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全书 江西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本书编委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109067076
  • 页数:42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1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

一、地形地貌 1

(一)红壤 2

二、土壤类型与分布 2

(四)水域 2

4.平原 2

3.阶地 2

2.低岗 2

1.高岗 2

(三)岗地、平原 2

2.低丘 2

1.高丘 2

(二)丘陵 2

3.低山 2

2.中低山 2

1.中山 2

(一)山地 2

3.黄褐土 3

4.火山灰土 3

(四)新积土、粗骨土、石质土 3

2.石灰土 3

2.粗骨土 3

3.石质土 3

1.新积土 3

1.紫色土 3

(三)紫色土、石灰土、黄褐土、火山灰土 3

3.山地草甸土 3

2.黄棕壤 3

1.黄壤 3

(二)黄壤、黄棕壤、山地草甸土 3

(五)潮土 4

(六)水稻土 4

三、农用土地利用结构 4

(一)耕地 4

(二)园地 4

(三)林地 4

(四)牧草地 4

(五)水面 4

4.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5

3.建立耕地开发复垦制度 5

五、土地资源评价 5

(一)土地资源总量相对较多,但人均土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

(二)耕地保护 5

2.计划管理建设用地 5

1.依法保护耕地 5

(一)耕地面积的变更 5

四、耕地变更与保护 5

(二)红壤面积大,农业用地总体质量不高 6

(三)土地类型多样,但结构比例不均衡 6

(四)地形地貌复杂,土地资源区域差异明显 6

(五)未利用地面积比较大,土地开发还大有潜力 6

第二节 气候资源 6

一、气候特征 6

二、气候资源分布 6

(一)光能资源 6

1.太阳辐射 6

1.气温 7

(二)热量资源 7

2.日照 7

2.各种界限温度及积温 8

(三)水分资源 8

1.降水 8

2.湿度 10

(四)风力资源 10

1.风向 10

2.风速 10

三、气候资源区域评价 10

(一)温凉湿润区 10

(二)温和湿润区 10

(三)温暖湿润区 10

(四)暖热湿润区 10

二、地表水资源 11

(二)水资源总量 11

3.径流 11

(一)水量 11

一、水资源总量 11

2.蒸发 11

1.降水 11

(一)水文特征 11

第三节 水资源 11

(二)水质 12

1.有机污染 12

2.五毒(指酚、氰、砷、汞、铬)污染 12

三、地下水资源 12

(一)水量 12

(二)水质 12

(一)粮食作物 13

一、农作物品种资源 13

1.水稻 13

(一)开发利用现状 13

第四节 生物资源 13

(二)供需展望 13

四、水资源开发供需展望 13

2.麦类 14

3.豆类 14

4.红薯 14

5.杂粮 14

(二)经济作物 14

1.油料 14

2.棉花 14

3.麻类 14

1.水果 15

(三)园艺作物 15

5.烟叶 15

4.甘蔗 15

2.果用瓜 16

3.蔬菜 16

4.花卉 16

(四)茶树 16

(五)桑树 16

二、林木品种资源 16

(一)主要乡土树种 16

(二)引进树种 17

(三)珍稀树种 17

(四)竹类 17

(二)牛 18

1.乳牛 18

3.引进品种 18

2.地方良种黄牛 18

(一)猪 18

1.地方品种 18

三、畜禽品种资源 18

2.培育品种 18

3.鹅 19

2.青粗饲料 19

1.精饲料 19

四、饲料饲草及蜜源植物资源 19

(七)特种饲养动物 19

(六)蜂 19

(一)饲料资源 19

1.鸡 19

(五)禽 19

(四)兔 19

(三)羊 19

3.地方良种水牛 19

2.鸭 19

3.河漫滩草甸 20

(三)蜜源植物资源 20

5.低丘岗地灌木草场和低丘岗地疏林草丛草场 20

4.高丘山地草丛草场和高丘山地灌木草场 20

1.农林隙地草场 20

2.鄱阳湖草洲 20

(二)牧草资源 20

3.非常规饲料 20

2.贝类 21

1.甲壳类 21

2.主要经济鱼类 21

(二)其他水生动物 21

(一)鱼类 21

五、水产资源 21

1.种类与分布 21

3.其他 22

(三)水生植物 22

1.菱 22

2.芡 22

3.芦苇 22

4.藜蒿 22

六、野生动植物及药用植物资源 22

(一)野生动物资源 22

1.资源总量及分布 22

2.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 22

3.省级重点保护动物 22

3.省级重点保护植物 23

(三)药用植物资源 23

(二)野生植物资源 23

2.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 23

1.资源总量及类型分布 23

七、经济昆虫与天敌昆虫资源 24

(一)经济昆虫 24

(二)天敌昆虫 24

1.农作物天敌昆虫 24

2.森林天敌昆虫 24

八、菌物资源 24

(一)食用菌 25

(二)药用菌 25

(二)对农业有害的微生物 26

第五节 农村能源 26

4.处理污水的微生物 26

一、生物质能源 26

(一)薪柴 26

(一)对农业有益的微生物 26

2.加工农产品的微生物(细菌和小型真菌) 26

1.生产细菌肥料和细菌农药的微生物 26

九、微生物资源 26

(三)毒菌 26

3.沼气发酵与产生甲烷的微生物 26

(二)秸秆 27

(三)沼气 27

二、常规能源 27

(一)小煤窑 27

(二)小水电 28

三、自然能源 28

(一)太阳能 28

第六节 农业生态环境 29

(二)发展阶段(1971—1990年) 29

(一)初始阶段(1949—1970年) 29

一、农业环境演变与环保发展历程 29

(三)地热能 29

(二)发展方向 29

(一)综合建设 29

四、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与发展方向 29

(二)风能 29

(三)综合治理阶段(1991—1995年) 30

二、农业环境状况 30

(一)大气环境 30

(二)水环境 30

(三)土壤环境 30

3.废渣 31

(三)农药、化肥污染 31

2.废水 31

(四)矿山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 31

三、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 31

1.废气 31

(二)“三废”污染 31

(一)水土流失 31

四、生态农业建设与无公害食品生产 32

(一)生态农业建设 32

1.婺源生态农业县 32

2.泰和县千烟洲生态农业 32

3.猪沼果工程建设 32

3.萍乡市无公害蔬菜生产 33

2.宜春市无公害蔬菜生产 33

1.绿色食品生产 33

(二)无公害食品生产 33

5.赣县梅林生态农业试验场 33

4.新建县七里岗生态农业 33

第七节 农业灾害 34

一、农业气象灾害 34

(一)干旱 34

(二)洪涝 34

(三)低温冷害 34

1.春寒 34

3.柑橘冻害 35

2.冻雨(雨凇) 35

1.霜冻 35

(四)冻害 35

2.小满寒 35

3.寒露风 35

(五)大风 36

(六)冰雹 36

(七)热害 36

二、农作物病虫害 36

(一)主要农作物病虫害 36

(二)农田杂草 37

(三)农田害鼠 37

三、森林病虫害 37

(一)主要病虫害 37

(一)疫病种类 38

(一)病害种类 38

五、鱼类病害 38

(二)家畜血吸虫病防治 38

2.病害防治 38

四、畜禽疫病 38

1.虫害防治 38

(三)防治对策 38

(二)检疫对象 38

(二)防治措施 39

第二章 农业社会经济条件 40

第一节 农村人口与劳动力 40

一、总人口与农村人口 40

(一)总人口与农村人口增长 40

1.总人口的增长 40

2.农村人口的增长 40

(二)农村人口分布 40

(六)农户人口结构 41

(五)农村人口文化素质 41

(四)农村人口年龄结构 41

(三)农村人口性别结构 41

二、农村劳动力 42

(一)农村劳动力的增长 42

(二)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 42

(三)农村劳动力性别结构 42

1.男、女劳动力总量结构 42

2.男、女劳动力从业结构 42

(四)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 42

(五)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43

三、农村计划生育 43

(一)发展历程 43

1.启动阶段(1963—1979年) 43

1.强化领导责任机制 44

2.强化人口计划调控机制 44

3.提高阶段(1990—1995年) 44

(二)主要措施 44

2.发展阶段(1980—1989年) 44

3.强化利益导向机制 45

4.建立法律机制 45

5.健全宣传服务机制 45

6.完善技术服务保障机制 45

(三)工作成效 45

1.农村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有较大幅度下降 45

2.农村妇女总和生育率逐年下降 45

3.农村孩次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 45

4.农村人口素质有了提高 45

5.农民的传统生育观念有了转变 45

4.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1980年) 46

5.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年) 46

3.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71—1975年) 46

2.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0年) 46

(三)第二个投入高峰期(1986—1995年) 46

1.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1986—1990年) 46

第二节 农业投入 46

(二)投入下降、徘徊期(1963—1985年) 46

2.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年) 46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46

