节 用于其他方面 295

(一) 研究语言学的其他分支 295

(二) 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及其文化 300

第一节 读注 303

(一) 读注以前,要反复阅读正文 303

第六章 读注和作注 303

(二) 读注要汲取精华,吐弃其糟粕 305

(三) 读注要把注文和正文联系起来,相互对照 310

(四) 对不同的注释择善而从 317

(五) 不可误解注文,不可误信注文 320

第二节 作注 322

(一) 批判地继承前人传注的优良传统而不墨守成训 323

(二) 科学地利用旧注和其他语言材料进行词义辨析 324

(三) 词义辨析要从多方面进行 326

(四) 必须结合当时社会实际理解语言 333

(五) 作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36

(六) 作注应避免的几种弊病 338

第七章 训诂源流 363

第一节 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 363

(一) 训诂的萌芽与发展 363

(二) 训诂萌芽与发展的动力 366

第二节 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 367

(一) 兴盛的原因 368

(二) 兴盛的表现 371

(三) 两汉训诂的特点 375

(一) 扩大了训诂的范围 384

第三节 沿袭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 384

(二) 出现了义疏和集解 385

(三) 训诂新著的涌现 387

(四) 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研究 388

第四节 变革时期——宋代的训诂 394

(一) 宋代训诂的概况 394

(二) 宋代训诂的特点 397

(三) 宋代训诂的成就 399

第五节 衰落时期——元、明两代的训诂 402

(一) 训诂学复兴的原因 405

第六节 复兴时期——清代的训诂 405

(二) 复兴的表现 407

(三) 清代训诂的特点 410

第七节 更新时期——“五四”以来的训诂 413

(一) “五四”以来训诂学概况 413

(二) 训诂学振兴的必要与可能 416

(三) 训诂学光辉前程的展望 417

附录 419

二十年来训诂学的历史性变迁——写在《训诂学初稿》修订版后的一些话 黄孝德 419

原版后记 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