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修渝主编
  • 出 版 社: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62422931
  • 页数:329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性质 1

一、研究对象 1

二、学科内容 2

三、学科性质 5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6

一、自然辩证法与其他哲学学科的关系 6

二、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各门学科 7

三、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学、STS 研究 8

第三节 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9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10

二、科技工作者探索自然界奥秘的需要 11

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 13

第一编 自然观 16

第一章 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16

第一节 古代自然观 16

一、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 16

二、古希腊、罗马的自然观 18

三、中世纪神学自然观 20

四、中国古代自然观 22

一、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宗教自然观的衰落 23

第二节 近代机械唯物论自然观 23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兴起 24

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与局限 27

第三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9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 29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33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自然观 36

第二章 自然界存在的科学图景 37

第一节 自然界以系统方式存在着 37

一、自然界是如何存在的 37

二、系统及其基本特点 38

三、系统的分类 40

四、系统的基本属性 41

五、涨落与稳定的关系 44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 46

一、自然界的基本层次 47

二、自然系统层次问题的再认识 52

第三章 自然界演化的科学图景 59

第一节 自然界的演化 59

一、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59

二、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62

三、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65

四、人类的产生与发展 68

第二节 自然界演化的基本特征 72

一、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 72

二、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性 76

三、自然界演化的对称破缺性 81

第三节 自然界演化的方式 85

一、渐变与突变 85

二、循环与发展 86

一、人与自然的最基本关系——对象性关系 90

第四章 人与自然 90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90

二、实践——人和自然对象性关系的中介 92

第二节 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 93

一、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 93

二、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94

三、人工自然的扩大与自然界的平衡 95

第三节 生态自然观 97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 97

二、生态自然观的确立 104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06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一种新的发展观 113

一、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113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与《二十一世纪议程》 113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战略 116

第二节 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方案——《二十一世纪议程》 118

一、《二十一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118

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 121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体系结构 126

一、科学技术的性质和特点 126

第六章 科学技术系统 126

第二编 科学技术观 126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129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131

一、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 131

二、科学的社会组织 134

三、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 136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模式 139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历史特点 139

二、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和模式 145

三、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和模式 150

一、科学作用于经济的认识史考察 155

第一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55

第七章 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 155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及意义 157

第二节 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 162

一、科技进步与知识经济 162

二、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 164

三、科技进步与产业创新 168

四、科学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 170

第三节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173

一、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 173

二、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措施 178

第八章 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181

第一节 当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81

一、关于当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几种观点 181

二、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86

第二节 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189

一、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89

二、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 191

三、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194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 198

一、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198

二、科学精神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01

第四节 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 206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必然性 206

二、“科教兴国”的内容 208

三、“科教兴国”的目标、任务和意义 211

第三编 科学技术方法论 216

第九章 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 216

第一节 科学认识及其结构 216

一、科学认识的涵义和特点 216

三、科学认识的系统结构 218

二、科学认识的过程 218

第二节 科学方法的层次、分类和意义 220

一、科学方法的涵义和历史发展 220

二、科学方法的分类和层次 222

三、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意义 224

第三节 科学问题和科研选题 227

一、科学问题 227

二、科研选题 233

第十章 科学认识的经验方法和理论方法 239

第一节 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 239

一、科学事实的规定 239

二、科学事实与科学规律的关系 242

第二节 科学的经验方法 243

一、观察方法 243

二、实验方法 246

三、观察实验中的机遇 249

第三节 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 251

一、科学抽象 251

二、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253

三、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思维方法 258

一、科学假说 263

第四节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263

二、科学理论 269

第十一章 数学方法、模型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 274

第一节 数学方法 274

一、数学方法及其特点 274

二、数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276

三、数学模型方法 278

四、“数学实验”方法 282

第二节 模型方法 283

一、模型方法的含义及历史发展 283

二、模型的两种基本形式 284

三、建立模型的方法论原则 287

四、模型的功能 288

第三节 系统科学方法 290

一、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290

二、几种常用的系统科学方法 294

三、自组织理论方法 300

第十二章 技术方法 303

第一节 技术方法与技术创造过程 303

一、技术方法及其特点 303

二、技术方法创造活动的一般程序 307

一、技术预测及其类型 309

第二节 技术预测方法 309

二、技术预测的原则和理论基础 310

第三节 技术评估方法 314

一、技术评估及其特点 314

二、技术评估的价值观 316

三、技术评估的一般程序 318

第四节 技术原理的构思方法 319

一、技术原理的构思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319

二、几种技术原理构思方法 323

参考文献 326

后记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