(一)第一个投入高峰期(1953—1962年) 46

一、基本建设投资 46

1.三年经济调整时期(1963—1965年) 46

2.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1991—1995年) 47

二、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47

(一)投入总量 47

(一)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 48

(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48

(三)投入成效 48

三、集体和农户的资金投入 48

(二)投入管理 48

第三节 农村金融、保险 49

一、农村金融 49

1.曲折发展阶段(1951—1978年) 49

2.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4年) 49

3.深化改革阶段(1995年以后) 49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 49

(一)初创阶段(1951—1952年) 49

三、农村信贷 50

(四)改革兴旺阶段(1979—1995年) 50

(一)农业贷款 50

(二)发展阶段(1953—1957年) 50

(三)坎坷曲折阶段(1958—1978年) 50

(二)国营农业贷款 52

(三)乡镇企业贷款 52

(四)农村商业贷款 52

(五)农村专项贷款 52

四、农业发展银行 52

1.粮棉油政策性贷款 52

2.农业开发性专项贷款 52

五、农村保险 52

(一)发展历程 52

1.新中国成立前 52

2.新中国成立后 52

2.养殖业保险 53

(二)农险种类 53

1.种植业保险 53

3.森林保险 54

4.农村财产保险 54

5.农村家庭各类保险 54

(三)发挥作用 55

1.支持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55

2.支持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开发、推广 55

3.推进了农村社会福利保障 55

第四节 供销合作与生产资料供应 55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 55

(一)发展历程 55

1.苏区时期的消费合作社(1922—1934年) 55

(二)经营业务与经营形式 56

2.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基层合作社(1932—1948年) 56

3.新中国成立后的供销合作社(1949年以后) 56

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57

(一)发展历程 57

(二)化肥供应 57

1.化肥货源 57

2.供应方式 57

3.用肥水平与品种结构 58

(三)农药供应 59

1.农药货源 59

2.供应方式 60

3.供应品种及数量 60

(四)农用塑料薄膜供应 60

1.农膜货源 60

(二)新中国成立后 61

2.发展阶段(1958—1979年) 61

1.恢复阶段(1949—1957年) 61

2.农膜供应 61

(一)新中国成立前 61

一、发展历程 61

第五节 农田水利 61

3.改革提高阶段(1980—1995年) 62

二、农田灌溉工程 62

(一)蓄水工程 62

1.大型水库 62

2.中型水库 63

2.中型灌区 64

(二)引水工程 64

1.赣抚平原大型灌区 64

3.小型水库 64

4.塘坝 64

3.小型灌区 65

(三)提水工程 65

1.旧式提水机具 65

2.机械灌溉 65

3.水轮泵站 65

4.喷灌、滴灌、雾灌 65

三、防洪、排涝工程 65

(一)堤防建设 65

1.赣东大堤 65

2.南昌市富大有堤 65

3.抚西大堤 65

2.抚河下游箭江口分洪滞洪工程 66

(二)分洪蓄洪工程 66

1.赣江下游泉港分洪蓄洪工程 66

12.九江市防洪堤 66

3.鄱阳湖分洪蓄洪区 66

(三)排涝工程 66

1.涵闸排水 66

5.南昌县长乐联圩 66

11.长江大堤 66

10.新建县赣西联圩 66

9.南昌县蒋巷联圩 66

8.南昌县红旗联圩 66

7.余干县康山大堤 66

6.余干县信瑞联圩 66

4.进贤县抚东大堤 66

(二)水土流失治理 67

(一)水土流失概况 67

1.工作历程 67

3.排渍道工程 67

2.机电排涝站 67

四、水土保持工程 67

2.治理措施和成效 68

五、水利建设成效 68

(二)新中国成立后 69

2.发展阶段(1956—1978年) 69

1.起步阶段(1949—1955年) 69

3.稳步发展阶段(1979—1995年) 69

(一)新中国成立前 69

一、发展历程 69

第六节 农机推广 69

二、发展水平 70

(一)农机总动力 70

(二)田间作业机械 70

1.耕作机具 70

2.水稻栽插机械 70

3.化肥深施器 70

4.收获脱粒机械 70

(三)排灌机械 70

2.农用运输车 71

4.拖车 71

1.农用载重汽车 71

(六)养殖业机械 71

三、农机经营形式 71

(一)国家经营 71

3.农用机动三轮车 71

4.其他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71

3.茶叶加工机械 71

2.榨油机 71

1.碾米机 71

(四)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71

(五)运输机械 71

(二)集体经营 72

(三)多种形式经营 72

四、农机管理服务体系 72

第七节 农电建设 72

一、发展历程 72

(一)起步阶段(1956—1965年) 72

(二)发展阶段(1966—1975年) 73

(三)蓬勃发展阶段(1976—1995年) 73

(二)用电水平 74

二、用电结构与水平 74

(一)用电结构 74

三、电气化试点县建设 75

(一)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 75

(二)“三为”达标活动 75

(三)电力扶贫共富工程 75

第八节 农用工业 76

一、农用机械工业 76

(一)发展历程 76

1.创业起步阶段(1949—1957年) 76

2.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8年) 77

3.调整充实提高阶段(1979—1996年) 77

(二)主要企业与主要产品 77

2.主要企业与主要产品 79

1.发展历程 79

(一)化肥生产 79

二、农用化学工业 79

(二)农药生产 80

1.发展历程 80

2.主要企业与主要产品 81

(三)农用塑料制品生产 82

1.农用塑料薄膜 82

2.农用塑料管材 82

3.农(渔)用器具及农机塑料配件 82

(四)农用化工产品出口创汇 82

三、饲料工业 83

(一)发展历程 83

(二)体系建设 83

第九节 农村交通、邮电 84

1.水运兴盛阶段(1949—1960年) 84

(一)水路交通 84

一、交通建设 84

(三)生产与推广 84

(四)主要企业与主要产品 84

2.饲料科研、教育、监测体系 84

1.原料、添加剂和饲料机械制造工业体系 84

2.航道萎缩阶段(1961—1978年) 85

3.治理恢复阶段(1979—1995年) 85

(二)县、乡公路 85

1.初步发展阶段(1949—1965年) 85

2.曲折发展阶段(1966—1978年) 86

3.快速发展阶段(1979—1995年) 86

(三)铁路交通 86

二、邮电建设 86

(四)大发展阶段(1983—1995年) 87

(三)曲折阶段(1966—1982年) 87

(一)起步阶段(1949—1952年) 87

(二)发展阶段(1953—1965年) 87

第三章 农业生产水平 89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89

一、发展历程 89

(一)协调发展阶段(1949—1957年) 89

(二)“以粮为纲”阶段(1958—1978年) 89

(三)稳步调整阶段(1979—1995年) 89

二、农村产业结构 90

三、农业内部结构 91

四、种植业内部结构 91

一、发展历程 92

(一)新中国成立前 92

第二节 种植业 92

(二)新中国成立后 93

1.恢复发展阶段(1950—1957年) 93

2.“以粮为纲”阶段(1958—1978年) 93

3.全面快速发展阶段(1979—1995年) 93

二、生产水平 94

(一)粮食作物 94

1.水稻 94

2.麦类 96

3.红薯 96

4.豆类 96

5.杂粮 96

(二)经济作物 96

1.油料 96

2.棉花 97

4.烟叶 98

3.麻类 98

5.糖料 99

(三)园艺作物 99

1.水果 99

2.果用瓜 100

3.蔬菜 100

4.花卉 100

(七)名特优稀作物 101

2.席草 101

1.蓝靛 101

(六)中药材 101

(五)蚕桑 101

(四)茶叶 101

3.白莲 102

4.荸荠 102

5.瓜子 102

三、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 102

(一)商品粮基地 102

(二)优质棉基地 103

(三)油料、糖料基地 103

(四)名特优农产品基地 103

第三节 林业 103

一、发展历程 103

(一)新中国成立前 103

2.挫折、调整阶段(1958—1978年) 104

3.快速发展阶段(1979—1995年) 104

(二)新中国成立后 104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 104

二、生产水平 105

(一)营林生产 105

1.采种育苗 105

2.植树造林 105

3.森林抚育改造 107

(二)森林工业 107

1.木材生产 107

2.木竹加工 107

3.林产化工 108

4.林副产品 108

(二)病虫害防治 109

(三)防止乱砍滥伐 109

三、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 109

(一)护林防火 109

(二)林业公安建设 110

(四)林业资源管理 110

(三)林业法规和制度建设 110

1.采伐管理 110

(一)机构和队伍建设 110

四、林政管理 110

(四)建立自然保护区 110

2.木材运输管理 111

3.木材市场管理 111

4.林业案件查处 111

5.山林纠纷调处 111

第四节 畜牧业 111

一、发展历程 111

(一)新中国成立前 111

3.长期徘徊阶段(1966—1976年) 112

2.曲折前进阶段(1958—1965年) 112

(二)新中国成立后 112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 112

4.全面振兴阶段(1977—1995年) 115

二、生产水平 115

(一)生猪 115

(二)家禽 115

(三)养牛 115

(四)养羊 115

3.建设效果 116

(三)水禽基地 116

3.建设效果 116

2.资金筹措 116

1.建设内容 116

(二)城郊禽蛋基地 116

三、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 116

2.资金筹措 116

1.建设内容 116

(一)瘦肉型猪基地 116

(六)特种动物饲养 116

(五)养蜂 116

3.建设效果 117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17

2.资金筹措 117

1.种畜禽场的建立和完善 117

2.地方品种的选育与保种、国外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新品种的选育 117

(一)良种繁育体系 117

(四)牛羊基地 117

3.建设效果 117

2.资金筹措 117

1.建设内容 117

1.建设内容 117

3.种畜禽管理的立法和执法监督 118

4.畜禽品种标准的制定和种畜禽场生产技术的规范化 118

(二)饲料工业体系 118

1.饲料工厂的建立和发展 118

2.饲料质量的管理和监督 118

(三)疫病防治体系 118

(四)技术推广体系 119

2.理顺乡(镇)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 119

1.县级以上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完善 119

2.动物检疫体系的完善 119

1.防疫机构的建立与健全 119

3.兽药生产和管理 119

1.以工贸企业为龙头的畜牧产业化经营 120

2.发展运销联合体和运销专业户 120

3.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 120

(五)加工流通体系 120

4.以项目为载体的技术推广 120

3.实施技术承包和综合办站 120

第五节 水产业 121

一、发展历程 121

(一)新中国成立前 121

(二)新中国成立后 121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 121

2.曲折前进阶段(1958—1965年) 121

3.长期徘徊阶段(1966—1978年) 121

4.持续快速发展阶段(1979—1995年) 121

(一)淡水捕捞 122

二、生产水平 122

(二)淡水养殖 123

1.鱼苗人工繁育 123

2.鱼种生产 123

3.池塘养鱼 123

4.湖泊、河沟养鱼 124

5.水库养鱼 124

6.稻田养鱼 124

7.河蚌育珠 124

1.兴国红鲤原种场 125

(二)商品鱼基地 125

4.九江彭泽鲫良种场 125

3.江西省瑞昌长江四大家鱼原种场 125

2.婺源荷包红鲤原种场 125

(一)原良种场 125

三、水产养殖基地建设 125

9.渔用饲料 125

8.特种水产养殖 125

四、渔政管理 126

(一)水产资源保护 126

(二)渔业水域环境保护 126

(三)渔政监督检查 126

1.对违犯渔业法规的查处 126

2.渔港监督管理 126

3.渔船检验 126

(四)机构与装备 126

1.管理机构 126

2.队伍与装备 126

3.渔业电信 126

(三)乡镇企业阶段(1984年以后) 127

(二)社队企业阶段(1958—1984年) 127

第六节 乡镇企业 127

一、发展历程 127

(一)农村副业阶段(1949—1957年) 127

二、行业分布 128

(一)赣中机电、食品、化工、轻纺工业区 128

(二)浙赣铁路西段煤炭、花炮、建材、机械工业区 128

(三)赣北陶瓷、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区 128

(四)赣东食品、化工、建筑、建材工业区 128

(五)京九铁路南段矿产、木竹、食品、建材工业区 129

三、产业结构 129

(一)农业 129

(二)工业 129

1.建材工业 129

4.机械电子工业 130

5.木竹加工业 130

3.采矿业 130

2.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工业 130

6.化学工业 131

7.纺织服装工业 131

8.造纸及纸品工业 131

9.电力工业 131

10.饲料工业 131

11.工艺美术品制造业 132

(三)建筑业 132

(四)交通运输业 132

(五)商业饮食服务业 132

(二)村办企业 133

(一)乡(镇)办企业 133

五、经营形式 133

(二)获奖产品 133

(一)主要产品产量 133

四、主要产品 133

(三)出口创汇产品 133

(六)“三资”企业 134

(二)江西昌盛轻工业品联营有限公司 134

六、典型企业简介 134

(一)江西东方制药厂 134

(五)私营企业 134

(四)户办(个体)企业 134

(三)合作(联营)企业 134

(三)鄱阳湖大酒店 135

(四)江西高峰陶瓷集团公司 135

(五)萍乡市芦溪水泥厂 135

(六)新余市良山无缝钢管厂 135

(七)德兴市铜材线缆厂 135

(八)鹰潭市积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35

(九)遂川县秀州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135

(一)新中国成立前 136

(二)新中国成立后 136

一、发展历程 136

1.创建、发展阶段(1957—1966年) 136

2.挫折与恢复阶段(1967—1978年) 136

第七节 国有农垦企业 136

(十三)江西赣南金达实业集团公司 136

(十二)南城县汽车运销集团公司 136

(十一)景德镇市洪源瓷厂 136

(十)九江曲轴厂 136

3.蓬勃发展阶段(1979—1992年) 137

二、生产水平 137

(一)农业 137

1.种植业 137

2.林业 137

3.畜牧业 138

4.水产业 138

(二)工业 138

1.交通 139

(二)交通、能源、通讯建设 139

(一)农田水利建设 139

三、基础设施建设 139

(三)商业 139

2.能源 140

3.通讯 140

(三)科教文卫事业建设 140

1.科技事业 140

2.教育事业 140

3.文化、体育事业 140

4.卫生事业 140

(四)小城镇建设 141

四、主要企业简介 141

(一)江西省共青垦殖场 141

(二)江西省桑海企业集团 141

(三)江西省大茅山企业集团 141

(四)江西省红星企业集团 141

(九)江西省国营恒湖综合垦殖场 142

(八)江西省德胜企业集团 142

(十一)江西省国营康山综合垦殖场 142

(十)江西省国营黄岗山综合垦殖场 142

(七)江西省恒丰企业集团 142

(六)江西省长城企业集团 142

(五)江西省云山企业集团 142

(十二)江西省国营泰和综合垦殖场 143

(十三)江西省国营五里综合垦殖场 143

(十四)江西省井冈山企业集团 143

第四章 农业区划与农业综合开发 144

第一节 农业区划 144

一、发展历程 144

二、综合农业分区 144

(一)赣北鄱阳湖平原粮、棉、油、畜、水产区 144

(二)赣西北丘陵山地粮、林、畜、麻、茶区 145

(四)赣中西部丘陵盆地粮、林、油、畜、麻区 146

(三)赣东北丘陵山地粮、林、畜、茶区 146

(五)赣中东部丘陵山地粮、林、畜、麻、橘区 147

(六)赣南山地丘陵林、粮、蔗、烟、橘、茶区 147

第二节 农业综合开发 150

一、发展历程 150

(一)向红壤荒地进军阶段(1950—1959年) 150

(二)大力改造低产田阶段(1960—1978年) 151

(三)大规模进行综合开发阶段(1979—1995年) 152

二、农业开发总体战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52

(一)主要措施 152

1.用工程立项的办法搞开发 152

4.推动了“农业——工业化”进程 153

3.全面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153

2.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53

(二)开发成效 153

1.提高了土地资源使用效率 153

4.用科技兴农的办法抓提高 153

3.用系列开发的办法促增值 153

2.用区域开发的办法上规模 153

5.用多管齐下的办法促转移 153

5.增加了农民收入 154

三、农业开发主要项目介绍 154

(一)山江湖综合开发治理项目 154

1.基本概况 154

2.主要工作与成效 154

(二)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156

1.基本概况 156

2.主要措施 157

1.基本概况 158

2.主要措施 158

(三)吉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158

3.开发成效 158

3.开发成效 160

(四)红壤开发项目 160

1.基本概况 160

2.主要措施 160

3.开发成效 161

1.世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 162

(五)林业开发项目 162

2.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项目 163

3.“京九绿色长廊”工程项目 163

4.平原绿化工程项目 163

5.油茶低改项目 163

(六)水产开发项目 163

1.南昌淡水养鱼开发项目 163

2.“2799”项目 163

1.蚕桑工程 164

(七)“四大工程”开发项目 164

2.鹅鸭工程 165

3.果业工程 165

4.大水面开发工程 166

第三节 扶贫开发 166

一、老区、贫困地区扶贫开发 166

(一)老区、贫困地区及分布 166

1.老区及分布 166

2.贫困地区及分布 166

(二)工作进程 167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167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167

4.科技扶贫 168

3.款物扶助 168

2.政策优惠 168

1.加强领导 168

(三)主要措施 168

5.突出重点 169

6.社会支援 169

(四)扶持效果 170

1.贫困人口不断减少 170

2.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170

3.扶贫支柱产业初具规模 170

4.对外开放渠道拓宽 170

二、以工代赈扶贫工程 170

(一)工程概况 170

(二)主要成效 170

(三)基本经验 170

(一)地租 171

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方式 171

第五章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完善 17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生产关系 171

一、土地占有状况 171

(二)高利贷 172

(三)苛捐杂税 172

三、农民对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反抗 172

(一)革命根据地的分田运动 172

(二)废除封建性债务剥削 173

四、苏区的互助合作运动 173

第二节 土地改革运动 173

一、准备工作 174

二、全面展开 174

三、土改复查 174

一、互助组 175

第三节 互助合作运动 175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76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76

第四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 177

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177

(一)建立过程 177

(二)造成后果 177

(三)初步整顿 178

(四)出现反复 178

二、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 179

(一)整风整社,纠正“一平二调”错误 179

(二)停办公共食堂,取消粮食供给制 179

(三)确定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179

(五)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扩大集体经济 180

(四)建立生产责任制 180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人民公社 181

(一)“文化大革命”对农村政策的冲击 181

1.全面实行扩社并队 181

2.“割资本主义尾巴” 181

3.“共产风”重新抬头 181

(二)对“左”倾错误的抵制 181

第五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82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稳定 182

(一)建立过程 182

1.探索阶段(1978年冬至1979年底) 182

2.转化阶段(1979年底至1981年春) 182

3.发展阶段(1981年春至1982年底) 182

(二)稳定承包关系 183

(一)双层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84

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84

(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强化统层功能 185

(三)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为完善双层经营提供组织保证 185

三、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186

(一)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86

1.以区域组织为主线的统一协调服务 186

2.以供销储运为主线的商业经营服务 186

3.以科技网络为主线的专业技术服务 186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186

1.龙头企业带动型 187

2.专业市场带动型 187

3.科学技术带动型 187

4.主导产业带动型 187

5.中介组织带动型 188

(二)新中国成立后 189

(一)新中国成立前 189

1.创建发展阶段(1949—1965年) 189

第六章 农业科技、教育与农村文化、卫生、体育 189

一、发展历程 189

第一节 农业科学研究 189

2.曲折前进阶段(1966—1978年) 190

3.蓬勃发展阶段(1979—1998年) 190

二、科研体系建设 190

(一)科研机构形成网络 190

(二)科研队伍日益壮大 190

(三)科研投入逐年增加 190

(四)科研条件得到改善 191

三、主要科研成果 191

(一)种植业科研 191

(二)养殖业科研 192

(三)林业科研 193

(四)气象科研 194

(五)水利科研 194

(六)农机科研 195

(七)农村能源科研 195

(八)昆虫研究 195

第二节 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村科普 195

一、农业技术推广 195

(一)发展历程 195

1.新中国成立前 195

2.新中国成立后 196

(二)主要推广项目和成果 198

1.种子工作方面 198

5.畜牧业方面 200

4.防治病虫害方面 200

2.栽培技术方面 200

3.土壤改良方面 200

6.水产方面 201

7.林业方面 201

(三)专项技术推广 201

1.实施星火计划 201

2.实施丰收计划 202

3.实施科技兴农“1296”工程 202

4.实施科技扶贫项目 203

5.重点示范推广项目与“百点示范”活动 203

二、农村科普工作 203

(一)发展历程 203

3.科普宣传 204

4.建立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204

1.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204

2.送科技下乡活动 204

(二)活动内容 204

5.创办科普示范基地 205

第三节 农业标准化建设 205

一、发展历程 205

(一)起步阶段(1952—1971年) 205

(二)发展阶段(1972—1979年) 205

(三)全面发展阶段(1980年以后) 205

二、工作重点 205

(一)制定、修订农业标准 205

1.种植业标准 205

2.林业标准 206

(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207

6.农机及生产资料标准 207

3.畜牧业标准 207

4.渔业标准 207

5.农副产品分级标准 207

(三)开展农业综合标准化 208

1.开展大宗农产品的综合标准化 208

2.推行名特优农产品的综合标准化 208

3.用材林、经济林的综合标准化 208

(四)推行企业标准化 208

三、主要成效 208

1.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08

一、农业教育 209

2.新中国成立后 209

1.新中国成立前 209

(一)发展历程 209

第四节 农业、农村教育 209

4.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09

3.保障了食用安全,降低了“三废”污染 209

2.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 209

(二)高等农业教育 210

1.江西农业大学 210

2.宜春农业专科学校 211

3.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 211

4.南昌大学共青职业学院 211

(三)中等农业教育 211

1.中等专业学校 211

3.职业学校 213

(四)成人农业教育 213

2.技工学校 213

1.成人农业教育学校 214

2.高中等院校附设的成人教育 214

二、农村教育 214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 214

(二)农村扫盲教育 215

1.新中国成立前 216

(二)县以下文化机构设置与主要工作 216

2.新中国成立后 216

1.文化馆 216

一、农村文化 216

第五节 农村文化、广电与旅游业 216

(三)农村幼儿教育 216

(一)发展历程 216

4.文化先进县与百强文化(中心)站 217

(三)民间艺术与艺术之乡建设 217

1.农村民间艺术 217

3.农村集镇文化中心 217

2.乡(镇)文化站 217

2.艺术之乡建设 218

(四)农村文物古迹和历史胜地 219

1.文物古迹 219

2.历史胜地 219

二、农村广播、电视、电影 220

(一)农村广播 220

1.发展历程 220

(二)农村电视 221

1.发展历程 221

2.农村广播节目 221

2.农村电视节目 222

(三)农村电影 222

1.新中国成立前 222

2.新中国成立后 222

三、农村旅游业 222

(一)农村旅游业的发展 222

(二)丰富的农村旅游资源 223

1.四大名山 223

2.自然保护区 224

3.森林公园 224

4.水上旅游景区 224

5.溶洞 224

1.新中国成立前 225

2.新中国成立后 225

一、农村卫生 225

(一)发展历程 225

第六节 农村卫生与体育 225

(二)医疗预防保健网络 226

1.医疗机构 226

2.卫生防疫机构 227

3.妇幼保健机构 227

4.药政管理机构 227

(三)预防保健和药政工作 227

1.卫生防疫 227

2.妇幼保健 228

3.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28

4.药政管理 228

4.碘缺乏病(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 229

3.丝虫病防治 229

6.麻风病防治 229

5.地方性氟中毒防治 229

1.血吸虫病防治 229

(四)地方病防治 229

2.疟疾防治 229

(五)爱国卫生运动 230

1.群众性除害灭病卫生运动 230

2.农村改水改厕 230

3.健康教育 230

二、农村体育 230

(一)发展历程 230

1.新中国成立前 230

2.新中国成立后 230

(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231

2.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232

1.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比赛成绩 232

(四)农民运动会比赛成绩 232

3.全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232

(三)创评体育先进县、乡活动 232

1.全国体育先进县 232

2.传统打梭 232

1.龙舟竞渡 232

2.参加国内、国际龙舟竞赛成绩 233

第七章 农产品流通与加工 234

第一节 农产品流通体制 234

一、自由购销阶段(1949—1953年) 234

二、统购统销阶段(1953—1984年) 235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235

(二)“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235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236

(四)改革开放时期 236

(一)自由购销阶段(1949—1953年) 237

一、粮食购销 237

三、放开经营阶段(1985年以后) 237

第二节 主要农产品购销 237

(二)统购统销阶段(1953—1984年) 238

1.计划收购 238

2.计划供应 238

3.计划调拨 238

4.粮食储藏 239

(三)改革开放阶段(1985年以后) 239

1.粮食收购 239

2.粮食销售 239

3.粮食调运 239

4.粮食储藏 239

5.深化改革 239

3.合同定购阶段(1985年以后) 240

(一)自由购销阶段(1949—1953年) 240

三、食油购销 240

(二)棉花调拨 240

(一)棉花收购 240

2.统购统销阶段(1954—1984年) 240

1.自由购销阶段(1949—1953年) 240

二、棉花购销 240

(二)统购统销阶段(1953—1984年) 241

1.收购办法 241

2.供应办法 241

(三)改革开放阶段(1984年以后) 241

1.合同收购 241

3.实行派购与奖售物质挂钩政策 242

4.“文化大革命”时期城市与工矿区恢复定量供应 242

2.三年困难时期保重点供应 242

5.1979年后陆续取消凭票定量供应 242

(三)全面放开阶段(1985年以后) 242

四、生猪购销 242

(二)计划购销阶段(1955—1984年) 242

(一)自由购销阶段(1949—1954年) 242

3.市场购销 242

2.计划供应 242

1.历史背景 242

五、水产品购销 243

(一)自由购销阶段(1949—1954年) 243

(二)计划购销阶段(1955—1984年) 243

1.收购政策 243

2.回供政策 243

(三)全面放开阶段(1985年以后) 243

(三)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阶段(1979—1984年) 244

(一)自由经销阶段(1956年以前) 244

七、木竹购销 244

(二)统购包销阶段(1956—1978年) 244

(一)自由购销阶段(1949—1955年) 244

六、蔬菜购销 244

(二)统购统销阶段(1956—1984年) 245

(三)放开经营阶段(1985年以后) 245

第三节 农产品价格 245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产品价格管理 245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245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246

(三)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年) 246

(四)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3—1965年) 246

(五)“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 246

(三)第三阶段(1989—1995年) 247

(二)第二阶段(1984—1988年) 247

二、农产品价格改革 247

(六)“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年(1977—1978年) 247

(一)第一阶段(1979—1983年) 247

三、主要农产品内部比价 249

(一)油菜籽与稻谷比价 249

(二)棉花与稻谷比价 249

(三)烤烟与稻谷比价 249

(四)甘蔗与稻谷比价 249

(五)生猪与稻谷比价 249

四、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 250

(一)工农业产品单项交换比价 250

一、发展历程 251

(一)新中国成立前 251

第四节 农贸市场建设 251

(二)工农业产品交换综合比价 251

(二)新中国成立后 252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3年) 252

2.波折起伏阶段(1954—1978年) 252

3.稳步发展阶段(1979—1995年) 252

二、市场建设 253

(一)市场体系建设 253

(二)市场设施建设 253

(三)市场管理与服务 254

(四)获“全国文明集贸市场”荣誉称号的农贸市场 254

三、重点农贸市场简介 254

(一)九江市浔阳楼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254

(六)进贤县文港毛笔皮毛市场 255

(五)泰和县贸易市场及泰和乌鸡市场 255

(三)乐平市蔬菜批发市场 255

(二)南昌市贤士湖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255

(四)樟树市中药材专业市场 255

(七)南康市成衣市场 256

(八)永新县湘赣商品大世界 256

(九)广昌县白莲市场 256

(十)玉山县白云边贸市场 256

第五节 农村商业网点与贩运队伍 256

一、商业网点 256

(一)农村国营商业 256

1.粮食系统(粮管所与粮站) 256

2.国营商业系统(食品购销站) 256

1.合作商店(组) 257

(四)农村个体私营商业 257

2.乡、村办集体商业 257

(三)农村集体商业 257

(二)农村基层供销社 257

二、贩运队伍 258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 258

(二)农业合作化以后 258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258

第六节 农产品加工 259

一、食品加工 259

(一)制米 259

(二)制粉 259

(三)制油 259

(四)制糖 260

(五)卷烟 261

(六)酿酒 262

(八)畜禽食品加工 263

(七)制茶 263

(九)水产品加工 265

二、纺织、羽绒、皮革生产 266

(一)棉纺 266

(二)化纤 267

(三)麻纺 267

(四)毛纺 268

(五)丝绸 268

(六)羽绒 269

(七)皮革 269

三、中药材加工 270

(一)中药饮片加工炮制 270

(二)中成药工业生产 270

(一)计划经济阶段(1949—1980年) 271

(二)改革开放阶段(1981—1995年) 271

第一节 国际贸易 271

一、发展历程 271

第八章 国际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271

二、农副产品出口贸易 272

(一)出口货源 272

(二)基地建设 272

(三)政策扶持 273

1.物资扶持 273

2.资金扶持 273

(四)直接(自营)出口 274

三、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进口贸易 274

第二节 利用外资 275

一、国外贷款 275

三、国际援助与赠款 276

二、外商投资 276

第三节 技术引进 277

一、设备引进 277

(一)农业机械设备 277

(二)林业机械设备 278

(三)畜牧业仪器设备 278

二、技术引进 278

(一)农业及农产品加工技术 279

(二)林业及林产品加工技术 279

1.木材加工技术 279

1.畜牧业先进技术设备引进 280

2.饲料加工先进技术及设备引进 280

3.畜产品加工包装技术设备引进 280

2.竹制品加工技术 280

(三)畜牧业及饲料加工技术 280

1.优良牛种 281

一、出国考察交流 281

第四节 科技教育交流与合作 281

2.优良猪种 281

3.优良蜂种 281

(三)畜牧业品种 281

(二)林业品种 281

(一)种植业品种 281

三、品种引进 281

二、出国研修与培训 282

三、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282

四、外国专家来访 284

五、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284

(二)成套项目援助 285

(一)技术援助 285

一、对外援助 285

第五节 对外援助与劳务输出 285

二、劳务输出 286

三、境外工程承包 287

第九章 农业收益分配与农村社会保障 288

第一节 农业经济效益 288

一、土地产出率 288

(一)单位面积产值 288

(二)单位面积产量 288

1.粮食单产 288

2.棉花单产 288

3.油料单产 288

2.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 289

1.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 289

(一)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 289

二、劳动生产率 289

(二)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主要农产品 290

三、资金收益率 290

(一)费用资金收益率 290

1.每百元费用总收入 290

2.每百元费用纯收入 291

3.每百元生产费用总收入 291

4.每百元生产费用纯收入 291

(二)生产性固定资产收益率 291

1.每百元生产性固定资产总收入 291

2.每百元生产性固定资产纯收入 291

四、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及收益 291

2.平均每亩成本纯收益率 292

3.产投比 292

1.平均每亩减税后纯收益 292

(三)油菜籽生产成本及收益 292

1.平均每亩减税后纯收益 292

1.平均每亩减税后纯收益 292

4.产投比(即产值与成本比值) 292

3.平均每亩成本纯收益率 292

2.每百元产值生产成本 292

(一)早稻生产成本及收益 292

(二)晚稻生产成本及收益 292

3.产投比 293

2.平均每亩成本纯收益率 293

(五)烤烟生产成本及收益 293

1.平均每亩减税后纯收益 293

2.平均每亩成本纯收益率 293

1.平均每亩减税后纯收益 293

(四)棉花生产成本及收益 293

2.平均每亩成本纯收益率 293

(六)甘蔗生产成本及收益 294

1.平均每亩减税后纯收益 294

2.平均每亩成本纯收益率 294

3.产投比 294

(七)早稻等6大品种综合比较分析 294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 295

一、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的收益分配 295

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的收益分配 295

三、人民公社时期的收益分配 296

四、改革开放时期的收益分配 297

二、农业特产税 299

三、耕地占用税 299

第三节 农业税收 299

一、农业税 299

四、契税 300

五、屠宰税 300

六、牲畜交易税 300

3.治理整顿阶段(1963—1965年) 301

1.经营实体变革,收入主体转换 301

5.高速增长阶段(1979—1995年) 301

4.停滞不前阶段(1966—1978年) 301

(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 301

1.恢复提高阶段(1949—1957年) 301

(一)农民收入的发展变化 301

一、农民收入 301

第四节 农户经济收支及生活水平 301

2.挫折调整阶段(1958—1962年) 301

4.高收入户增加,低收入户减少 302

(一)农户支出的发展趋势 302

二、农户支出与农民消费 302

3.商品比重增大,现金收入增加 302

2.各业全面增长,收入渠道增多 302

(二)农民消费的历史演变 303

1.低水平徘徊波动阶段 303

2.消费水平显著提高阶段 303

(三)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消费的主要特点 304

1.结构趋于合理 304

2.质量不断提高 304

3.固定资产积累高于流动资产积累 306

1.农户积累呈波浪式起伏渐进 306

2.生产性积累快于非生产性积累 306

(二)农户积累水平与特点 306

(一)农户货币结余与储蓄 306

三、农户储蓄与积累 306

第五节 农村社会福利保障 307

一、社会救济 307

(一)自然灾害救济 307

(二)临时救济 307

(三)定期定量救济 307

二、“五保”供养 308

三、农村敬老院 308

四、乡、村福利生产 308

五、农村优抚 308

六、农村社会保险 309

(四)农村光荣院 309

(三)优待现金 309

(二)优待劳动日 309

(一)群众代耕 309

第十章 农村基层组织与精神文明建设 310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 310

一、发展历程 310

(一)新中国成立前 310

(二)新中国成立后 310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311

(一)领导班子建设 311

(二)基层组织整顿 311

(三)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 311

(二)乡苏维埃政权 312

(一)区苏维埃政权 312

一、土地革命时期 312

(二)党员管理 312

(一)党员教育 312

三、党员教育管理 312

第二节 农村基层政权组织 312

(三)村苏维埃政权 313

二、新中国成立后 313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7年) 313

(二)人民公社时期(1958—1982年) 313

(三)政社分设以后(1983年以后) 313

三、基层政权先进单位 314

(一)全国先进单位 314

(二)全省先进单位 314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 314

一、村民委员会的建立 314

第四节 农村基层群众组织 315

(一)组织建设 315

一、共产主义青年团 315

二、村民委员会的建设 315

(三)第三阶段(1994—1996年) 315

(二)第二阶段(1988—1993年) 315

(一)第一阶段(1986—1987年) 315

(二)助手作用 316

二、妇女联合会 316

(一)组织建设 316

(二)主要活动 316

1.发动和组织妇女参加农村各项中心工作 316

2.组织妇女开展“双学双比”活动 316

3.组织妇女开展各种农业生产竞赛达标活动 316

三、民兵组织 317

(一)组织建设 317

4.组织妇女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317

5.广泛开展创“五好”文明家庭、文明村竞赛活动 317

(二)军事训练 318

(三)民兵作用 318

1.积极投入对敌斗争 318

2.积极参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318

3.带头科技兴农、积极扶贫帮困 318

一、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319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5年) 319

2.农业合作化的宣传教育 319

(一)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时期(1949—1956年) 319

1.土地改革的思想教育 319

第五节 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 319

6.带头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319

5.积极参与抢险救灾 319

4.积极参加造林、护林、防火 319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320

(四)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320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321

(一)进行思想理论教育 321

1.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党员、干部和农民 321

2.组织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21

3.广泛开展新时期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 321

(二)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 321

(三)加强精神文明阵地建设 321

(四)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 321

4.“文化大革命”对农村法制的践踏 322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322

3.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 322

1.重新组建司法行政机关 322

一、农村法制建设 322

1.政法机关的建立与加强 322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322

第六节 农村法制建设与社会治安 322

2.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322

2.恢复和发展农村群众自治组织 323

3.深入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 323

4.建立农村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体系 323

5.加快立法进程,推动依法治理 323

二、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323

(一)坚持严打斗争 323

4.强化流动人口的管理 324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 324

第七节 乡(镇)财政建设 324

6.全面推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 324

5.鼓励群众积极同犯罪分子作斗争 324

(三)狠抓纠纷械斗的预防和调处 324

3.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 324

2.加强对“两劳”回籍人员的安置、帮教 324

1.加强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 324

(四)切实加强综合治理基础工作 324

(二)集中整治农村社会治安 324

二、人民公社时期 325

三、改革开放时期 325

2.徘徊不前阶段(1958—1978年) 326

1.初步建设阶段(1949—1957年) 326

3.蓬勃发展阶段(1979年以后) 326

一、发展历程 326

(一)新中国成立前 326

第八节 村镇建设 326

(二)新中国成立后 326

二、建设成就 327

三、村镇选介 328

(一)小城镇选介 328

1.共青城 328

6.南昌县向塘镇 329

10.萍乡市宣风镇 329

9.新余市良山镇 329

8.修水县渣津镇 329

7.进贤县文港镇 329

5.南昌市郊区罗家集镇 329

4.临川县唱凯镇 329

3.宜丰县潭山镇 329

2.萍乡市安源镇 329

11.贵溪市上清镇 330

12.景德镇市竞成镇 330

13.余江县锦江镇 330

14.万载县株潭镇 330

15.宁都县青塘镇 330

16.德兴市泗洲镇 330

17.吉水县八都镇 330

18.章贡区沙石镇 330

四、灾区移民建镇工作 331

3.乐安县流坑村 331

2.上高县南港乡前进村 331

1.南昌市郊区热心村 331

(二)村庄选介 331

第十一章 农业机构 333

第一节 省级农业管理机构 333

一、省级农业管理机构沿革 333

二、省级农业管理机构 334

(一)江西省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 334

(二)江西省农业厅 334

(三)江西省林业厅 335

(四)江西省水利厅 335

(五)江西省乡镇企业局 335

(九)江西省计划生育委员会 336

(八)江西省土地管理局 336

(七)江西省气象局 336

(六)江西省农垦集团总公司 336

(十)江西省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337

(十一)江西省农业开发办公室 337

第二节 省直农口管理、服务性事业单位 337

一、省农办下属管理、服务性事业单位 337

(一)江西省农村发展研究室 337

(二)《农村发展论丛》杂志社 337

二、省农业厅下属管理、服务性事业单位 337

(一)江西省渔政管理局 337

(二)江西省种子管理站 337

(三)江西省种畜种禽管理站 337

(一)江西省森林公安局 338

(三)江西省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338

三、省林业厅下属管理、服务性事业单位 338

(四)江西省林业厅利用外资项目办公室 338

(五)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 338

(二)江西省森林工业局 338

(七)江西省农村能源环保技术开发中心 338

(六)江西省农牧渔业物资供应公司 338

(五)江西省农业厅驻京联络处 338

(四)江西省农业厅利用外资办公室 338

(八)江西省农村财会辅导站 338

(十)江西省九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339

(十二)江西省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339

(十一)江西省官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339

(十三)江西省林业勘察设计院 339

(九)江西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339

(八)江西省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339

(七)江西省庐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339

(六)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339

(十四)江西省林木种苗站 340

(十五)江西省木材检查站 340

(十六)江西省林业工作总站 340

(十七)江西省林业厅会计辅导站 340

(十八)江西省林业经济技术开发公司 340

(十九)江西省林业物资公司 340

(二十)江西省林业厅招待所 340

(二十一)江西省和平医院 340

(二十二)《中国绿色时报》江西记者站 340

四、省水利厅下属管理、服务性事业单位 340

(一)江西省水文局 340

(十一)江西省水利审计师事务所 341

(十二)水利部江西省水利厅庐山休养所 341

(十)江西省南昌防汛机动抢险队 341

(九)江西省防汛抗旱电台 341

(十三)《中国水利报》社江西省记者站 341

(十四)江西省水利厅机关后勤服务中心 341

五、省乡镇企业局下属服务性事业单位 341

(三)江西省地方电力建设管理局 341

(七)江西省水利厅物资供应公司 341

(六)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 341

(五)江西省水政监察总队 341

(四)江西省河道湖泊管理局 341

(二)江西省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 341

(八)江西省防汛物资仓库 341

(二)江西省气候中心、江西省农业气象中心 342

八、省土地管理局下属服务性事业单位 342

(六)江西省气象局后勤服务中心 342

(五)江西省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办公室 342

(四)江西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 342

(三)江西省气象信息网络中心、江西省金象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342

(三)江西省江龙会计事务所 342

(一)江西省气象台、南昌市气象局 342

七、省气象局下属管理、服务性事业单位 342

(四)江西省农垦专利事务所 342

(二)江西省农垦会计辅导站 342

(一)江西省国营垦殖场管理局建筑管理站 342

六、省农垦集团总公司下属管理、服务性事业单位 342

(五)江西省计划生育科技指导所 343

第三节 省直农业科技事业单位 343

(四)江西省计划生育干部培训中心 343

一、农业科研院所 343

(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343

(二)江西省计划生育协会办公室 343

(一)江西省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 343

九、省计划生育委员会下属管理、服务性事业单位 343

(三)江西省计划生育药具管理站 343

(二)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344

(三)江西省棉花研究所 344

(四)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344

(五)江西省养蜂研究所 344

(六)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344

(十一)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 345

(二)江西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 345

二、农业技术推广站 345

(一)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345

(九)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345

(八)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 345

(七)江西省红壤研究所 345

(十)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345

三、原种、良种场 346

(三)江西省双金园艺场 346

(二)江西省良种繁殖场 346

(一)江西省邓家埠水稻原种场 346

(五)江西省经济作物试验站 346

(四)江西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346

(三)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 346

(四)江西省畜牧良种场(江西金牛企业集团公司) 347

(五)江西省种鸡场 347

四、植保植检、防疫检疫、防治站 347

(一)江西省植保植检站 347

(二)江西省家畜防疫检疫站 347

(三)江西省家畜血吸虫病防治站 347

(四)江西省兽医卫生监督所 348

(三)江西省兽药饲料监察所 348

(五)江西省乡镇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348

五、质量检测、监督机构 348

(一)江西省农业环境监测站 348

(四)江西省森林病虫害防治站 348

(二)江西省土壤肥料测试中心 348

第四节 省直农口下属企业 349

一、省农业厅下属企业 349

(一)江西民星企业集团公司 349

(二)江西省牧工商联合公司 349

(三)江西省绳网总厂 349

(四)江龙大酒店 349

二、省林业厅下属企业 349

(一)江西省南昌贮木场 349

(二)江西省樟树贮木场 349

(三)江西省涂家埠贮木场 349

(四)江西省木材公司 349

(一)江西省乡镇企业供销总公司 350

(二)江西省通用建筑工程公司 350

四、省乡镇企业局下属企业 350

(二)江西省水利水电开发总公司 350

(三)江西省兴隆实业总公司 350

(四)江西省乡镇企业金属材料总公司 350

(五)江西省乡镇企业工贸公司 350

(五)江西省绿宝竹木业有限责任公司 350

(一)江西省水利水电建设总公司 350

三、省水利厅下属企业 350

(九)江西省国营林场开发公司 350

(八)江西省林业汽车运输公司 350

(七)江西省林产化工公司 350

(六)江西省竹业综合开发公司 350

(三)江西省农业工程学会 351

(四)江西省土壤学会 351

(二)江西省农业经济学会 351

(一)江西省农学会 351

二、省农业厅所属学会、协会 351

(五)江西省农业机械学会 351

(六)江西省沼气协会 351

(七)江西省植物保护学会 351

(二)中国农垦进出口江西